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学习世界分区地理奠定基础。《世界的气候类型》既是对前三课内容的概括与综合,也对前三课知识的拓展延伸。世界各地气候差异悬殊,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的学习是本单元的重点。本课将世界上的11种气候类型集中在一起,对于学生系统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十分有利,并且也有利于今后分区地理的学习。但是过于集中使学生短时间内难以掌握,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教材把部分气候类型的难点分散在以后的区域地理中。教材图文结合,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教材通过设置读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景观图等引导学生获得有关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
气候对初一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通过前三课有关天气、气温、降水等知识的学习再结合生活体验,学生理解各种气候的特征并不难,主要难在掌握各种气候的空间分布。这也是对学生前面所学温度带、纬度位置、海陆分布知识的检验。因此,本课知识的落实必须通过读图分析来完成。根据以上内容我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了解气候的概念,懂得如何描述气候,理解气候的地区差异;
通过读图了解世界的气候类型,能根据气温与降水图概括气候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概括能力。
知道由于气候的不同,自然景观也是有差异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关注身边的地理,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图概括气候基本特征。
难点: 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图概括气候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课前引入设计
展示埃及金字塔和南极洲的照片,提问:如果要去以上的2个地方旅游,我应该在我的旅行包里带点什么东西?(埃及:防晒霜、夏季的衣服、墨镜……;南极洲:棉袄、帽子、手套……)
思考:我们带这些东西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气候)
板书: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展示今天所要学习的学习目标
二、复习并明确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我们前段时间学习了天气,知道了天气和气候是有一定区别的,你还记得么?先来辨别一下:
A、昆明四季如春;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C、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D、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E、小楼昨夜又东风;
F、终年干燥少雨;
G、冰城年年瑞雪飞;
I、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描述气候的是:A、D、F、G
进一步给出概念:天气——一个地方 短时间 内的风、雨、阴、晴等大气现象的综合状况。
气候——某一地区 多年 的天气平均状况。
强调天气是短时间的,气候是多年的。
过渡:由于每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情况不同,所以气候各有特点,分类有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气候分类法是柯本气候分类法:
三、气候的类型和特点
介绍柯本气候分类法:
柯本(1846~1940)
德国气象学家和植物地理学家。1846年9月25日生于俄国圣彼得堡,1940年6月22日卒于奥地利格拉茨。1864年进入彼得堡大学学习,1870年获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1874年起任职于德国汉堡海洋气象台达50年。
柯本以气温和降水为指标,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进行气候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是将全世界所有气候类型都用三个字母表示,而每个字母都代表气候的某个特征。其中第一个字母代表的是总体的气候带。柯本把全球初步划分成五个气候带,其中四个以气温划分,即赤道气候带(用A表示)、暖温带气候带(用C表示)、冷温带气候带(用D表示)、极地气候带(用E表示)。剩下的所有干旱地区单独分成一个气候带,即干燥气候带(用B表示)。之后,再根据每个气候带的具体特征,以气温和降水为标准再做细致的划分。
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2个要素,我们在学习气温的时候,什么样的图最能直接形象的反映气温的变化?(气温曲线图)降水呢?(降水量柱状图)我们往往把这两张图合并到一起,来反映气候的特点,这张图的左边的纵坐标表示气温,右边的纵坐标表示降水。
在描述气候特征的时候,我们使用以下的词语
时间:全年、冬季、夏季等(气温或者降水变化大的我们分冬季和夏季来说,变化不大的,我们使用“全年”)
气温:炎热、高温(月平均气温在16度以上的)、温和(月平均气温在0度以上)、低温(月平均气温在0度左右)、寒冷(月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等
降水:多雨(月平均降水量在100mm以上)、少雨(月平均降水量在50mm以下)、湿润(月平均降水量在50mm-100mm)、干燥(月平均降水量几乎为0mm)等
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在描述的时候,不要过分拘泥于数字)
举例:根据上海的气温和降水图,我们可以得出上海的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学生活动:我要去伦敦、夏威夷、北京、乌兰巴托旅游,我也要知道当地的气候,根据地图 ,我能知道这些地方在哪里,你们能告诉我,这些城市可能是什么样的气温和降水图么?
