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考证探究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yo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 岗南水库蓄水, 西柏坡搬迁, 地形地貌的变化,知情老人的离世, 再加上文学作品的夸张渲染, 有的互相传抄, 人云亦云, 以讹传讹, 革命圣地西柏坡留下了许多历史之谜和悬疑, 使许多本来清清楚楚的事情也变得模糊起来, 弄得扑朔迷离, 真假难辨。
  笔者在西柏坡期间, 亲历了拆迁的全过程, 最近又作了反复考证。今就较普遍存在的一些误区与大家商讨, 以求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有的问题笔者已在其它文章中提及, 为让读者更加明了, 这里有必要再赘述几句。
  
  一、当年西柏坡属平山县吗
  人民出版社1960 年9 月至1991年6月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及合订本, 有5篇文章6处注释,错误地把当时隶属于建屏县的西柏坡, 写成平山县西柏坡。例如: 1948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题解说“这是毛泽东为党内起草的对党内的通报。1948年9月会议是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集的”。1980年1月,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史》中, 也说“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此外, 1991年4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员大辞典》等工具书中, 也都这样叙述。
  其实, 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央工委和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期间, 该村不属平山, 而属建屏县管辖。
  建屏和平山, 历史上均属平山县。为了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 敌我双方所占地域不断变化, 上世纪40年代, 在平山县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两个“建屏县”, 平山西部还出现“盂平县”。1940年8月7日, 将冶河以东, 滹沱河以南, 平汉( 今京广) 线以西, 正太( 今石太) 线以北的广大游击地区划为建屏县, 俗称“东建屏”。
  1945年10月, 撤消东建屏, 原划出的地域仍划归各县。同时, 以石羊沟与青杨树、郭苏与柏里之间的自然山岭为界, 东部划为平山县, 西部新置建屏县, 俗称“西建屏”。1958年9月25日, 平山县与建屏县合并为平山县, 至今区划未变。西建屏历时13年, 西柏坡距( 西) 建屏县址洪子店只有5公里, 在此期间该村一直归属( 西) 建屏县洪子店区( 一区) 管辖。
  不同的名称, 有着不同的历史内涵, 历时5年的( 东) 建屏和历时13年的( 西) 建屏, 在历史上都有其特殊含义, 并作过历史性的贡献, 不应从历史上抹掉。犹如建国前的北平不能统称为北京一样。如果称平山县西柏坡的话, 应再加一解释性说明较好。
  二、当年中央在西柏坡时是住在一个大院里吗
  现在, 有的人看到拆迁后的中央旧址是一个大院, 就写文章说当年也是如此, 这是错误的推测。中央在西柏坡时住在村东岸, 大体分为三片。老鼠岭前东侧住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 这是第一片。西侧是大、中、小灶食堂及小礼堂( 七届二中全会旧址) , 这是第二片。老鼠岭后( 中央称之为后沟) 住着朱德和新华社, 这是第三片。并在
  老鼠岭前圈了一道围墙( 没有西墙) 。由于地形地貌限制, 山前山后地形高低不平, 老鼠岭西侧和后沟无法圈进。根据自然现状, 形成了一个中央大院、四个小院( 七届二中全会院、大伙房院、新华社院、朱老总院) 。
  新建后的中央旧址, 由于面积缩小, 建筑物集中, 地面平整, 山前山后合成了一个大院。有的地方与原貌差异较大, 比如: 原大院是长方形, 现在接近直角三角形。原有北、东围墙, 现今却没有; 原没有西围墙, 现在西围墙又长又高。值得一提的是, 展室中的大沙盘模型上, 也错误地按照现状制作了, 原西柏坡村的地形地貌却没有体现出来。
  
