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法,可以说是“教无定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会或多或少有它不无遗憾之处。诗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语文教师,应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完善。我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摸索出如下教学模式与同行探讨。
一、以疑入境
在很多时候,学生都是无目的地阅读文章,既浪费了时间,又起不到实际的阅读意义,更谈不上培养阅读能力。而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应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又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带着问题进一步读文,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阅读的目的。
教师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教师两个方面的悉心培养。一是问题来自认真读书,只有读进去了,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是老师用评价引导着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总是这样评价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你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不简单!”“这个问题有价值!”“你的问题有深度!” 我用评价引导着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从进入新课程,就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二、以线贯穿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抓住这条主线,通过“自学——解疑——精讲——演练”的学习方法自主或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学习实践中学懂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如在教学《父亲的菜园》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写出“土地”这个词,问学生: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想到了草地、想到了菜园、想到了田野稻田…… 此时我又在“土地”前面写下“贫瘠的”问: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荒凉、戈壁、岩石…… 最后我又写下了“碧绿的翡翠”问:与“贫瘠的土地”能联系上吗?学生回答:不能。我却告诉大家,这两个词能联系上。学生很好奇,我就让学生带着这种好奇读课文找答案。学生兴趣浓厚,并能紧紧围绕这一主线进行阅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三、以读带写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但在许多阅读课中,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活跃的气氛,把很多时间用在学生自主读书上,不仅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也更加忽视了对学生听、说、写等能力的训练,致使一节课下来,课堂热热闹闹,学生脑子空空荡荡,教学收效不大。而教材文本的每篇课文,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其语言文字不仅规范、严谨,而且形象生动,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读的这一层面上,更应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语言材料需要去理解、积累和仿效、运用乃至创新。如在教学《草原》时,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我引导学生对清新与新鲜、明朗与晴朗两组词语进行比较,说出两组词的细微差别,还要部分学生结合自身的个体经验,体会草原上的空气非常纯净,没有任何杂质和污染,草原上的天空是那么明亮,也体现了草原空气的纯净。从而让学生领悟出作者老舍先生的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有利于训练学生在写作文时对词语准确和规范的运用。
读是为写服务的,在阅读教学中适当的练笔是不可缺少的。每一篇文章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练笔的素材:可以写学习后的体会,可以进行扩写,可以续写,可以改写。总之,教师要成为一位有心人,抓住阅读教学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四、以趣促读
凯勒说过:“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辽阔的海洋。”书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但如果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广泛的兴趣,扩大面,增加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因此,我注重根据学生兴趣把阅读扩展到课外,让他们开拓视野,自觉地在书海里遨游,汲取丰富的养料。小学生对读书对阅读不可能顷刻之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一、以疑入境
在很多时候,学生都是无目的地阅读文章,既浪费了时间,又起不到实际的阅读意义,更谈不上培养阅读能力。而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应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又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带着问题进一步读文,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阅读的目的。
教师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教师两个方面的悉心培养。一是问题来自认真读书,只有读进去了,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是老师用评价引导着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总是这样评价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你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不简单!”“这个问题有价值!”“你的问题有深度!” 我用评价引导着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从进入新课程,就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二、以线贯穿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抓住这条主线,通过“自学——解疑——精讲——演练”的学习方法自主或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学习实践中学懂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如在教学《父亲的菜园》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写出“土地”这个词,问学生: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想到了草地、想到了菜园、想到了田野稻田…… 此时我又在“土地”前面写下“贫瘠的”问: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荒凉、戈壁、岩石…… 最后我又写下了“碧绿的翡翠”问:与“贫瘠的土地”能联系上吗?学生回答:不能。我却告诉大家,这两个词能联系上。学生很好奇,我就让学生带着这种好奇读课文找答案。学生兴趣浓厚,并能紧紧围绕这一主线进行阅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三、以读带写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但在许多阅读课中,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活跃的气氛,把很多时间用在学生自主读书上,不仅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也更加忽视了对学生听、说、写等能力的训练,致使一节课下来,课堂热热闹闹,学生脑子空空荡荡,教学收效不大。而教材文本的每篇课文,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其语言文字不仅规范、严谨,而且形象生动,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读的这一层面上,更应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语言材料需要去理解、积累和仿效、运用乃至创新。如在教学《草原》时,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我引导学生对清新与新鲜、明朗与晴朗两组词语进行比较,说出两组词的细微差别,还要部分学生结合自身的个体经验,体会草原上的空气非常纯净,没有任何杂质和污染,草原上的天空是那么明亮,也体现了草原空气的纯净。从而让学生领悟出作者老舍先生的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有利于训练学生在写作文时对词语准确和规范的运用。
读是为写服务的,在阅读教学中适当的练笔是不可缺少的。每一篇文章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练笔的素材:可以写学习后的体会,可以进行扩写,可以续写,可以改写。总之,教师要成为一位有心人,抓住阅读教学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四、以趣促读
凯勒说过:“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辽阔的海洋。”书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但如果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广泛的兴趣,扩大面,增加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因此,我注重根据学生兴趣把阅读扩展到课外,让他们开拓视野,自觉地在书海里遨游,汲取丰富的养料。小学生对读书对阅读不可能顷刻之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