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到言语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xsg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作为人思维的物质外壳,不可或缺地成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元素,更是人在社会中以符号系统形式存在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而,小学教育必须把语言的受授、内化和传递视作基础工程。然而,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仍然让人忧心。
  
  获得语言为中心——培育语文素养的现状
  1.深陷字词为基的窠臼
  “语文即语言文字”的说法或受质疑,或受赞许。而文字的获得是语文教学根基的认识,仍为普遍接受。但令人想不到的是,相当一部分人居然以“说得、写得文字才是语文的核心,孩童在落地起就会自然认识并熟悉语言法则”为语文教育观点。一位教师执教《烟台的海》,本文为六年级下册课文,将上初中,学了六年小学语文的学生在接触文本材料时,竟有30多分钟的识字训练,教学的重点指向之一也显然是教会学生写生字解词,显然,“字词为基的窠臼”在围困着我们的部分语文教师。
  2.囿于悟读为纲的樊笼
  不仅一人不止一次地提过,语文教学的课堂甚至课外,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好文本就是成功。也许,此类说法的初衷针对的是语文教学中只重理解不重感悟的现象。但我却以为,这与我们多年来,一直努力摒弃的“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会读书”的理念具有恶性的承继。不少语文教师和语言专家给语文教学定位时,裸直地嵌在了“悟解语言,学会读文”层面上。事实上,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在谈及教学效果时,把学生能否正确有感情地读课文看作中心。
  3.迷于“应作”为标的光影
  善于应付习作要求,把积累的语言合题成文,成为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普遍追求的最佳境界。于是,为提高习作能力而出现了光怪陆离的现象:根据课本习作题目,背诵同题优秀课文,实行“拿来主义”;按人、事、景、物类型,提供“开头 正文 结尾”的基本表达语式,实行“按类型作”……如果将此做法靠拢语言的表达和运用的话,那也只是一种典型的“伪言语”培养。
  
  熟稔言语乃正道——培育语文素养之旨归
  1.还“听”的天地
  听力,是语言信息接收能力的标志之一。相对英语和其他外国语言,语文教学中听力素养的训练直到现在,依然处于弱势或缺失地位。实际上,“听”不仅是被动地接受,更是为言语的主动生长发出蓄势张力。可见,还学生“听”的天地不容置疑。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进行听音内化。就像英语学科教学中听音画出正确的字母和单词一样,语文教学时必不可少地需练习听音,让学生在对拼音、汉字、词语的听音练习中深化对汉语音素、汉语文字发音的认识,进而内化为脑内的语文印象,便于言语活动时正确反射。
  2.辟“读”的路径
  读,是吸纳语言和表现语言的重要方式,还是静态言语变动态言语的桥梁。如何能开辟“读”的路径?小学语文教学中,路径无外乎两个。一是深读课内文本。课内文本是经过作者精写、编者精编的言语样式。作家、教育专家、语言大师的作品,传颂中外的古典巨著《西游记》节选……有序地安插在小学语文教程之中,它们列举了无数的千年语言文化的瑰丽典范,对读者(学生)正确认识理解,规范迁移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蓝本意义的功能。所以要引导学生深读它们,悟得言语要义;二是通读课外“文学”。文学加上引号,是为了强调特指的富含学问价值的语言文字。言语的“薄发”,势必要凭借读的“厚积”。因此,加强课外阅读,势在必行。
  3.教“说”的方略
  说,一种口头言语。现在更多地采用“口语交际”来称谓“说”,主要因为要突出语言的交际性。小学生提高自我说话能力的策略至少有三:第一,“学舌”模仿。第二,悟法简言。第三,想象创述。当然,三种策略不能生硬地灌输给学生,须通过说话比赛、演讲、表演等活动来促进学生对其的掌握与运用。
  4.建“写”的平台
  写,即书面言语。“写”作为语言的主要方式,每一次课程改革都给予极度的重视。关于“写”的研究,可鉴的经验伸手可摘。其一,在留白处搭台。课本、读物里,情节的叙述和言语的表达中较多地留有意蕴“空白”。在这些“留白”处搭起平台能让学生深化语言的理解。其二,在可仿处搭台。课本中的文章都为精选的美文范本,结构方法和语言值得学习,学生哪怕能模仿也是言语的又一提升。其三,在语文实践时搭台。在实践时有机搭建“写”的平台,不但能强化活动效果,还能无痕地训练言语。
  冗长叙述,最想表达的是:语言本为具,言语才是真。语文素养的培养,其皈依和旨向应从理念落实到行动,应以言语为内核,这样,语文教育的天空定能澄明敞亮。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内容碎片化、理解浅表化,学习情境脱离社会生活,是长期以来被诟病的问题。改进方向是提高语文课程的整合性、学习深度和实践性,而单元教学被认为是落实这一教育理念的重要路径。  然而在实施单元教学中,我们又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比如怎样处理单元的整体性与单篇课文的独特价值的关系,如何平衡学生课外自主阅读与课堂上有教师引领的精读的关系,如何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不忽视必备知识的学习。这则设