  三、恶石沟在西柏坡附近吗
  
  西柏坡展览馆的讲解词和许多有关西柏坡的著作中都说: “1947年7月17日———9月13日, 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附近的恶石沟召开”, 也有的说恶石沟在西柏坡村外的某一方向。恶石沟到底在哪里, 因原址已淹没, 新址没有相应的地方, 众说纷纭。
  有的人顾名思义, 推测该地一定是个又深又恶的大山沟。正像初到北京的人对“沙滩”“公主坟”之类的地名不理解一样, 市中心怎么出现了“沙滩”“公主坟”, 西柏坡村中自然也不会有“恶石沟”。
  其实, 恶石沟并不神秘, 也不遥远。恶石沟是西柏坡村中北南走向的一条干河沟, 正是这条河沟, 把村子分成了东西两岸。
  该沟全长约一华里, 沟中心西岸有两个打麦场和一片小树林, 全国土地会议就在这里召开。
  当年开会时, 既没有挂会标, 也未搭主席台。刘少奇讲话时前边放着一张桌子, 朱老总坐在后边的椅子上。参加会议的人员有的带着小板凳, 有的坐在石头上。就是在这个非常不起眼的地方, 诞生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使全国几亿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四、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是中央的大伙房吗
  
  由于七届二中全会的深远意义非同一般, 开会的地址自然也就非常引人关注, 会址就在恶石沟东岸毗邻大伙房的小礼堂里召开。小礼堂所在的地方是一处小院, 院子的大门开在西北角。小礼堂是西房, 东西跨度较大, 东西两面都有大窗户,房顶有天窗, 南北都有门。平时北门是正门, 与院子的大门相隔不过两三米, 出入十分方便。开七届二中全会时, 北门布置成了主席台, 临时绕走南门。
  近年来出版的许多书籍和文章都说这个房间是中央的大伙房, 开会时临时布置成了会场。有的甚至开门见山地写成“大伙房的盛会”,越传越远, 似乎已成共识。笔者觉得此说值得商榷。
  中央进京时, 把西柏坡中央旧址移交给了建屏县政府, 县政府又交给了建屏师范。师范学生会干部杨重庆、赵怀仙、韩秀山等到此接管中央旧居时, 与中央留守人员在一个大伙房吃饭, 亲自目睹了各院室的现状, 听取了留守人员的介绍。全校师生进入这里后, 还在一个大伙房吃了十几天饭。据当事人回忆, 这个大房间的北门上挂着一个用毛笔竖写的“小礼堂”的木牌子, 室内室外均无锅灶、烟囱和打饭的窗口, 确实是个小礼堂。此院门口下坡就是大伙房, 这里是三面房, 院子很大,平时人们都在露天吃饭。下雨下雪天, 小礼堂也可当作餐厅, 但其主体功能仍然是小礼堂。
  中央在此时, 大礼堂建在东柏坡。小礼堂是西柏坡唯一的大房间,中央的一些较大活动均在这里举办。1948年7月30日, 理发员曹庆卫因居住的窑洞坍塌去世, 追悼会就在小礼堂召开, 而不说在大伙房召开。1978年5月26日, 西柏坡纪念馆开馆典礼和以后的一些活动, 各新闻媒体的报道, 均称此为小礼堂。称 此为大伙房只是近几年的新闻。
  建屏师范迁入后, 小礼堂的作用没有变。全校250多人, 一些重大活动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周会、时事报告会、入党入团仪式等均在这里举行。现在复原的小礼堂面积似乎小了, 容纳不下那么多人了。
  笔者近几年阅读了许多有关西柏坡的书籍, 在如林的书籍中, 有一个通病, 就是愿意把当时的环境条件写得更艰苦一些。比如: 本来是小礼堂, 却说成是大伙房。本来是建筑队和当地民工盖的房子, 却说成是中央机关干部职工自己建的等等,似乎越艰苦越革命, 文章水平也就越高。笔者认为, 还是实事求是好呀!
  
