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之花在“深度学习”中绽放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son_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心亭看雪》入选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这篇小品文仅160个字,却写得精彩绝伦,趣味盎然。文章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叙述了赏雪往事,描绘了一幅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作者的那份淡淡的故园之思和孤芳自赏的情怀却境界全出。全文不夸饰,不铺陈,点到为止,寥寥数语而神情俱现。张岱作为明朝遗民,其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文本的情感表达过于朦胧深沉,特别是本文语言表述上有不少不合常理,甚至自相矛盾之处,给学生的文本解读带来了很大障碍。因此需要教师引领学生窥探文字缝隙背后的真挚情感,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和精神内涵,才能不负作者“梦忆”的初衷。
  一、一个“独”字探到底
  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是古代文人非常喜欢用的字。如“独钓寒江雪”“独爱莲”“独爱菊”这些“独”字传达出一种卓然不群的精神追求。试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其赏雪之情无人领会,个中痴意谁人能解?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个“独”字呢?
  要恰当地理解张岱在文中的这个“独”字,需要通过他的生平了解其背景和个性,要去其形式,存其精神,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张岱出生于官宦之家,明亡前乡试而不第,因而未入仕。明亡以后,他避兵灾于剡中,专心从事著述,写国破家亡之痛,以“梦忆”“梦寻”这样的词语为自己的书命名。《西湖寻梦》和《陶庵梦忆》追忆前尘影事,缅怀往昔风月繁华,字里行间流露出繁华过眼、旧游如梦的感伤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独”体现了张岱傲岸自恃的情怀,其根源是魏晋风度。《世说新语》中“雪夜访戴”的故事,就是此类文人独往的原型。“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
  作者的背景和个性,让我们想到“独往湖心亭看雪”中这个“独”字背后的丰富意蕴。刘禹锡《陋室铭》的主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是不与“白丁”交往的,否则有失身份。处于晚明时期的张岱有其独特的个性。他在论传人中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由此可窥见张岱的个性。舟子是进不了张岱的内心的,他的眼中只有自己。尽管身旁有舟子,但他视舟子而不见,不屑与舟子为伍,认为舟子如何能理解自己的那份心,所以他说“独往”。
  二、一个“痴”字释情怀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为全文的结尾,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一个“痴”字由舟子道出,看似漫不经意,实则意味深长。他们“痴”在哪里,为何而“痴”呢?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然而作者却执意出门,这与众不同的举止,在别人看来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作为明亡的见证者和目击者,《陶庵梦忆》中张岱以亲历者的姿态回首了王朝的沧桑往事,文章以“崇祯五年十二月”这样的开头来表达对故国的怀念。
  西湖风光,以温媚俏丽为特色。苏东坡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然而,张岱笔下的西湖,呈现出肃杀冷寂的异乎寻常面貌。“雾凇沆砀”描写了湖面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上下一白”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痕”“一点”“一芥”“一粒”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静悄悄的夜,白茫茫的天地,只有几个模模糊糊的影子与作者为伴,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稊米”的深沉感慨。张岱痴迷于这天地间悠悠的景色,其实是痴迷于故园之思和孤芳自赏的情怀。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痴不是简单的断语,往往有其深邃的内涵。“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里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写透一个“痴”字。这个“痴”字,是他钟情于山水的外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空有一腔抱负和淡泊孤寂的情怀。
  在《西湖梦寻》自序中,张岱写道:“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足见作者对西湖的魂牵梦萦的“痴”。张岱《湖心亭看雪》中所写的“痴行痴景”,是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经历了山河破碎的伤痛之后,才洞悉了人生的无常,人世的悲凉。既然身边没有知音,那就去天地间寻求知音,释放孤高自许的情怀吧!