每次听于老师讲课总会有很多感触和收获,这次也不例外,于老师讲授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番茄太阳”》,文章以“我”的见闻为主线,叙述了“我”在与盲童明明的相处中,深深体会到她是一个美丽可爱、天真善良的孩子,她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她那善良美好的童心深深感染了“我”,她是温暖我内心的“番茄太阳”。文章语言朴实生动,叙述条理感人。于老师的讲授,不仅仅是让我感受到了“番茄太阳”别样的美丽,更是让我懂得
课堂回放  最近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孙中山破陋习》,受到老师们的好评。其实,我很清楚我最终的课堂教学要得益于我的第一次失败和二次备课。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我努力要构建的就是生本课堂。  在引入新课后,我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想:(1)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姐姐缠足的痛苦?(2)面对姐姐缠足的痛苦,孙中山有什么样的表现?体会人物说话时内心的情感。(学生自学后交流汇报)  师: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了解蔬菜的一些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能围绕蔬菜这一话题,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3.纠正个别学生偏食的不良习惯。    活动资源  1.描写蔬菜的谜语、儿歌及相关故事等。  2.学生对有关蔬菜的内容已有一些了解:菜园、农贸市场上的蔬菜。   3.每个学生准备一种自己最喜欢吃的蔬菜(实物或图片),并通过询问家长、访问菜农、查
习作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积累·运用三》习作:选择一处秋景物,仔细观察,开展想象,把秋天的景物写下来,写出这处景物的特点。如果你们班已经组织了秋游活动,可以写出秋游活动中看到的景物。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的、最感人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这一理念,
《蒲公英》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一则童话故事,通过拟人的手法讲述了蒲公英的种子们对太阳公公的嘱咐采取不同的态度与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飞向沙漠的种子干死了,落在湖泊里的种子淹死了,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  学习本课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两颗“另类”蒲公英种子真正的死因。即他们为什么一颗要飞向沙漠,一颗要落在湖泊里?编者在文后的练习中也有明显的提示:“
初次教一年级,我将和刚入学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汉语拼音。面对枯燥、抽象的拼音字母,我的教学语言显得苍白无力,课堂上教学氛围平淡如水,我的心里总缺乏一种教学的激情。新课标如一缕阳光,拨开了我眼前的迷雾,新课标指出:“将多种活动融入拼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啊,为什么我不能将故事、游戏等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和拼音教学结合起来呢?  复韵母“ui”和“iu”孩子们很容易混淆,于是上课时我问孩子们:“你
【教材解读】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与前几册教材中出现的《咏华山》、《母亲的恩情》、《李广射虎》、《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等课文相比,《黄鹤楼送别》传承着“文包诗”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等特点,但又有着自身独特的韵味。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他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景中寓情,以景抒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正所谓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加强古诗词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如何使古诗词教学超越对诗词的字面意思的肤浅理解,不再把作者的思想情感简单地灌输给学生,引领学生主动融入诗词的意境,领悟诗词中的形象和情感,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艺术的熏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好的提升?为此,我常常想到诗人徐志摩在他的《再别康桥》中写到的:“寻梦?撑
教学片断  生:“老师,太讲信用了也不好!”  师:“为什么呀?”  生:“你看,小蝌蚪因为太讲信用了,而两次放弃了求生的机会。”  一时间,我被问住了。原想按教材要求讲完故事,让学生根据故事大意试编一个结尾。不曾想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扣人心弦,又与教材的教育目的相违背的问题。是教育学生守信用呢?还是教育学生灵活对待问题呢?我深思了一下,反问道:“如果小哥哥也像小蝌蚪一样讲信用,那结果会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