分组:知道了位置,也有了气温和降水图,分组讨论:每个城市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气候类型是什么,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自然景观呢?并派代表上来说明。
A:夏威夷:全年高温多雨。
B::北京: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伦敦:全年温和湿润
D:乌兰巴托:冬冷夏热,全年少雨
同学们回答的特别好,其实气候类型有11种,我们来看看其他的7种与景观图片。
叙述: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属于热带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属于温带气候
思考: 热带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它们有共同点和不同点么?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它们有共同点和不同点么?
(热带气候在气温上,都是全年高温;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雨热同期;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冬季的气温上有所不同,温带季风气候在冬季低温,而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冬季的温和。)
练习:1、你能读出下列气候的特点和类型么?
2、读图:无锡的气候类型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3、练习册连线题。
总结(歌谣)
短时天气气候长,衣食住行农工商;
气温降水两要素,分布特征等值图;
气候类型十一种,热四温五寒高一;
冬温干,夏热湿,无锡气候我先知;
各地气候特点异,大家课后多分析。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领会学习内容、在活动中渗透学习主题,活动的核心是“动”,即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为此,在学习天气与气候时作了如下尝试:
1.激发兴趣 ,让学生想“说” 学生兴趣是学生形成稳固的学习内驱力的前提和条件。枯燥、沉闷的气氛与我讲你听满堂灌的教法只能使学生趣味索然。教师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精心设疑,诱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这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唤起求知欲的根本途径。在设计的时候采用观察图片,进行旅游假想的过程。“如果要去以上的2个地方旅游,我应该在我的旅行包里带点什么东西?”同学们议论纷纷,一下子提高了兴趣,小组成员个个绞尽脑汁,尽其所能,说的说,写的写,唯恐落后,结果全班同学共写出了20多样东西,如第一张图的“防晒霜”、“墨镜”、“短袖”、“阳伞”、“矿泉水”;第二张图的“棉袄”、“热水袋”、“雪地靴”“暖宝宝”等等,都很不错。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我们带这些东西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学生更是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此时,实际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天气”这一内容的学习。这样的导入不仅联系了生活,也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
2.精心设计,化解知识的难度,方便记忆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十一种气候类型,记忆起来有些难度,七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不是很强,语言表述能力比较弱。面对这些问题,我采取了降低学习难度,采用语言拼接、鹦鹉学舌来降低难度,采用“时间 气温 降水”这种模式来套用气候特点。首先给与孩子一定的标准“时间:全年、冬季、夏季”、“气温:炎热、高温(月平均气温在16度以上的)、温和(月平均气温在0度以上)、低温(月平均气温在0度左右)、寒冷(月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降水:多雨(月平均降水量在100mm以上)、少雨(月平均降水量在50mm以下)、湿润(月平均降水量在50mm-100mm)、干燥(月平均降水量几乎为0mm)”,并强调:不要过分拘泥于数字。这样,学生面对直观的图表就可以配套使用一定的语言,达到了降低学习难度,方便记忆的目的。
另外,我还发现整个教学过程能够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这是一堂公开课,班级后面坐了好几个听课的老师,学生刚上课的时候如芒刺在背,一个个大气都不敢出,当我讲完近一半的时候,班上出现了个别孩子插嘴的现象。我没有责备这个孩子,因为这个孩子在平时上课经常插嘴,而那天他上班节课已经非常收敛了,因为后面有老师。更多的,我觉得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个孩子已经完全融入到我的课堂中来了,我抓住了他的兴趣,让他忘记了自己身处的环境,这个也是我对整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玉祁初级中学 214183)
