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贞节观念的变迁

来源 :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贞操节烈起初泛指人们坚贞不屈、守志不移的气节操守,本无男女之分,但后来几乎为妇女所专用。女子品行端正、未嫁而能自守,谓之贞;已嫁从一而终,夫死而不再醮,谓之节;如遇强暴凌辱能够以死相拒,或者夫死自尽殉身,则被称誉为烈。
其他文献
以往学术界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一般侧重于丝路贸易兴盛的汉宫时期,而蒙元时期丝路贸易很少有人涉足。其实,蒙元时期是中外关系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东西方陆路经济交往仁丝绸之路贸易史上也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因此很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周礼》是一部理想国的鸿纲大典。作者通过设官分职的种种安排,层层展示了终邦治国的政治思想,治官思想是其中最重要的方而之,研究它的特性,对于把握《周礼》的主体思想,进而推定其成书年代,具有重要的意义。战国以前的学者很少研究官僚机构的管理问题,而只是在“德治”、“礼治”的大题目之下泛泛涉及。
清代前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湖南四川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商品粮产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体接近。这里从事商品粮食生产的小农,成为当时小农经济的一个重要类型,具有与当地具体社会经济条件相联系的发展道路。本文拟对此作些粗浅探索。
《史记·赵世家》载,赵氏先祖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曾遭族诛之祸,赵朔遗腹子赵武在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佑护下侥幸免祸,后赵武长大,依靠韩厥等人的支持恢复了赵氏宗位。这个历史故事在宋元之际被改编成剧本“赵氏孤儿”,从此广为流传,几乎妇孺皆知。
东汉后期的政治黑暗,已是学术界公认的历史事实。然而这种黑暗政治的实质是什么?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又是什么?这是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东汉后期黑暗政治的实质 东汉后期的政治黑暗,用《后汉书》作者范晔的话讲,就是“主荒政谬”。
宋太祖之死,为后世留下了“烛影斧声”千载之继。近世以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缜密考征,宋出学界基本一致的意见是宋太祖死子非命,宋太宗属于非正常继统。我在几篇文章中也持这种观点。不过,这个问题最近又有了不同的说法.认为宋太祖是死于家族遗传的躁狂忧郁症,属于正常病逝。
一、宋朝谏官的变化 众所周知,北宋前期官制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差悬以治内外之事”。谏议大夫虽承袭唐代的名称,但实际上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谈到北宋前期的谏官制度时,梁天锡先生虽也指出了谏议大夫“皆鲜预谏净”,但却认为谏议大夫是谏官之一,并把元丰改制前的谏议大夫列入谏官之首。
一“不道”罪是个极其古老的罪名。《尚书·盘庚》:“乃有不吉不迪”。《说文》:“迪,道也”。《史记·殷本纪》:“不道,毋之在囤”。据《殷本纪》,这里的“不道”,是指“不有功於民”,“作乱百姓”等罪行。随着历史的发展,“不道”罪的内涵也在发展变化。
厉行司法监督,是北宋法制的特色之一。北宋王朝建立后,鉴于五代“法益峻,贪益甚,政益乱,民益死,国乃以亡”的历史教训,把健全封建法制,改变五代以来司法制度的紊乱状况,作为施政的首要任务之一,“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
一、汉文帝除去秦汉以来的肉刑 三代的五刑墨、劓、剕(刖)、宫和大辟(杀),大辟为死刑,余皆为肉刑。及秦用商鞅,“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颠、抽脅、镬亨之刑,《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说到还增有车裂之刑,此外还有磔、囊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