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舞美设计中对灯光的感悟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pxu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的审美观念普遍提高,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所呈现出来的舞台艺术表现方式也更加的丰富多彩,更让舞台美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新的门类及舞台表现手段。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在舞台美术的呈现上舞台灯光的地位一直是不可撼动的,在这里也针对自己多年的工作对灯光的感悟进行一下探讨。
  舞台灯光它不光是参与,更重要的是根据演出的内容和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中运用多种变化手段,创造出表演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增强艺术表现力,促进舞台综合艺术的完美融合。
  任何戏剧性的演出,除了在户外白昼演出之外,都是需要灯光照明的。而如果说照明仅是舞台灯光的唯一的功能,那么只要安排一组日光灯吊在舞台上,就可以提供演员及布景道具一个平稳顺利的光线。但是,很显然,舞台灯光要比普通照明多了一些用处,一组有效率的舞台灯光可以提高观众的视觉感受,完美呈现舞美设计想要体现的画面感,增加观众观赏演出的乐趣。
  一、何谓舞台灯光
  舞台灯光具有多样性与规律性,其最重要的特性就是能让观众的情绪随灯光色彩的变幻万千而起伏,更能贴近剧情与角色情感。要认识舞台灯光首先就要先分清其种类,舞台灯光常用名称术语有:
  (一)面光:在观众席上方天花板与舞台大幕形成45°左右夹角的位置投光开口内设置的灯光,对舞台上的表演者起到正面照明的作用,在表现立体效果上较弱。灯具以2KW平凸聚光灯为主。
  (二)耳光:从剧场观众席两侧的耳光投光室射向舞台的灯光,用以加强人物和景物的立体感,形成前侧面的照明效果。
  (三)顶排光/顶排聚光:通常在舞台吊杆中纵深每隔3米左右设置一道灯光专用吊杆。其作用是对向舞台纵深延展的表演区空间进行必要的照明。
  (四)天地排光:向舞台天幕上下部分投光,多用于表现和渲染背景色彩。天地排灯的应用要注重与舞台景物和人物灯光进行恰当的衔接。
  (五)柱光:也可以称为梯光。设置在舞台移动台口的内侧。常设置为四层,每层两台聚光灯。
  (六)侧光/舞台内侧光(也叫吊笼光):侧光的作用是从舞台的侧面造成光源的方向感,对人物和舞台空间环境进行造型渲染。
  舞台灯光使用的照明常用灯具种类繁多,分布的位置不同,任务不同作用也不大一样。舞台灯具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泛光类:这类灯具具有照射面积大、光线均匀、柔和的特点。泛光灯在舞台上的主要任务是空间的基本色调照明,它可以使舞台空间得到必要的照明,使布置的陈设、景物得到基本的光色,呈现出基本色调,它还可以选做辅助照明之用。
  (二)聚光类:聚光类灯具主要就是通过球面反射镜和聚光镜来实现的,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光斑的中间亮边缘很清晰,照射范围小,是舞台照明的基本灯具。在舞台照明中应用很广泛,如面光,耳光,侧光,追光,顶光,柱光等。其种类远比泛光灯要多,比如螺纹透镜灯、平凸透镜灯、回光灯、成像灯、PAR灯、摇头灯、追光灯等,都属于聚光类灯具。
  (三)效果灯:利用灯光、机械传动及电气控制的组合,投射出各种景物、自然界气象变化和虚幻景象的一类舞台影视灯。能表现出各种静止景物和活动景物,如雨、雪、火焰、云、波浪、闪电、太阳升起等,还可以用动态的影子作背景表现各种山水、矿山等的变化。
  二、舞台灯光的功能
  (一)选择性的可见与集中注意力:在剧场里,我们常用“只给观众看我们想给他们看的东西”来形容灯光的作用。我们把想给观众看的部分打亮,而把其它的部分留在黑暗中;所以选择性的可见度,便是由灯光依照舞台区位或人物的重要性,作有层次及选择性的照明。且由于人类的眼睛对光线特别敏感,当舞台上有灯光亮起,观众便会将眼睛的焦点集中在有亮光之处;换句话说,灯光等于是带领观众在演出进行中,随时可以找到重点的指路灯。
  (二)呈现已设定的时空状况:在某些场景中,已经提示或隐含了有关时空的条件。比方说,这场戏是发生在某年某月某一天的早上或下午,而这些戏剧时空中的真实时间,就成了灯光设计可以依循的基本条件,藉以决定有关光源的方向、颜色,诸如以灯光制造出午后阳光的效果,或冬季清晨的效果,或秋天落叶枫红的效果等等。
  (三)为舞台画面配色藉以渲染气氛(情绪):舞台空间为一个画布,而舞台、布景、服装等物,若无灯光,将无法为人所见,故灯光是导演和设计师的工具、画笔、颜料,一点一点的将舞台画面着上颜色,用颜色渲染气氛表达情绪。这有两个意义:一种是讲布景跟服装被观众看到,呈现出它原有的颜色;另一种是灯光本身的颜色,灯的有色光常被分为两个系统:一是冷色光,一是暖色光,冷色光以蓝色系为主,暖色光则偏黄或偏红,两者能各自塑造出截然不同的感官感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例如:暖色系的红色给人们充满着刺激、令人振奋的感觉,但红色中不同纯度、不同明度给人的刺激程度也是不同的。纯粹的红色可以表现出某种尊严,红色自身的那种强烈的热力远远高出于其它任何色彩,它在自身中积蓄着坚实的能量,把一切其它色彩都包容在自身之中,象征着严肃与崇高。黄色是一种刺激性的色彩,尤其是明亮的黄色,黄色是色相环中最明亮、最辉煌的色彩,具有快乐、希望、智慧和明朗的个性,那种特别明亮的黄色甚至能让人疯狂。蓝色具有一种安息的气氛,就像是大海与蓝天,深不可测,包罗万象。在三原色之外,绿色具有匀称的稳定性,当眼睛落在绿色上的时候,心灵就会宁静下来等等,这些色彩都是舞台灯光在用颜色为演出渲染气氛及表达情绪的手段。
