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到心的距离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inet1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一次心灵的旅程,用文字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让更多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当内心深处那些细腻的情感一遍一遍在脑海中闪现,却表达不出,是何等苦恼的事啊!这是由于缺乏写作的习惯,缺乏对生活的洞察、对情感的体验,缺乏思绪的翻涌,缺乏将心融入到写作情境中的那一小步“距离”。
  一、感悟生活,记录时光
  生活是一幅丰富的画卷,人生的悲喜、世间的百态,尽收其中。可见,生活为写作提供了丰腴的土壤。离开了生活,写作将失去缤纷的色彩。所以,想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就要到生活中,到点点滴滴的琐事中,去挖掘那些鲜活的时光。
  1.悉心观察。“今天一整天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发生啊?”当教师收到这样的疑问时,说明学生在观察生活的方法上存在问题。学生找不到观察的目标,是因为缺乏一双“发现者”的眼睛,缺少一颗充满温情的心。比如走上街头,随处可见行色匆匆的人。有的学生只看到了“人头攒动”,而有的学生则看到了“扶老携幼”。尽管写作的素材不能过于平淡,但“特别的事”需要一双慧眼去发现。只要悉心观察,每个人都能看到扶老携幼的好心人,并将其记为“他的精神感动了我”,一篇作文的素材就收集起来了。
  2.白描生活。文字如同一部相机,在学生的手中按下快门,生活中的人、事、物、景观都被记录下来,当时的喜怒哀乐,都成为回忆的累积。当然,有条件的话,教师鼓励学生用相机记录生活的瞬间,用录音笔采集各种有趣的声音。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但成为个人经历,也将成为写作的重要资料。另外,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带着笔和本子,记录下自己看到的文字和听到的语言,哪怕只是一句广告词,长辈们的几句闲聊,只要觉得有意义,都可一一记录下来,给生活留下真实的“素描”。
  二、体验情感,记录心声
  情感是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是心的声音。教会学生体验情感,也正是学生记录心声的开始。教师常常呼吁学生在作文中要融入情感,却忽略了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是否足以激发内心的情感?所以,在教学中要从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出发,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引发触动内心的感受。
  1.情感迁移体验。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受其个人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个性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认清这种个体差异后,为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不免要用到情感迁移的启发手段。这也就是在写作中,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迁移到作文中的人物身上,既丰富了人物性格,又便于驾驭情节发展。这种方式在写人作文中较常见。如“我的同桌”,教师启发学生将自身情感经历迁移到虚构的“我的同桌”身上,再融入对“现实中同桌”的观察,综合起来进行写作,从而使人物性格变得丰满。
  2.做情感收集者。情感不是一本书,一部电影,需要的时候不是可以立即调出来的。情感需要不断地积累和酝酿。聪明的学生会做情感的收集者,随时随地记录下自己对生活、对家人朋友、对周遭一切的感受。哪怕仅是一件极小的事,只要触动了内心的感受,就毫不犹豫地记录下来。可以用简短的文字,也可以是一张照片、一段回忆。当需要酝酿某一种情感时,便通过这些照片、日记、随笔或回忆等方式调出这种情感。这样作文才会给人有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当然,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情感仓库,储藏着内心的各种感受。
  三、由感而发,融情入境
  似乎有了生活素材,有了情感体验,一篇作文就呼之欲出了。其实,还差了关键性的一步,就是将“心”融入写作的情境中。为什么有的学生作文素材丰富,情节曲折,人物性格也够丰满,就是给人感觉不尽如人意?而有的学生在作文中词藻平平、人物性格率真、情节简单,却给人感觉字字句句都仿佛写到人心坎上?二者所差的正是“心境交融”的那一小步。
  1.启发想象。写作所需要的想象力并非天马行空,而是依据素材、个人情感经历,合情合理地勾连联想。比如在写“我的外婆”时,写外婆煮饭的味道一天比一天重,表面上看是由于盐放多了,在作文中学生亦可写到这一层;但结合生活中的观察,再深入剖析,可以联想到外婆会不会是生病了?因为生病的人口味会比平时重一些。沿着这一角度思考,作文可增加外婆生病的情节,对表现作文的主旨起到直接作用。
  2.融情入境。要将情感融入文字之中,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写作中,除了启发学生调用个人情感,迁移到虚构的人物身上,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作文的情境之中。从外部教学手段来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情境创设法,根据作文题目营造写作氛围,如播放视频剪辑、背景音乐等方式。从文字角度来看,内心情感融入作文之中,可提升作文的真实感,使读者有一种“贴己感”。
  写作需要创作的欲望。教师在作文课中运用情境创设、情感激发、实践活动等教学手段,无非都是在试图激活学生的写作欲望。只有写作欲望才能牵引学生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也就是常说的“灵感”。灵感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来源于生活的琐碎记忆,来源于情感的经历体验,来源于对周遭事物的细腻感受。总之,引导学生感受到心的距离,倾听心的声音,写作欲望也会随之迸发。◆(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蓬莱育民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其他文献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个性正处于不断发展的活跃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而,这一时期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更要重视学生个性以及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正是基于此,对小学阶段学生数学个性培养进行策略探析,从个性审题、多样解题、合作创造三个维度展开论述,提出了自己几点教学思考,希望有所借鉴。  一、个性审题,调动资源增添思维乐趣  审题是数学学习的第一关。在传统的审题教学中,教师多是循规蹈矩