  五、毛泽东接见傅作义时是乘车到后沟吗
  北平和平解放后, 傅作义将军来到了西柏坡, 在后沟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接见。许多文章中都说, 毛泽东接见前, 为了迷惑傅作义, 坐着车故意沿着滹沱河的公路兜了一个大圈子, 车上落满了尘土, 才与傅作义见面。
  这是个非常秘密的行动, 一般人无从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 就是接见傅作义所在的后沟, 出入的道路只有一米多宽,只能步行, 不通汽车。毛泽东从自己的住处到后沟不到一里路, 如果坐车直走的话, 出不了中央大院就得下车步行。步行的距离远远超过坐车的距离, 停车点离后沟还有半里多路。毛泽东坐车在路上转的工夫大小, 车棚上落的尘土薄厚, 正常情况傅作义是看不到的。如果想看到,还得让其再走约三百米, 把他请到中央大院。因此, 毛泽东是否坐车兜这个圈子值得推敲。
  笔者分析, 此文的作者可能是为了渲染毛泽东的智谋, 故意做了不适当地夸张; 或者是在中央大院接见了傅作义; 或者是会见后傅作义又走出300米把毛主席送到车上…
  后来, 许多中青年作者, 因不了解原地形地貌, 写文章时也都照此说传抄下来。有的甚至说, 朱德也随同毛泽东坐车去后沟会见了傅作义。但朱老总驻地一不通车, 二与接见傅作义的新华社只有一墙之隔,并有侧门相通, 如同一院。因此, 朱老总坐车一说更是虚构的。
  
  六、西柏坡区划今昔
  由于西柏坡的地理位置不在交通要道, 也不是大集镇, 这里没有占过区政府、大公社和工委, 一直是乡级政府所在地。上世纪50年代初称柏坡中心, 辖10个行政村, 1954年划为柏坡乡, 50年代后期称柏坡管理区。1958年与东黄泥乡合并为柏坡乡, 辖18个行政村。不久, 又分开。在此以前均归洪子店区管辖。
  1958年兴建人民公社前, 将柏坡管理区划归孟家庄区管辖。兴建人民公社时, 将孟家庄区命名为柏坡( 大) 公社, 公社管委会仍驻孟家庄。辖孟家庄、唐家沟、柏坡、相岭、六亩元、刘家坪六个管理区。
  1959年, 因岗南水库蓄水, 柏坡管理区所辖10个行政村, 全部淹没。70%左右的村民迁到了外地安家落户, 30%左右就近搬迁至荒山野岭。由大村镇, 变成了小山庄。由鱼米乡, 变成了贫困村。其中夹峪村原425户, 搬迁后只余下了40户, 是外迁比例最大的一个村。同年, 柏坡管理区迁至陈家峪, 但名称未变。
  60年代初调整国民经济时, 公社规模变小, 将( 大) 公社改为工委,管理区改为( 小) 公社, 柏坡管理区改为柏坡公社, 并从孟家庄工委( 区) 划归岗南工委( 区) 管辖, 该公社仍辖10个行政村。
  1983年12月, 将柏坡公社改名为西柏坡乡。
  1988年8月, 撤区并乡, 岗南区撤消, 该乡直接归县领导。翌年该乡新增了霍家沟、讲里、西坡、通家口、窑上、燕尾沟六个行政村。2003年改为西柏坡镇, 全镇共辖16个行政村,5800多人。
  
  七、西柏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数字是多少
  西柏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基本情况变化很大, 但由于缺乏准确的依据, 许多文章中大都含糊其词,有的说“中央工委移驻时有一百多户人家”“迁建后只剩下二三十户人”“现在发展到50多户”。这只是个概略的估计。
  笔者经过查阅历史档案, 走访有关知情人, 进一步作了考核。其基本情况是: 1947年中央工委移驻时,全村共85户, 325人, 耕地686亩。
  1959年岗南水库蓄水前, 全村106户, 443人, 耕地584亩。
  蓄水时, 共淹没房屋485间( 不含中央用房) , 碾磨46个, 猪圈103个, 厕所146个。
  1959年迁建时, 共迁往7个省市, 23个村庄。其中就近搬迁到柏坡岭( 仍保留西柏坡村的名字) 32户120多人, 有次耕地84亩, 以种地为生。
  上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后, 大都依托西柏坡纪念馆, 逐步搞起了旅游服务业。2004年, 全村63户, 166人。59户把责任田无偿转让给了邻村亲友, 只有4户村民种地。
  