  (四)塑造空间和形式:舞台灯光可以很清晰切割舞台空间,区隔各个表演区,以及背景、中景、前景等层次,呈现舞台的景深,达到完整和谐的视觉效果。
  三、舞台布光分析
  舞台灯光的灯位分布是和舞台灯光的任务相联系的,比如一个礼堂任务是开会、作报告,舞台灯光的任务就是照明。如果说是剧场,是用于艺术表演、戏剧演出服务,那么舞台灯光就要从创造各式各样的舞台美术形象出发。如今随着经济及表演艺术的发展舞台灯光也从简单到复杂,并且逐渐的发展成有规律的线路、灯位系统,但是灯具的多样化及灯光系统构成的现代化并不会也不可能改变舞台布光的基本要求及原理。这要求及原理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美术及摄影对光的处理来分析理解,用美术上画素描观察对象,分析对象的方法,研究光与物体的关系。那就是光照射在对象上,不论是整体关系还是每个细部,都存在着明暗不同的五个调子,分别是:(一)物体的受光面;(二)物体的背光面;(三)物体的明暗交界线;(四)物体的反光面;(五)物体的阴影部分。这五个调子存在于任何形状的物体上,它们作用于物体上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明暗、立体、质量、空间。在从摄影艺术用光来分析,摄影用光大致分三种:(一)主光(副主光);(二)辅助光;(三)轮廓光。摄影艺术中主光、副主光一般在人物两侧,使人物形象丰满有立体感。辅助光做为正面的基本照明,而背后的轮廓光最亮,勾勒出轮廓形象显得生动。通过两种对光运用的分析给我们舞台布光提供了一个规律,受光面即主光,如果把面光当成主光,那么五个调子只强调这一个,其它四个都被弱化,那舞台上的形象必然是平淡、呆板的。这里不是说面光不重要,相反面光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是体现在舞台基本照明和基本色调上,它也是一场戏布光的基准。要得到立体生动的舞台形象,面光的多少也就决定了舞台内顶光、耳光、侧光、逆光的多少。侧光是在舞台上起到雕塑人物形象、增加体积、空间、质量的感觉,在舞台中应当做主光源来使用。顶光是舞台演区延伸及塑造空间的重要手段,顶光分割了舞台呈现出了舞台的纵深,为舞台表演提供了丰富的支点。当然光的分布也不是绝对的,也要根据整个剧的需要来决定它的使用分布及安装。
  四、演出灯光的制作
  舞台灯光设计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读剧本,但阅读重点、角度与演员不同。灯光设计者必须练习具备将全剧的情绪变化、剧中的转折点转化为一幕幕的画面及光的节奏、强度、色彩的能力。灯光设计必须和导演、布景设计、化妆师进行讨论,为谋求诠释角度的统一做进一步沟通、妥协。第二个步骤就是定灯光稿。灯光稿的制定离不开软件与硬件两个部分。软件方面要求设计者要参与排练工作,了解演出内容和区位,每个表演的细节,都必须熟悉得一如表演者,这样才能精确地用光代替所要表达的情感。再与导演、音乐等部门反复讨论后确定CUE点、创作概念和效果。有了软件上的准备,还必须了解演出场地硬件的配置。如灯具、灯形及空间、高度、设备,设计才不会不切实际。两个方面功课完成后才能定出灯光初稿。
  五、怎样才算将灯光完美融入到舞台表演中
  这个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一)简单就是美。干干净净、符合剧情、完整表达导演意图的灯光一定是美的。(二)不讲求花俏、喧宾夺主,衬托演出主题而不自我表现。演出中的焦点只能有一个,那就是站在舞台上的演员,灯光不能抢戏。(三)能烘托出气氛、精神,而让观众自然接受、溶入,却没感觉它的存在。我认为这样的灯光才是一个好的设计。
  总之整个完美的演出,牵涉到了整体各个部门的配合,幕前与幕后是不可或缺的。幕后工作者是用整个舞台表演,幕一拉开,布景、灯光、音效等就已开始表演了,更是要环环相扣,容不得半点差失,一个极小的错误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技术彩排十分重要,它关系演出质量及演出能否顺利成功。技术彩排对灯光而言尤其重要,在彩排时它才能在实际演练中了解剧情需要的气氛、效果是否恰当或不足,而再加以修改,才能让呈现的舞台效果更加完美。
其他文献
在美国纽约,有这样一个低调的耄耋老人,以自行车为出行工具,生活极为简朴,不依附名流、不趋炎附势、不奢华跟风,然而围绕着他的却是全纽约最时尚、最浮夸、最高调的圈子,他的作品经常登上纽约时报。他就是有着世界街拍鼻祖、街拍皇帝、街拍王者等美誉的比尔·坎宁安(以下简称比尔)。比尔这位摄影顽童从20世纪60年代,即开始了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街拍工作,电影《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即是一部反映比尔摄影,且与设计艺术
李倍雷 本名李蓓蕾,1960年生,重庆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艺术学学会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艺术学理论与文艺学研究。  今日南京秦淮河依然微波泛起,繁花似锦,引无数游人竞折腰。乌衣巷、王谢家宅随着秦淮河铅华殆尽也早已是千年古迹了。我们再也看不到昔日“谢王堂前燕”的盛景,再也闻不到秦淮河昔日的脂粉气息。然而秦淮河畔,历史中的