  三、一个“绝”字了千古
  张岱是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其文在平中见奇见趣,叙事直白而有情韵,文字簡洁而又隽永。本文出语自然,明白如话,不夸饰,不铺陈,点到为止,寥寥数语而神情俱现。“湖中人鸟声俱绝”着一“绝”字境界全出,该句不从视觉写雪之大,而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鸟寒噤得不敢作声,“绝”字表现了大雪的威严,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拏一小舟”之“一”看似累赘,实际却与后文的“独”“惟”及“一”字互为呼应,创造了一种清灵纯净的意境。“天与云与山与水”给人一种动态的融合美,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一痕”“一点”“一芥”“一粒”以白描手法写意传神,极富形象性和层次感。“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有一种人生难得一知音的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知音的遇见让他惊喜之余又勾起他淡淡的愁绪。结尾“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个尾声,真使人拍案叫绝!“喃喃”二字,我们似乎能够看见舟子那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神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文情荡漾,余味无穷,实在绝妙。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文化艺术中所追寻的诗画融合的一种体现。张岱的这篇小品文,具有如诗如画的美感,兼有文的画意,诗的气质,历来为人们称道。日本徘圣松尾芭蕉曾说:“乾坤的变幻是风雅的种子”,而在《湖心亭看雪》中,恰恰将沧桑的剧变化入了风雅的举动之中。如何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表层含义,窥探张岱掩映在《湖心亭看雪》浅显文字背后的复杂情感,这一直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作者通联:浙江绍兴市柯岩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历案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从学生 “学会什么”的目的出发,设计学生 “何以学会” 的学习经历,并从课程视角去关注“教—学—评”的统一,先确定学习目标,然后设计评价任务,最后实施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积极深入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代表着课堂的深度转变。   关键词 学历案;初中语文;课堂转变  一、什么是学历案   “学历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诵读,理解作品表达的人生感悟和豁达情怀;  2.把握本文景情理融合、主客问答的表達方式;  3.背诵全文,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评析]目标设计在形意统一中突出形——形∶意=2∶1,有力守住了语文体性。触及类性(主客问答的表达方式)、篇性(景情理融合)的把握,更是体现了自觉的语文意识。  不过,在目标设计的独特性、具体性、严谨性、语文性方面,还可继续强化: 
科幻小说“不同于‘文学即人学’的主流文学”,它“把人的位置放得很低,人物是行动派生出的符号”,因此,“科幻作品中人物在行动中的功能性更突出”,而“心理深度不被重视”,尤其是一些具备理工科知识的科幻作家所写的“硬科幻”作品,“往往对小说涉及的科技原理尽量运用、理性阐释”,而“忽略小说的人文关怀要素”。所以,“科幻作品多扁平人物,有些作品故意使人物形象失去特点,从而突出人物功能的相同性,抹杀个体存在意
“专题”一词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出现了88次,是新课标中的高频词之一。  何为专题学习?褚树荣认为语文专题学习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根据专题的学习任务,整合课内外相关课程资源,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训练语文关键能力,形成基本品格和价值观的学习模式。郑国民、李煜晖则认为专题学习更类似于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语文学习项目。张秋玲指出专题学习以“题”(问题、话题
一、江南好  师:这节课一起来学习一首词——韦庄的《菩萨蛮》。大家说说看,学诗歌最好的手段是什么?  生:读。  师:最朴素,又是最关键、最实用的学习方法。那我们就开始读这首词。第一遍读,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生轻声读。  师:很好。第二遍我们默读,读的时候可以看看文中的注解,把所有声音都放进心底。  生默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一女生读,语调平淡。  师:听听看,她读的节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领域永恒的话题,在引导学生认知中国文化,培养其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一线教师与研究者开始逐步重视基于文言文语辞世界的“文化解读”研究,关注其语词特征、章句抒写及文字符号背后所揭示的作者个人的独特人生体验与情志旨趣。而文言文文化解读教学中,如何做到以“言”促“文”,“言”“文”统一,既关注文言文文本内容的文化底蕴,又关注文言文字词形式的文化特性,仍是一个需要
对于《兰亭集序》的主题,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说“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①。也有研究者认为《兰亭集序》的着眼点不在“死生”而在“俯仰”②。本文分析“死生”和“俯仰”的关系,阐发另一条不容忽视的心理红线,即因“俯仰”之痛,“生死”之悲而迸发的对“立言”的关注。  整篇序文情感脉络清晰明了,这从文章关键句中不难看出:“信可乐也”,“岂不痛哉!”和“悲夫!”因山明水丽,俊彦毕集,流觞雅事的修稧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下称《孔》文)没有固定聚焦于某一特定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选取咸亨酒店这一社会的一角,描写里面各色人物,并以此为背景,烘托和刻画了孔乙己这样一个迂腐、可怜的‘苦人’形象。”(温儒敏,王本华语)①它“一反《狂人日记》式的愤厉”,采用“沉郁哀惋”的叙事笔调(周仁政语),②用一种“象征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叙事,这使得鲁迅先生的小说“比其他同代人的要复杂和具
现阶段大行其道的所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或类时评写作等题目,核心写作思维中都含有对现象的分析,往往需要就事论事、缘事说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写作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思路展不开、思维不深入,从而导致行文浮于表面,分析难以深度推进。追本溯源,其根由还在于缺乏一个有效的思维支架,面对现象,惯常准备的名人名言、事例素材往往失效,具体分析又无从下手、无法深入,故而只能亮出一个大致的看法,在现象的浅表层面上
近年来,上海市高考作文题呈现出明显的“海派风格”。从2018年个人的“需要”与“被需要”,2019年“寻找中国味”之认识事物方法,到2020年面对意外转折的“无力”和“有为”……我们发现,这样的作文精神一以贯之:贴近生活、理性思辨,引导学生对自己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换言之,它意在引导学生成为具有理性精神的人、成为社会中人格完善的人,而这也正是学科德育中“人格养成”的重要内容。  成长于思想更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