本单元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学习世界分区地理奠定基础。《世界的气候类型》既是对前三课内容的概括与综合,也对前三课知识的拓展延伸。世界各地气候差异悬殊,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的学习是本单元的重点。本课将世界上的11种气候类型集中在一起,对于学生系统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十分有利,并且也有利于今后分区地理的学习。但是过于集中使学生短时间内难以掌握,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教材把部分气候类型的难点分散在以后的区域地理中。教材图文结合,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教材通过设置读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景观图等引导学生获得有关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
气候对初一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通过前三课有关天气、气温、降水等知识的学习再结合生活体验,学生理解各种气候的特征并不难,主要难在掌握各种气候的空间分布。这也是对学生前面所学温度带、纬度位置、海陆分布知识的检验。因此,本课知识的落实必须通过读图分析来完成。根据以上内容我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了解气候的概念,懂得如何描述气候,理解气候的地区差异;
通过读图了解世界的气候类型,能根据气温与降水图概括气候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概括能力。
知道由于气候的不同,自然景观也是有差异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关注身边的地理,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图概括气候基本特征。
难点: 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图概括气候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课前引入设计
展示埃及金字塔和南极洲的照片,提问:如果要去以上的2个地方旅游,我应该在我的旅行包里带点什么东西?(埃及:防晒霜、夏季的衣服、墨镜……;南极洲:棉袄、帽子、手套……)
思考:我们带这些东西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气候)
板书: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展示今天所要学习的学习目标
二、复习并明确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我们前段时间学习了天气,知道了天气和气候是有一定区别的,你还记得么?先来辨别一下:
A、昆明四季如春;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C、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D、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E、小楼昨夜又东风;
F、终年干燥少雨;
G、冰城年年瑞雪飞;
I、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描述气候的是:A、D、F、G
进一步给出概念:天气——一个地方 短时间 内的风、雨、阴、晴等大气现象的综合状况。
气候——某一地区 多年 的天气平均状况。
强调天气是短时间的,气候是多年的。
过渡:由于每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情况不同,所以气候各有特点,分类有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气候分类法是柯本气候分类法:
三、气候的类型和特点
介绍柯本气候分类法:
柯本(1846~1940)
德国气象学家和植物地理学家。1846年9月25日生于俄国圣彼得堡,1940年6月22日卒于奥地利格拉茨。1864年进入彼得堡大学学习,1870年获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1874年起任职于德国汉堡海洋气象台达50年。
柯本以气温和降水为指标,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进行气候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是将全世界所有气候类型都用三个字母表示,而每个字母都代表气候的某个特征。其中第一个字母代表的是总体的气候带。柯本把全球初步划分成五个气候带,其中四个以气温划分,即赤道气候带(用A表示)、暖温带气候带(用C表示)、冷温带气候带(用D表示)、极地气候带(用E表示)。剩下的所有干旱地区单独分成一个气候带,即干燥气候带(用B表示)。之后,再根据每个气候带的具体特征,以气温和降水为标准再做细致的划分。
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2个要素,我们在学习气温的时候,什么样的图最能直接形象的反映气温的变化?(气温曲线图)降水呢?(降水量柱状图)我们往往把这两张图合并到一起,来反映气候的特点,这张图的左边的纵坐标表示气温,右边的纵坐标表示降水。
在描述气候特征的时候,我们使用以下的词语
时间:全年、冬季、夏季等(气温或者降水变化大的我们分冬季和夏季来说,变化不大的,我们使用“全年”)
气温:炎热、高温(月平均气温在16度以上的)、温和(月平均气温在0度以上)、低温(月平均气温在0度左右)、寒冷(月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等
降水:多雨(月平均降水量在100mm以上)、少雨(月平均降水量在50mm以下)、湿润(月平均降水量在50mm-100mm)、干燥(月平均降水量几乎为0mm)等
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在描述的时候,不要过分拘泥于数字)
举例:根据上海的气温和降水图,我们可以得出上海的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学生活动:我要去伦敦、夏威夷、北京、乌兰巴托旅游,我也要知道当地的气候,根据地图 ,我能知道这些地方在哪里,你们能告诉我,这些城市可能是什么样的气温和降水图么?
