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厚的兴趣+正确的方法=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来源 :中国素质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12345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但是实际上,在农村,我们的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量极其有限,课外阅读成了大难题。归结起来制约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的主要问题驻澳由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不浓,二是教师教学中还缺少一种激励作用很强的评价方式和手段,三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科学切实的方法指导。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呢?
  一、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关键
  1、积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师需在认真研讨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教材文章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1)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我在上《感受亲情》活动课时,用老人的口吻,读了一段老人对儿子说的话,读完后全班学生都流下了眼泪,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2)借助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教授《化石吟》时,先是播放了有关图片并加以简单的描述,学生对其有了感性认识,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2、课堂拓展延伸,诱发学生阅读兴趣。
  这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多的一种形式。上课时,老师有意识地进行拓展,掉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比如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里面对鲁达的描写独特而细致,人物性格鲜明、生动,于是我就引导学生知道《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一百零八将,关羽、刘备、曹操等,也是个个性情各异,人人描写传神。学生的读书欲望被诱发而出,自然在课外时间去读有关名著。
  3、开展阅读活动,促发阅读兴趣。
  开展读书活动,营造读书氛围是很有必要的。如:?(1)开展读书会,开学初,教师明确读书计划?,并定期交流。(2)开展朗读比赛,教师可以经常古诗词朗读比赛,由学生自主组织,相互指导,教师监督,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竞争氛围中,自然形成了阅读兴趣。(3)展评摘抄读书笔记,教师定期进行检查,对优秀的读书笔记在班级展览、奖评。(4)举办读书节,组织读书竞赛,激发读书热情。(5)培养读书骨干,以点带面促进读书活动的开展。
  二、加强正确的方法指导是保障
  1、课内向课处延伸。
  课堂教学从当前来讲,还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关键在于教者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教给学生方法。在这方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讲练结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教师的讲应是精讲,是为教给学生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而讲;学生的练是为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而练,是用以培养阅读能力的。因此,教师在讲读课文时,要注意给学生的自读(或课外阅读)做示范,教给方法,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一般情况下,朗读课文、识别字词、句子分析、结构特点等,可以由学生自己动手做,由于自学能力主要是从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综合表现出来。因此,在讲练内容上,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着力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而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课堂提问实现的。当然,教师的提问也应适度,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教师自身设计问题,做到突出教学重点,能启发学生思考,努力让学生掌握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实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提高阅读的效率。
  教会学生阅读,主要可从精读和泛读入手。精读就是仔仔细细的研读,反反复复的揣摩、品味。它是学生学习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规则和方法的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精读可从几方面着手:⑴咬文嚼字,对文中碰到的一些字词仔细研究、推敲、辨析,通过教师的训练,让学生“习惯成自然”。⑵品味重点语句,如主旨句、警句、含蓄句、呼应句、象征句、过渡句、修辞句等,体会句子的语意,从而培养敏锐语感。⑶研究体裁、结构。⑷讨论文法、作法。⑸做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治学科研的基本功,它形式多样,需要根据阅读的目的要求,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习惯自行选择。
  而泛读的特点是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泛读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语言,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启发智慧,发展思维,获取知识信息。泛读的方法主要可采用:⑴扫视法,对文字用眼睛和思想一下子把握住,然后离开文字,记住文字并进行思考体会。⑵跳读法,即不按文字顺序阅读,主要捕捉自己需要的和有关兴趣的内容。
  精读与泛读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实际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精读求深求巧,泛读求广求智,用精读中所学的阅读知识、技巧用于泛读,用泛读中所获得的丰富知识巩固精读中学到的方法、技巧,这两种阅读方法是有机统一的。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教学耐心,教育创造,并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与协调学习相结合,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其他文献
谁都无法否认,新世纪的竞争将更为激烈,谁如果在世纪初就落后于改革的大潮,谁就会丧失一个发展的机遇。于是,各国都以拉开阵势,决心在教育发展上和人才培养上大展宏图,以赢得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优先权。我国也不例外,在教育部统一布置下,《课程改革》正在神州大地紧锣密鼓的展开,各地的教师培训班一个接一个都在灌输新课改的理论。我想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表达、沟通和分享的智
期刊
初中数学第一章有理数,其主要内容有正数与负数、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相关概念和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定律。有理数的相关概念是学习有理数的基础,本章的教学难点是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特别是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只有充分理解运算法则,才能更好的运用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整个初中代数来看学习有理数这一章,既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学生自
期刊
近几年江苏省历史高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来高。客观题、主观题基本都以情境材料的形式出现,而且在客观题的设问和选项上又设置了很多的陷阱。而主观题对材料阅读的要求更高,很多题目都要求学生在材料中收集信息,并对材料信息进行提炼归纳。在江苏省历史考试说明中也以第一条的形式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具体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在获取有效信息。(
期刊
新大纲和新教材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要求语文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创新教育灵活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作为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者——作文,在教学中应得到高度重视,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则是当今作文教改的前沿课题。从作文的规律来看,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作文能力,我认为用在训练思维上的功夫,应当超过学生动笔作文的功夫,因为涉及到许多相关的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是素质教育的真谛,要正确的处理好主客体关系 ,实现物理教学的优化,最终到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手能力,达到育才育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物理教学,物理实验,思维能力,思维定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期刊
多元智能理论已问世20余年,但我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开始接触它也只是近几年的事。刚开始,由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对它总不以为然,以为无非就是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掩卷而思,回顾自己十几年的教育生涯,虽然原来并不知道多元智能理论,但为尽到一个教育者的责任,也曾有过朴素的多元智能实践,现据几种智能一一列举,权且作为我的教育反思。  一、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
期刊
摘 要:经研究表明,教师这个职业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建立健全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机制,科学有效的减轻职业倦怠症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症;表现;调整。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有精辟的阐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职业的理想期待。当今社会,教师除了被期待为传道的
期刊
摘 要:在千军万马挤高考这个独木桥的激烈竞争中,重庆市綦江中学的中学生却特别青睐直接与高考无关的创新选修课。这里的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所学校和老师又有什么法宝?  关键词:兴趣 方法 榜样 指导 梦想 素质  在这里,高中生对创新选修课特别青睐。高宇同学学习感言说,这学期的学习中,最让我放松却又收获最大的是每两周一次的创新课,创新课让我着迷,创新课让我充满梦想,创新课让我心潮澎湃······为什
期刊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学习文言文,就是向中国的传统文化走近。学好文言文,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让人望而却步。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学习起来感到困难,特别是在考试中失分率较高。因此对文言文的教学就成为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不外就是年代久远、枯燥乏味、难学
期刊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在小学德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必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良好的兴趣,有利于师生共识的达成,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下面就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积极运用新课标理念是构建和谐思品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基本前提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