  八、从“关坡”到“柏坡岭”
  现在西柏坡后面的山岭通称柏坡岭, 山岭顶峰的山垴叫坛坛垴, 已是人所共知。但迁建前这里的村民们却通称柏坡岭为关坡, 意思是大家共有的山坡。
  1959年岗南水库蓄水时, 西柏坡村和纪念馆都搬迁到了关坡上,60年代后期, 来这里参观的人逐渐增多, 为了对外宣传方便, 县革命委员会将关坡更名为柏坡岭。随着时间的推移, 西柏坡旅游不断升温, 柏坡岭的名字逐步走向了全国, 但东西柏坡的村民仍称其为关坡。
  
  九、当年柏坡岭上是松柏苍翠果树满山吗
  近年来撰写的西柏坡著述中,不论新老作者, 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说, 当年柏坡岭上松柏郁郁葱葱果树满山。持此论者, 都是为了烘托中央在西柏坡时的政治气氛, 而抒发的过誉之词。作为文学创作可以理解, 但与事实相差太远。
  经考证, 柏坡岭在历史上确实是柏树满山, 郁郁葱葱。但中央移驻时, 偌大的一个山岭上稀稀疏疏不过10棵柏树, 且枝叶稀少, 更没有一棵果树。老百姓为了烧饭, 每到冬春把山上的金卜、圪针、茅草盘就刨光了, 直到60年代末, 仍然是一片荒凉。
  柏坡岭上所有树木, 都是70年代初, 石家庄市和平山县各机关学校用了二年时间栽植的。《西柏坡绿化》一文已有叙述, 故这里从略。
  
  十、朱德当年经常在院前练拳习武吗
  近年来到西柏坡参观的人, 包括一些记者作家, 看到朱德旧居前有一大片宽阔平整的场地, 就撰文说, 朱老总当年就是在这里练拳习武, 锻炼身体的。其实, 这都是不了解情况的人的推测。
  当年朱老总居住的后沟, 地方比较狭小, 小院外是一条一米多宽的道路和约半米宽的水沟, 根本没有如此宽阔的地方可以练拳习武。中央旧址搬迁后, 几乎所有的地方 都缩小了, 唯独这一片扩大了几倍。朱老总在这里时, 生活比较规律, 早睡早起, 出入自由, 平易近人。大路上、大河畔、关坡上、稻地滩, 到处都留下了朱老总的身影。他随身携带着手枪, 遇到野兔、野鸡、山鸟, 枪举鸟落, 百发百中, 在百姓中传为佳话。朱老总锻炼身体的方法很多, 跑的面也很广, 在这里练拳习武之说恐怕不够准确。
  
   十一、西柏坡五大领袖房东今安在
  当年中央五大领袖的房东搬迁到了何处, 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毛泽东的房东闫受朝及两个儿子闫文习、闫五头, 均迁至温塘镇栲栳台。刘少奇和朱德的房东闫中杰及次子闫受章仍在西柏坡, 长子闫受德搬迁到了东回舍镇新柏坡。周恩来的房东闫中允、闫庆云( 及两个儿子闫受廷、闫受贵) 均迁至栲栳台。任弼时的房东闫受行在西柏坡, 闫受禄、闫受仁均迁温塘镇韩台。以上四个村, 均在平山县。
  这些老房东第一代均已去世,第二代有的也已去世, 第三代正在年富力强, 第四、五代人正在成长。他们在搬迁村与其他村民一样, 过着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生活。
  
  十二、刘少奇植树在何方
  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 由刘少奇主持在西柏坡恶石沟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由于交通不便, 有许多同志是骑马而来, 把马拴在了村子南边的一片小树林里。因马多管理不周, 有的马啃了树皮。会议结束后代表们忙着赶回去, 乡亲们觉得马啃树皮也不算啥事, 谁也没在意。后来刘少奇外出, 经过这里发现了此事, 就责成行政管理科的何科长负责处理, 每棵树赔偿70斤小米, 大树适当增加, 有的老乡没有收。翌年春, 刘少奇带领中央工委机关干部帮着老乡们在这里栽植了一片小树, 不久小树又郁郁葱葱地生长起来, 被乡亲们誉为“扎根树”。
  这件事在当地传为美谈, 许多书籍和文章中都有叙述。但关于马啃树皮的地点却众说纷纭, 有的说在村西, 有的说在村北, 有的说在村东, 有的说在恶石沟, 唯都不说村南。因为上述这几个地方都有山坡,村南是苇塘和稻田。其实都猜错了,真正的地点就在村南, 苇地西北角,紧临大道的一片沙滩上。这里地下是潮湿肥沃的淤泥, 上边是雨季逐年从恶石沟冲下来的淤沙。随着时间的推移, 沙滩逐年扩大, 约有三四亩大, 上面栽有柳树、毛白杨、小叶杨等。由于水土条件较好, 树木容易成活, 小树很快又成长起来。笔者在此工作时, 午后经常到这里遛弯, 听苇地里鸟鸣。
  马啃树皮是两次, 一次是1947年7月的土地会议, 一次是1948年9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后一次人数较少, 马匹少, 啃树也少, 都赔了米。村长王树声说啥也不要, 行政科硬是赔了他两把椅子。
  
