巧用“钥匙”开“重门”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h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数学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维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反馈教学信息的有效手段. 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来. 然而,如果内容欠妥,方法不当,就会事与愿违. 因此,课堂提问的实效性应当是广大教师需要探究的课题.
  一、围绕教学中的难点设置问题
  为了突出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教师要有计划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能. 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是围绕重点或难点提出的,所以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与能力. 例如,在教授双曲线概念时,当得出双曲线定义是“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后,再通过演示实验,对学生进行启发:①动点P的轨迹是双曲线,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在学生得出:||PF1| - |PF2|| = 常数< |F1F2|后,可以把条件进行改变来让学生思考. ② 把小于改为等于或大于,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③ 去掉绝对值,其结果又如何呢?④ 令常数为0,其余不变,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⑤把括号中的小于|F1F2|去掉,应如何讨论点的轨迹?通过上述从不同角度,或同一角度中相似问题(②问)的讨论,学生对于双曲线定义中的“绝对值”、“常数(小于|F1F2|)”以至整个概念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深化了对双曲线概念的认识. 二、提问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成功的课堂教学总是由生动的教学情境构成的,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知识,还可以学习到更多与实际生活相连的知识. 因此,对课堂问题的设计,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作科学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授“排列组合”时,就创设了生活中的情境: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 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分析从A村到B村有3种不同的走法,按这3种走法中的每一种走法到达B村后,再从B村到C村又有2种不同的走法. 所以,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3 × 2 = 6(种)不同的走法. 进而得出完成一件工作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 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由此可见,教师选择合适的角度,就很容易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到问题中,结合现实构建数学模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设置的问题应该难易适中
  难易适中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教授“三垂线定理”时,难点是一时无法分清各直线间的关系,导致误用定理或该用时不用. 为此,我们应帮助学生理清定理的结构,以及定理中所涉及的线线、线面关系,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是使学生明确这些关系的方法之一. 但此时如果问:三垂线定理中有几条线?有几个面?这就显得太容易,也没有解决实质问题. 或者:三垂线定理中有几条线?它们的关系如何?则显得笼统,缺少条理. 在教学中,不妨把上述问题分解成一组判断题,让学生讨论:
  ① 若果a是平面α的斜线,直线b垂直于a在α内的射影,那么a⊥b.
  ② 若果a是平面α的斜线,b是平面α内的直线,且b垂直于a在另一个平面内的射影,那么a⊥b.
  ③ 如果a是平面α的斜线,平面β内的直线b垂直于a在α内的射影,那么a⊥b.
  ④ 如果a是平面α的斜线,b⊥a,那么b垂直a在平面α内的射影.
  ⑤ 如果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不垂直,那么它也与这条斜线不垂直.
  这样把问题变得难易适中,而且很具体,学生就能得知,四线是相对于同一平面而言的,所以用三垂线定理关键在于找“平面”这个参照系,这样学生就对三垂线定理掌握得更透彻.
  四、课堂提问要体现“跳一跳摘桃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认知水平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 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 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 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了价值. 有经验的老师提问总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提出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教授“函数图像”时,首先回顾初中学过的最基本的函数图像,在如何画函数y = |x - 2| 1图像之前,先复习函数y = x,然后进一步变形,在老师的帮助下画出y = |x|的图像,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画出函数y = |x - 2| 1的图像,如果直接让学生画函数y = |x - 2| 1的图像,他们可能会感到有些困难.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没有固定的模式. 需要教师反复实践、不断摸索,才会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我们应不断加强课堂提问,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他文献
幼儿数学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其基本出发点是为幼儿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幼儿的发展. 然而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幼儿数学教学中,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幼儿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教学观仍然束缚着我们;孩子的学习方式被动而单一,缺少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强调孩子的主体性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进行幼儿探究性学习,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问题创设  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即
【摘要】大学数学是大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的课程之一.大学数学与其他课程相比逻辑性强,概念、公式多,又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转变以及如何学好大学数学,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提供一本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其次选择最恰当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最后是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  【关键词】实例引入; 自我学习;一体两翼  1.引言  独立学院学
【摘要】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师来讲,首先必须考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充分地了解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也是要应用到生活中去,使他们能充分地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向往和兴趣. 本文从五个方面入手,探讨了构建初中数学生活化课堂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生活化课堂;实施方法和策略  “生活化数学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下,根据数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把与学生
根据学校的要求,年级组教师之间要开展常态课研究,应组内老师要求,让我上一节课,因为是常态课,刚好教到平均分,就把这节课拿来研究. 这节课公开课上得也比较多,在教法上几乎如出一辙,都是先动手操作,然后再进行抽象,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从教学效果来看,好生明白,差生被老师牵着走,没有自主参与的热情,对每份数和份数这两个易混淆的概念也是稀里糊涂,看起来场面热闹,差生掌握得不理想,尤其是几个几个来分,摸不
【摘要】 思维启发灵感,思维激发活力.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互动中,完成对实际数学问题的探究、讨论、思考,直至问题的最终解决,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接受一次深刻的“思维体操”,这些都是新时期初中数学教育者着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本文从课堂教学实例分析出发,就改进和创新课堂策略展开教学论述,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議,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生思维;课堂策略;教学实效  
【摘要】 “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一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
【摘要】针对“构建绿色生态课堂”这个现实问题,我以一线教师的视角,在理论层面上作了一些探究,并在实践上作了部分的初步尝试.  【关键词】生态课堂;问题分析;启导式教学法;尝试  新课程中提出了“一切以生为本”,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是春种秋收的整体,而不是各司其职的零部件生产.亲近‘生本’,共建大课堂;远离‘灌输’,回归原生态.”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更应该对课堂进行研究,构建
放手,是生活的大智慧.作为一名教师,我还想说:“放手,让爱更滋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适时、适度地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方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课堂才是活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个体. 学生思维是开放的、有差异的,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考参与课堂活动,这就使课堂教学呈现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那么如何巧妙利用数学课堂中兴趣与夸奖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  【关键词】数学课堂;兴趣;夸奖;妙用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让枯燥的数学教学变活跃起来,让学生能够真正的用心、主动地学习数学,必须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运用幽默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夸奖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另外,老师还要运用生动的语言,让数
“课程论之父”泰勒(R.Tyler)提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为每名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也把“获得基本活动经验”作为教育目标明确提出. 在数学教学中实现这个目标要靠基本的活动,而数学活动既包括外显感官行为,又涵盖内在思维活动. 因此,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积累应该立足于外“行”与内“心”的有机整合.   一、心动始于行动  在哲学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