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的内省与瞬间的诗意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to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时候,阅读诗歌,我担心的不是诗歌的抒情与叙事是否能打动我,也不是其结构与技术是否恰切,而是如何找到进入一首诗的准确方式。当然,这里所谓的“准确”,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准确,是阅读者的角度,而不一定是诗人的方向。我始终坚持,任何阅读都可能是误读,而所谓的评论文字只不过是为误读寻找理由。正因如此,这样的情况才时常发生:一首诗明明打动了我、震撼了我,而我却长时间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心里一遍遍地念它的好,却不能用理性的文字说出它好在哪里,只有用感覺应对感觉,以印象回应印象。这是一种阅读的尴尬,然而,它又是一种真实的阅读状态。我喜欢这种状态,因为,在这种状态下写出的文字,即使缺少理论支持,即使和诗人的原意相差万里,那也是真实的感觉和本色的文字。所以,面对宇向、剑男、容浩三位诗人的作品,我愿意打开自己的感觉,跟着感觉找到进入诗歌的“最佳入口”。
  感觉中,这三首诗写的是一种模糊的人生经验,它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然而,它却在某一个瞬间真切地闪现,然后又瞬间消失,让人怅然若失、恍如隔世。比如宇向的《晒太阳的人》,前面好像在论证人生的相对性,但突然就出现了“当刀子从背后送来时/晒太阳的人提前感到了剧痛”的凌然心惊。在这里,刀子既可以是真实的存在,也可以是隐喻的死亡,它没有预设,也没有前兆,然而,晒太阳的人却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到来。同样,诗人剑男在仰望满天星斗的时候,明明思考的是人生的短暂和死亡,却“心中突然一紧,担心/这漫长的人世中真有一场不散的筵席”。而容浩,看着自己的孩子,看着奶瓶、扇子、童车,竟突然想到了父亲。可以这样说,在这三首诗里,都有一个改变诗歌走向的“突然”。而这“突然”恰恰就是一种无法预设、只能遇见的瞬间印象和人生经验。
  诗歌是一种记忆,这记忆不仅仅来自当下的经验,还来自遥远的超验,既有理性的沉淀,也有非理性的灵光一闪。当然,超验和灵光一闪肯定不是神秘主义,它其实是生命长久凝视自我与世界的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超验是经验的继续,灵光是感受的闪电。可以这样说,三位诗人写的虽然都是“突然”的人生经验,但这“突然”绝非来自天外,它依然来自诗人内部,来自诗人对生命的凝视与关照。在《晒太阳的人》中,宇向思考的是生命的“稳当”与“境地”,思考的是生命与时间的平衡点,然而,这种平衡只是暂时的,当一种平衡成立的时候,也便迎来了又一种失衡。而平衡与失衡的连接点,恰好就是生命与时间的“突然”。正如剑男所见,天上的流星瞬间滑落,也是一个生命的消失;有许多星星我们并不认识,那认识的有限几个,又局限了我们的视野。一切都是相对的,而这短暂的生命痕迹,肯定有永恒的见证者,它在我们的视线之外,用无声记录了我们的荣辱与悲欢。至于容浩的《父亲》,更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却又不时扰乱我们心神的血缘翻转,从老人眼里我们感受新生,从孩子身上我们看到衰老,这种纠葛的情绪虽不是常态,但总是能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刺痛我们的神经,让我们感叹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我喜欢这三首小诗。它们不仅有相似的发现,还有相近的品质。虽然材料不同,风格各异,但诗人在处理这种瞬间的人生经验的时候,都没有说教,以观念对观念,而是从日常的经验入手,一点点逼近灵魂的内核,自然、内敛而又沉潜。所以,这些作品才不那么“形而上”,而是有可感可触的质地与纹理,有生命的呼吸和体温。在我看来,三位诗人是在用诗歌探讨关于存在、关于时间、关于生命对存在的感受与追问,他们并不忌讳谈论局限性和偶然性,而是心怀敬畏,从局限中寻找生命中隐秘的律动。瓦雷里曾说过,诗歌是一种知识。只不过,这种知识没有严密的逻辑和体系,它只提供感受的可能与参照。而这种感受,让生命的体验更加敏锐,更加丰富。
  (作者单位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赵思运的诗歌很少繁复的修辞,但有一种直逼内心的锐利感。他的精神深处有一种对日常事物、语言的敏感,而他又善于把这种敏感在一种反讽和戏谑的语气中表达出来。挖掘日常语言背后的深层意涵,使得他的诗歌在两个“日常”然而又“禁忌”的话题空间中展开探寻:性和政治。这是他特有的进入历史现实的方式,它决定着一个诗人诗歌书写的话语系统。尽管这两个主题古已有之,但赵思运的独到之处是他善于从被遮蔽的日常生活中微妙地把它们
期刊