作为一个概念术语的荒诞喜剧电影,它有两个关键词:“荒诞”与“喜剧”。“荒诞”一词在西方语境中,本是对人存在的感性感觉描述,意为不协调、无序且无意义。20世纪40年代末,战后西方国家的人们原有的价值体系崩塌,新的价值观念尚未形成,加上机器时代的到来,使现代文明冲击下的人们彻底失去了安全感。他们发现自身与周围生存环境脱节,因此,他们开始思考存在的意义。思考的结果让他们陷入了一种对人生无序又惶惑的空虚感
战争片的特殊之处体现在题材上的严肃性、情感上的国族性和意识形态上的导向性。因此,传统的国产战争片往往取材自真实的革命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制作上依托国家资本和资源,策略上多通过意识形态和叙事策略的缝合技巧,试图将特定主流价值观借电影艺术之媒介进行记录和传承。《电影艺术词典》认为,战争片主要是“以描绘一场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故事片。多着重表现人们在战争中的命运;有时也对战略战术及巨大战争场面进行描绘。影片
随着CiteSpace工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分析工具与方法,对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进行分析。在电影领域,有学者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电影领域进行了整体分析,例如,季培培的《国内艺术学领域电影研究文献计量分析》;也有学者就某一个电影领域的分支进行了探析,例如,于子淇的《基于CNKI数据库的电影消费文献计量分析》。但是尚未有文献利用知识图谱工具来分析我国电影工业的
《Into the West》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反映美国西部大开发的纪录片。以往的剧作从白人殖民者的视角来描述西部的开拓史;而《Into the West》则从北美本土印第安人的视角来书写这篇宏伟的史诗。这部六集的史诗巨作包含了大量美洲印第安人的生活习俗、宗教活动和文化传统的叙述。鬼舞作为西进运动末期印第安人的希望与寄托,其产生与发展皆呈现于镜头之下。  一、灾难伊始  纪录片的开始叙述了拉科塔族的
【摘要】兼跨文化语境的电影导演与温柔敦厚的中国文人双重身份于一身的李安,执导的“家庭三部曲”(《喜宴》、《推手》和《饮食男女》),不仅展现了中国丈化的多面性与复杂性,而且代表了当代台湾电影在表现以东西方文化冲突为主的多元文化的交汇,对立与融合的这一叙事主题上的最高成就,为华语电影在世界电影上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努力。  【关键词】李安 多元文化 表现形式 形成原因 深远影响    在当今的华语影坛中
在电影艺术中,叙事与故事所指不同,但关系甚密。叙事是指“情节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可能被限制或不限制在人物的认知范围内,或呈现更多或更少关于人物内在的知识或思想”,故事则是“在剧情片中,所有看到、听到的事件,以及我们认为已发生的事件之一切因果关系、时序、频率及空间关系的总合。”(《电影艺术:形势与风格》,[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著,曾伟祯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版,582-
《布达佩斯大饭店》是韦斯·安德森的一部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中集成了许多现代大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文艺、喜剧、冒险、历史、悬疑、剧情,这些一个都不少,而欲一言以蔽之,则最接近的答案可能是史诗巨片。事实上,从影片的内涵来看,其形诸于影像的内容,与画面之外的意蕴其实早已经突破了任何有形的既有形式。《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一部以影像文本追随茨威格文本影像的杰出作品,这是一部重新为欧罗巴寻找精神的家园之旅的伟
每一次对何殿伦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电影《村支书——何殿伦》展现了一个比以往文字记录更加鲜活的何殿伦,与其说这是对一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的深情刻画,不如说是对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真实写照。影片中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不得不让人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潸然泪下的感动。  当我们大喊着为人民服务时,何殿伦早已身体力行,追赶在抗旱增产的田地里;当我们高唱着为社会主义奋斗终身时,何殿伦早已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