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宣传到响应:灾难新闻传播功能的转向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jie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特大地震灾害往往伴随着社会破坏与群体伤亡.不同于古时视地震为“天象神话”的迷思范畴,地震类灾难新闻包含着人们对地震的认识与解释,是自然环境与社会历史相互形塑的产物.本文通过对7159篇地震报道进行分析,发现重特大地震报道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1949年至1978年作为“宣传的新闻”、1978年至2002年作为“报道的新闻”以及2003年至今作为“响应的新闻”.从而完成了从宣传到响应的传播功能转向;而“救灾”“人文”与“重建”则始终是我国地震类灾难新闻的重要议题.未来,灾难新闻应进一步强化灾难响应、信息传播、文化沟通、社会协同等功能,在灾难新闻报道实践中拓展新局面.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总共颁布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三个《历史决议》.这三个《历史决议》的共同使命就是总结经验教训、开创美好未来.其写作风格就是认真汲取经验教训;语言风格上积极向上、斗志昂扬、信心十足,痛快淋漓、干脆利索;写作框架上采取总、分、总的框架结构;着眼于解决分歧,实现团结;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阐述问题.《历史决议》是实现党的重大历史问题认识上思想路线统一的基础,为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提供了
道德信仰、道德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核心议题.就道德信仰而言,它描述了 一种道德形态的最高理想和最高境界,是该种道德形态得以生成的前提性精神基础,即它高于且派生道德,具有规定道德形态的主体内容与价值趋向、塑造道德理念与行为的评价标准、生成个体道德目标与道德动机、嵌入并且规范个体道德行为等效用,这些效用相辅相成,共同塑造着人们的道德行为.此外,人们的道德行为还主要受到利益关系与制度伦理、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综合影响,这些要素构成了道德信仰之于道德行为建构效用的界域.如果脱离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信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和安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提供物质保障和民生基础,也推动了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助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为民族地区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密切相关,具有从共享到共识的内在逻辑及其作用机理.论文从理论、制度、实践三重维度探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作用机理,提出了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路径.
中小学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双重意涵,即中小学教育不仅是常态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这使得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尤为重要.因此,应通过完善德育工作、重构教育教学体系、打造互嵌式教育场域、运用创新教育思维等途径不断调整并改进中小学教育模式,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培育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使学校教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章》确立的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宪法》规定的国家的根本任务.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背景下,以民族发展理论在国家、民族和人民三个维度的展开,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学意蕴.从民族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国家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国家富强”是指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富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事务治理方面始终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确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振兴”是56个民族的共同繁荣.中华民族具有国民共同体属性,“人民幸福”是指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这一解读不
《长江保护法》的出台是立法层面贯彻和落实“最严”生态法治观的体现,为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依据.要实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最严”保护,还需要刑法提供相应的保障.《刑法》与《长江保护法》的对接应坚持“最严”生态法治观,在范围上实现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全方位保护.在设定对接标准时,应强化其明确性并注重不同刑法条文之间的协调性;同时还应坚守“最严”的取向,全面及时地为司法实践提供依据.
藏于民间的各类契约和与之相伴随的民间习惯,是传统中国法律不能忽视的民事规则渊源.对跨度183年的169份湖北天门熊氏房屋基地买卖契约文书的实证研究显示,这些契约文书中“三面”定契、找补息讼、“责任承当”的交易习惯展现了民间契约内生秩序的生成与扩展,并反映出传统中国宗族人情和礼的观念超过契约观念,地方习惯、乡例族规等民间习惯影响着社会生活.这些富于特色的民事规则形态,成为传统中国法律有别于其他法系的重要特征.
构建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以2007-2018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我国设立“创新示范区”作为准自然实验背景,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研究设立“创新示范区”对示范区内企业债务融资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设立“创新示范区”后,示范区内企业的债务融资规模和债务融资期限显著提升,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创新示范区”对示范区内企业债务融资的政策效应主要体现在融资约束较高以及信息披露环境较好的公司.文章探讨了设立“创新示范区”对企业的外部溢出效应
日藏写本《天地瑞祥志》中征引了数量可观的诗赋颂赞类文学作品,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些诗赋颂赞大多转引自《艺文类聚》,并且具有特殊的位置关系,这有助于研究《天地瑞祥志》编纂的材料来源,对研究其编纂者身份也大有裨益.编纂者以注文形式对《招魂》作政治灾异论的阐释,又从“瑞祥”角度征引诗赋,思想上具有“祗承谴诫、预避灾孽”的讽喻用意,这一点区别于简单为文的目的,但是对诗文材料的甄选和全书的整体编排又呈现出体例标准不一的情况,这暴露出了编者萨守真对传统中国的灾异祥瑞学的理解困惑,甚至存在诸多误解和不通达之处,从而也可
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步入新百年征程之际,亟需再审视西方国际传播话语演变规律,深挖现有国际传播格局的成因,以尽可能把握未来走势.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是国家身份在国际社会的一种话语实践行为,在国家与国际体系互动的历史结构中不断相互形塑.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国家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冷战时期、单极化时期、多极化时期以及大变局时期等五个历史阶段中不断演化,形成了宣传话语体系、“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体系、全球化市场话语体系、多元化话语体系与复杂话语体系,并与敌我、霸权、竞合等身份相调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