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食源性病原菌细菌素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来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筛选一种抗食源性病原菌的细菌素,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 以食源性病原菌Bacillus cereus ATCC 14579、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201、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605为指示菌,采用琼脂扩散法筛选细菌素产生菌,通过离子交换树脂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细菌素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温度、pH敏感性测试研究该细菌素的稳定性.结果 从来源于窖泥土壤的50株芽胞杆菌中筛选到一株产细菌素菌株T023,该菌株经16S rDNA序列鉴定为苏云金芽胞杆菌.该菌株所产细菌素对食源性病原菌Bacillus cereus ATCC 14579、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201、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605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别为2.35、4.69、9.38μg/mL,同时,该细菌素在pH 6~11范围内有抑菌活性并能耐受100℃高温.结论 菌株T023所产细菌素对3种食源性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和耐酸碱性优于Nisin A,耐热性与Nisin A相当,该细菌素具有作为食品防腐剂的巨大潜能.
其他文献
目的 利用反复-连续湿热技术通过包埋方式提高乙基麦芽酚的使用价值.方法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乙基麦芽酚添加量、连续湿热处理时间、湿热处理温度和反复湿热处理次数对该包合物包埋率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普通玉米淀粉、高直链玉米淀粉和高直链玉米淀粉-乙基麦芽酚复合物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差异.结果 最佳包合条件:乙基麦芽酚添加量为0.9 g、连续湿热处理时间为14 h、湿热处理温度为120℃、反复湿热处理2次,可获得具有最大包埋率的复合物.红外光谱结果表明乙基麦芽酚被包进直链淀粉的螺旋结构中.复合物较高直链玉米淀
膳食纤维根据溶解性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与不溶性膳食纤维.一些食品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低限制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因此将不溶性膳食纤维转变成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改性方法成为人们研究的目标.众多方法之中,在添加外源酶的作用下对不溶性膳食纤维进行酶法改性可以有效地增加膳食纤维溶解性.酶法改性后,膳食纤维的单糖组成、官能团、结构与结晶度等构成和降胆固醇、降血糖、抗氧化、离子交换能力等生物作用效果均发生变化,可以提高其应用价值.本文论述了近年来对不溶性膳食纤维酶法改性所需的酶种类、方法及改性前后构成和生物作用效果的变
目的 优化簕菜青钱柳复合多糖饮料配方,并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作用.方法 以对 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评价指标,确定簕菜多糖与青钱柳多糖的最佳配比;以感官评分和离心沉淀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响应面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簕菜青钱柳复合多糖饮料的最佳配方;对复合多糖饮料进行体外抗氧化及降血糖功能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 簕菜多糖与青钱柳多糖最佳比率为2:3(m:m),复合多糖添加量3.80%、柠檬酸添加量0.04%、木糖醇添加量9.50%、海藻酸钠添加量0.03%、果胶添加量0.04%、羧甲基纤维素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