  十三、搬迁后中央大院栽植的树木, 和搬迁前是同树种同数量同方位吗
  现在有许多人讲, 复原后中央大院的树木, 仍然是按照原树种、原数量、原方位栽植。其实, 这话只说对了一少部分。中央大院, 原是东柏坡的闫家老坟。空旷地方原为西柏坡村民的打麦场。中央移驻后成了露天舞场和放映电影的广场, 中央走后成了建屏师范的操场。笔者就是1952年从军委作战室( 当教室) 毕业的学生, 院内的情况至今还记忆犹新。除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几个领导人小院内的梨树等树种及七届二中全会旧址门口一棵小叶杨外, 其他地方的树木基本不符合原貌。
  现在周恩来院门前有木材树23棵、军委作战室前有松树43棵、董老院周围木材树43棵、朱德院前木材树31棵、新华社院椿树1棵、七届二中全会院周围毛白杨30多棵、南西两面围墙内国槐66棵等, 均为新栽。值得一提的是, 现在毛泽东院少了1棵香椿树, 防空洞北口少了1棵国槐。
  中央大院内, 绿树成荫, 鸟语花香, 为旧居锦上添花是一件特大好事。笔者赘述此段文字, 不是批评,而是想如实反映一下当年原貌。
  
  十四、岗南水库基本数字知多少
  岗南水库这个与西柏坡紧密关联、清澈如镜的人造湖, 建库后, 由于坝顶几次加高, 有关部门为了多争取上级补助, 本来清清楚楚的数字, 却蒙上了一层模糊的阴影。最近笔者作了一番认真调查, 基本澄清了事实。
  岗南水库位于平山县西岗南,1958年3月10日破土动工, 1959年7月15日拦洪蓄水, 1962年停工待建,1966年续建, 1969年竣工, 1978年扩建加固, 1990年达到现状规模。总投资2.27亿元, 库容15.71亿立方米, 面积60平方公里, 岗黄并用控制流域23400平方公里。水库高程208.09米。主坝全长1701米, 高63米, 副坝全长4779米, 高28米, 是全国第一高土坝水库。也是具有防洪、灌溉、发电、旅游、城市用水等多功能型的河北省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也是保天津、保铁路、保省会、保油田的关键性工程。
  建库后经历了两次特大洪峰,一次是1963年, 最大洪峰流量4390立方米/秒, 经水库缓解出库流量为863立方米/秒, 拦洪量13亿立方米。一次是1996年, 最大洪峰流量7010立方米/秒, 出库流量2260立方米/秒, 拦洪量10亿立方米。两次关键性的拦洪, 使下游免遭了灭顶之灾。水库效益, 岗黄二库联合并用, 灌溉下游良田曾报过860万亩、540万亩、520万亩。经考证, 现在实际只有200多万亩, 最大也不过300万亩。年均供水7.6亿立方米, 石津灌区现供水只到衡水地区, 沧州、天津已波及不到。该水库现已成为石家庄市民饮用水资源地。岗南电站装机容量41000千瓦, 年均发电6200万度。
  该水库共淹没平山良田40241亩, 村庄67个, 拆迁房屋52423间, 出库移民8774户、43297人( 1) 。其中由于移民生活困难, 二次搬迁7318人,国家安置移民投资共计2013万元。移民通过零星插队、就近搬迁和到外乡单独建立新村三种形式, 基本安置在了本县, 并在外县建立了鹿泉市东升村、栾城县新建村、元氏县红旗村3个新村。
  国家又投资1.9亿元, 从2004年1月开始施工, 除险加固, 大坝提高1.5米, 护坡加厚5米, 拦洪提高1米,坝顶高程达到210.5米, 并新增改建了几个项目, 可防万年一遇洪水, 预计2007年汛季竣工。
  