期刊
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兴趣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从前,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先生收效少,学生苦恼多”。课堂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
期刊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语文教学应鼓励师生即兴创造,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由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是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而不是完成预设的僵化程序。  以《燕子》教学片断为例:  生(读最后一段话):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期刊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数学又是基础中的基础,但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距,久而久之,学困生也就应运而生。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数感、运算能力等方面着手,培养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困生实现转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学困生绝大多数并不是一开始就与其他学生有很大的差距,而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心理障碍才变成学
期刊
练习课中的“练”不是简单机械地练,练习课中的“习”不是简单的习得,而应该是通过对知识的梳理,让学生抓住知识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突破学习中的难点。  开学不久,我上了一堂数学练习课,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材是这样安排的:  6.口算下面各题:  12×3 15×6 14×4 37×2  36÷3 90÷6 56÷4 74÷2  36÷12 90÷15
期刊
几何图形包括平面图形和空间图形,它们不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也是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维联系起来,几何也就成为了数学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涉及的内容之一。小学数学中的几何教学是几何的开篇,也是几何的基础。这个时期的几何可以称作是一种建立于“经验”之上的几何,要想提高小学生几何基础的学习质量和解决几何习题的能力,就要从强化学生的几何基础概念以及培养其灵活严谨的解题思想等方面入手
期刊
自制教具是《科学》课程资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使课堂充满童趣,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也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教师应在已有教学器材的基础上,对自制教具进行探索和实践。  1.用塑料制品自制教具——七彩的转盘在七色光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七色光”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课中的一节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光是由七种色光合成的,学会
期刊
“课堂是师生的生命际遇空间,是师生思想和情感聚会的场所。”一个完美的课堂是彰显教学艺术、实现智慧与创造的课堂,是互动有效、情感快乐的课堂,是展示缤纷心智、引爆倾诉和论辩渴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让你忍不住驻足、体悟、沉思、收获!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篇较难解读的文章,尤其是去感悟文中那不受“近代文明”污染的原始古朴的人性;走近那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领会那种自在自得,
期刊
摘 要:往往我们错误地以为,心理学是中学以后的话题,而心理调适只是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其实不然,小学生也有真实的心理状态,小学语文也是一门渗透感情的学科,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同样需要心理调适。小学生可以在课文的品味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或感动,或兴奋,或感恩,或后悔……情绪犹如温度计,能使人沸腾,也能使人冷却。洞察学生心理,进行科学的心理调适过程,可以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学习语文
期刊
作为一门语言课程,英语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全面掌握和综合运用。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当前英语教学存在“瘸腿走路”的现象,对事关升学成绩的听力、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知识非常重视,但却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说”的教学和练习,导致学生对于英语听得懂、读得出、写得出,但就是说不出,也就是所谓的“哑巴英语”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英语语言技能,也将给学生造成一种“学英语只是为了考试”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