分组:知道了位置,也有了气温和降水图,分组讨论:每个城市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气候类型是什么,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自然景观呢?并派代表上来说明。
A:夏威夷:全年高温多雨。
B::北京: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伦敦:全年温和湿润
D:乌兰巴托:冬冷夏热,全年少雨
同学们回答的特别好,其实气候类型有11种,我们来看看其他的7种与景观图片。
叙述: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属于热带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属于温带气候
思考: 热带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它们有共同点和不同点么?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它们有共同点和不同点么?
(热带气候在气温上,都是全年高温;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雨热同期;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冬季的气温上有所不同,温带季风气候在冬季低温,而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冬季的温和。)
练习:1、你能读出下列气候的特点和类型么?
2、读图:无锡的气候类型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3、练习册连线题。
总结(歌谣)
短时天气气候长,衣食住行农工商;
气温降水两要素,分布特征等值图;
气候类型十一种,热四温五寒高一;
冬温干,夏热湿,无锡气候我先知;
各地气候特点异,大家课后多分析。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领会学习内容、在活动中渗透学习主题,活动的核心是“动”,即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为此,在学习天气与气候时作了如下尝试:
1.激发兴趣 ,让学生想“说” 学生兴趣是学生形成稳固的学习内驱力的前提和条件。枯燥、沉闷的气氛与我讲你听满堂灌的教法只能使学生趣味索然。教师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精心设疑,诱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这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唤起求知欲的根本途径。在设计的时候采用观察图片,进行旅游假想的过程。“如果要去以上的2个地方旅游,我应该在我的旅行包里带点什么东西?”同学们议论纷纷,一下子提高了兴趣,小组成员个个绞尽脑汁,尽其所能,说的说,写的写,唯恐落后,结果全班同学共写出了20多样东西,如第一张图的“防晒霜”、“墨镜”、“短袖”、“阳伞”、“矿泉水”;第二张图的“棉袄”、“热水袋”、“雪地靴”“暖宝宝”等等,都很不错。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我们带这些东西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学生更是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此时,实际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天气”这一内容的学习。这样的导入不仅联系了生活,也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
2.精心设计,化解知识的难度,方便记忆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十一种气候类型,记忆起来有些难度,七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不是很强,语言表述能力比较弱。面对这些问题,我采取了降低学习难度,采用语言拼接、鹦鹉学舌来降低难度,采用“时间 气温 降水”这种模式来套用气候特点。首先给与孩子一定的标准“时间:全年、冬季、夏季”、“气温:炎热、高温(月平均气温在16度以上的)、温和(月平均气温在0度以上)、低温(月平均气温在0度左右)、寒冷(月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降水:多雨(月平均降水量在100mm以上)、少雨(月平均降水量在50mm以下)、湿润(月平均降水量在50mm-100mm)、干燥(月平均降水量几乎为0mm)”,并强调:不要过分拘泥于数字。这样,学生面对直观的图表就可以配套使用一定的语言,达到了降低学习难度,方便记忆的目的。
另外,我还发现整个教学过程能够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这是一堂公开课,班级后面坐了好几个听课的老师,学生刚上课的时候如芒刺在背,一个个大气都不敢出,当我讲完近一半的时候,班上出现了个别孩子插嘴的现象。我没有责备这个孩子,因为这个孩子在平时上课经常插嘴,而那天他上班节课已经非常收敛了,因为后面有老师。更多的,我觉得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个孩子已经完全融入到我的课堂中来了,我抓住了他的兴趣,让他忘记了自己身处的环境,这个也是我对整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玉祁初级中学 21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