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学阐释——基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分析维度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jl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章》确立的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宪法》规定的国家的根本任务.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背景下,以民族发展理论在国家、民族和人民三个维度的展开,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学意蕴.从民族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国家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国家富强”是指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富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事务治理方面始终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确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振兴”是56个民族的共同繁荣.中华民族具有国民共同体属性,“人民幸福”是指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这一解读不仅是民族学观察分析问题的视角使然,在中西方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时空背景中更有特定的意义.
其他文献
盛夏,中国兵器工业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方车辆集团”)工具液压车间,一台数控铣床正在运行,随着显示屏上由字母、符号、数字组成的指令不断跳动,点孔、钻孔、铣平面……铣床上的工件正在一件件被加工成精密零件.
期刊
90后张秉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完成当天工作任务后,还有大量实验项目在等着他,繁忙工作之余,他会购置很多电子设备,同时寻找各类已经损坏报废的电器配件,将它们拆卸、分解,深入地分析研究其构造和性能,并重新组装,形成有实际用途的电气设备.
期刊
乡村振兴,人才是魂,“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都要靠人才.只是,曾几何时,辽宁乃至整个东北三省人才外流严重.“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杂剧戏词,曾经是辽宁人才外流写照.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统一战线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新话语.新时代统一战线话语生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基础,依次为以“合”为中心的革命形态统一战线话语表达、以“稳”为中心的建设形态统一战线话语表达和以“大”为中心的改革形态统一战线话语表达等,统一战线话语的目标指向不断明确.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统一战线话语权建构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统战话语主体统战意识薄弱、统战话语内容创新力度稍显不足、统战话语传播有效性有待提高等.新形势下,应从增强统战话语主体的
那杯好茶是在那里的,吕京娜渐渐确信.rn吕京娜1993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州市贵门乡贵门村.从浙江海洋大学毕业后,她选择返乡创业,将家乡的龙井茶推介给更多人.她的果断一如她的履历,曾在中国海军服役两年的她有一股闯劲儿,认定了,就去做.
期刊
中铁隧道局盾构主司机母永奇是一名有着11年驾龄的“老司机”,作为“大国重器”盾构机主司机,他驾驶“钢铁巨龙”穿梭在隧道建设第一线,以过硬技术“遁地穿山、翻江过海”.
期刊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总共颁布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三个《历史决议》.这三个《历史决议》的共同使命就是总结经验教训、开创美好未来.其写作风格就是认真汲取经验教训;语言风格上积极向上、斗志昂扬、信心十足,痛快淋漓、干脆利索;写作框架上采取总、分、总的框架结构;着眼于解决分歧,实现团结;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阐述问题.《历史决议》是实现党的重大历史问题认识上思想路线统一的基础,为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提供了
道德信仰、道德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核心议题.就道德信仰而言,它描述了 一种道德形态的最高理想和最高境界,是该种道德形态得以生成的前提性精神基础,即它高于且派生道德,具有规定道德形态的主体内容与价值趋向、塑造道德理念与行为的评价标准、生成个体道德目标与道德动机、嵌入并且规范个体道德行为等效用,这些效用相辅相成,共同塑造着人们的道德行为.此外,人们的道德行为还主要受到利益关系与制度伦理、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综合影响,这些要素构成了道德信仰之于道德行为建构效用的界域.如果脱离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信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和安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提供物质保障和民生基础,也推动了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助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为民族地区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密切相关,具有从共享到共识的内在逻辑及其作用机理.论文从理论、制度、实践三重维度探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作用机理,提出了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路径.
中小学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双重意涵,即中小学教育不仅是常态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这使得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尤为重要.因此,应通过完善德育工作、重构教育教学体系、打造互嵌式教育场域、运用创新教育思维等途径不断调整并改进中小学教育模式,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培育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使学校教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