  十五、西柏坡搬迁前距周围各村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因水库淹没, 村庄搬迁, 地形地貌变化很大, 当年西柏坡到周围村庄的距离是多少, 许多人都说不准确, 写文章时出现了许多笑话。比如: 当时中央统战部在李家庄, 本来距西柏坡是15华里, 现在许多官方文章都错误地说是5华里, 一下子就缩小了两倍。似乎说得离西柏坡越近, 位置就越重要。为了让后人知其真实距离, 今将西柏坡到周围的几条主要道路里程详列在下面:
  东线: 东柏坡1里、夹峪4里、柏里6里、郭苏11里、韩庄14里、李家庄15里、西岗南22里、平山城62里。西南线: 南庄3里、下寨9里、洪子店10里、中古月17里。
  西北线: 梁家沟3里、西沟3里、朱家沟10里、唐家沟12里。
  西线: 北庄半里、通家口6里、窑上9里、东黄泥10里、李家口18里。
  北线: 陈家峪4里、韩家峪6里、盖家峪7里。
  使用率最高的是西南线( 赶洪子店集) 和东线( 赶郭苏集) 。
  (1)由于水库高程提高几次, 有关移民数字不断增加, 以上是几次的综合数字。
  (2) 迁建前, 西柏坡主要赶洪子店集( 四、九) 和郭苏集( 一、六) 。迁建后, 洪子店集迁至中古月, 相距50多里。郭苏集迁至西岗南, 相距60多里, 都不方便。后在西柏坡镇政府前立了一个西柏坡集, 基本上解决了当地村民的交换需求。
其他文献
著名的欧拉函数——不超过n而与n互素的整数的个数——由公式 (n)=n∏(1-1/p) 给出,其中乘积遍取n的相异素因数。与此相关的是不那么出名的戴德金函数: Ψ(n)=n∏(1+1/p)。
21世纪是信息与高科技结合应用发展的时代,医院档案管理向信息化管理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以网络化建设为基础,档案信息资料作为医院信息载体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资料做为医院最为宝贵的一大资源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加强对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迫在眉睫。  一、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信息
1989年7月,在饮食服务行业健康体检粪检中,检出2株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经系统鉴别分别为 O<sub>136</sub>K<sub>78</sub>和 O<sub>112ac</sub>K<sub>66</sub>血清型,报告如下
在实际工作和生产中,我们所分析的样品经常是有多种元素同时存生,有多种金属离了共存,由于EDTA具有很强的配位能力,这样在利用EDTA进行配位滴定时,势必会使样中的金属离子发
在三角代数中形如cosα+cos(α+β)+…cos(α+(n-1)β)=0(其中β为正n边形外角)…(1)型证明题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对左边进行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运算,由于项目繁多,而且还要根
Hom-李代数可以看作李代数的形变.本文证明了Virasoro代数的Hom-李代数结构是平凡的.
根据爆破周围环境和地质条件,合理选择控爆施工方案和爆破参数,获得了较好的爆破效果。采用松动、光面、多段毫秒微差起爆等爆破技术措施,确保路基、边坡及周围环境的安全。
新闻摄影是新闻体裁的一种,而新闻又常常被称为“易碎品”,很多新闻摄影作者平时背着相机忙里忙外,稿子见报不少,可却留不下几张像样的作品来。而我作为一名编辑。每天收到数十幅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是日本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傀儡政权,它存在时间不长,但在当时造成的影响很大,给中华民族尤其是冀东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河北省国家档案馆馆藏珍贵档案资料
介绍了Web日志挖掘的模型,分析了使用关联规则挖掘Web日志时遇到的规则数量大且存在冗余等问题,提出了基于频繁闭项集的挖掘办法来减少规则数量.同时引入最小关联规则的概念,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