“朋友离去草地已经很久/他带着他的瓢,去了大海/他要在大海里盗取海水/远方的火焰正把守海水/他带着他的伤/他要在火焰中盗取海水/天暗下来,朋友要一生才能回来”(《朋友》),东荡子仙行了,朋友们要一生才能与他相见。而同时,他又似乎从未离开,他通过他的诗,一直在朋友圈中来而复往。而以朗诵或评论的方式演绎与阐释东荡子的诗歌,既是对故去诗人、朋友的怀念,也是让好诗得以更大范围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喜欢诗歌的
期刊
王学芯不愧为为当今诗坛的“丹青好手”,他的诗章里有清晰可辨的艺术图景,有引人入胜的美学意境,有活灵活现的自然生趣。徜徉于诗人编织的那些分行文字中,如同置身于一卷妙美异常的风景画里,那里花香四溢,鸟语如歌,给人带来阅读上的极度快慰与精神上的莫大满足。尤其对江南物象与人文的描摹,王学芯更给人用笔细腻、表现精微之感,他用巧手点染出的“江南”画卷,总是那样的情意款款,气韵生动,流淌着捧手可掬的生命情趣和历
期刊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也成不了诗。一个国家健康地活着、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宪法,一首诗的孕育、生发离不开诗人的写作法度。一句话,有什么样的写作法度,就有什么样的诗。很多搞写作的人,写了一辈子也没写出个名堂,写的东西一会儿向东一会儿朝西,一会儿慕山一会儿羡水,一会儿从赵一会儿随王,自己撕裂自己,自己拆自己的台,没有整体性和一致性,究其里因,就是其写作法度的错向与缺失。我读赵晓梦的诗集《接骨木》(四川
期刊
新诗百年,是中国诗歌走向现代化的百年。百年间,对现代汉语诗歌的争议从来就没间断过。像五四时期的“白话新诗”、三四十年代的“新格律诗”、解放后的“诗歌大众化”、新时期的“私人写作”等,实际上是中国新诗在不断探索不断建构自我的一次次尝试。自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多有歧路迷途。争论的出现非但没有将新诗的问题真正说清,反而让这一文体陷入了更加迷乱的境地,这不能不说是个悖论。方向不明不仅导致一场场看似热
期刊
在颇有影响力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一书中,著者在“新诗的诞生”一节里写道:“俞平伯的诗里杂糅着旧文学的意象与新思潮的哲理,旧诗词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最能反映早期白话诗的‘过渡性’”[1],并指出俞平伯的《冬夜》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新诗集”。众所周知,中国新文学第一部白话诗集是胡适1920年出版的《尝试集》,常说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新诗集则是郭沫若1921年8月出版的
期刊
绿原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人物。在40年代初开始写诗,出版诗集《童话》,后成为“七月诗派”的重要一员。作为跨越现代和当代的一个重要诗人,绿原的创作,历经了《童话》集的绮语,以“七月诗人”身份创作的“现实主义”时期,建国之后,同胡风一样,作为一个跨入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其创作倾向也逐渐转向了后来被诗人自己所完全否定的“政治抒情”。建国后不久,“胡风反革命集团案”震惊全国,绿原也成为“胡风分子”而遭遇横祸
期刊
宇向的《晒太阳的人》有着浓厚的生命质感。诗歌第一节告诉我们“在狭窄的长椅上睡觉”不掉下来,便是“稳当”,第二节则告诉我们“在喧哗的候车厅熟睡”时,“被人盯住立马醒来”就是“境地”,第三节描写“不需要闹钟的时间/想几点醒就点醒”的睡眠,一连三节,诗人从“睡”入手,躺椅上的安稳,候车厅的熟睡以及不需要闹钟的舒适,都是关于“睡”的状态,这种状态安稳、温馨。这种普遍性的、安稳的日常生活让“晒太阳的人”更加
期刊
花语:谷禾老师好!离5月份海南诗人冷阳来京,我们和杨北城兄、杨奕黎导演等一帮人月光下闻着花香的聚谈已半年多了。好像一直再难见到您的影子,都忙些什么去了?  谷禾:基本上围着单位的事儿转吧。我们杂志人手少,一个人当两三个人用,案头的、事务的、活动的,等等,事无巨细都需要亲力亲为,大量的精力被动地消耗在上边,以诗歌之名的聚会就很少得闲参加了。  花语:您曾经说过“写诗就是自我向灵魂提问”,很显然,您是
期刊
1  如果没有记错,时间应该是1995年春夏之交,地点是济南。那正是我硕士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当时,济南的文化东路上有一家著名的书店,名曰“济南三联书店”,距离我就读的那家高校很近,只够散步之用。我不时要么独自一人,要么友朋二三,前去光顾,并且时有收获,不少书至今尚在书房。不记得是一个午后,还是某个黄昏,在那家书店,我偶然看到了东方出版社刚出版的《畜界 人界》,作者钟鸣。这个在中国重名太多的名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