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课堂 灵性闪动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_ppp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语文教学应鼓励师生即兴创造,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由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是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而不是完成预设的僵化程序。
  以《燕子》教学片断为例:
  生(读最后一段话):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领悟到了春天的美,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我认为句中“几痕”这个词用得不准确,电线应该用“几根”来形容。
  师:你很爱动脑筋,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因为电线是一根一根的,而不是说“一痕电线”。
  师:是啊,我们经常说“几根”电线,文中为什么用“几痕”而不用“几根”呢?看来,值得推敲。
  (学生陷入思考,暂时出现冷场)
  师:(在黑板上画了两组线)请同学自己读读句子,再结合老师的画想一想。
  ■
  生(生恍然大悟):老师,我觉得“几痕”没有用错,写出了电线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特点。
  生:电线很高,作者站在地面上,距离很远,“几痕”反映了从远处看电线的真实情况。
  生:如果用“几根”显得文字平淡无味,“几痕”让我们感受到了画面很优美,所以要用“几痕”。
  生(最先质疑):我明白了,“几痕”写出了电线若有若无,能与优美的画面相协调,读起来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师:是的,这个“几痕”用得真是巧妙,令人回味无穷,大家结合课文,联系老师的简笔画悟出了它的妙处,把书读活了。可见,只要在阅读时多疑多思,一定会从语言文字中发现更多精彩的东西。再看最后的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燕子停在电线上的情景比作“正待演奏的曲谱”。
  师:这样比喻贴切吗?(生一时无话,教师又在线条上添几笔)
  ■
  生(若有所悟、齐声):贴切。
  师:让我们欣赏书中的插图,有感情地再读读这句话吧!
  师:这么优雅、美好的停歇,大家想想,燕子会谱什么歌,你能为它写一写歌词吗?
  生:春天像一幅美丽的画卷。看,五颜六色的花朵,碧绿碧绿的小草,还有那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春天真美啊!
  生:春天像一首动听的歌。听,燕子唧唧地叫着,小溪缓缓地流着,孩子们欢快地喊着,多美妙的乐曲啊!
  生:春天像一位纺织女,给大地披上了绿装,给花朵戴上了五彩斑斓的帽子,多么明丽的世界啊!
  ……
  案例分析与反思: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师只有乐于与学生对话,倾听学生发言,不失时机地抓住来自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化语言,发展语言的“点”,才能让课堂教学在“预设”的基础上焕发“生成”的活力,让教学闪动灵性的光芒。
  一、源于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体验。在本案例中,我主动创设质疑情境,提供生本对话机会,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当学生提出“几痕”这个词用得不准确时,我没有忙于让其余同学代答,也不直接告知结果,而是给予积极评价,并且及时捕捉到这个容易被忽视的生成性信息,巧借“几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享受到生成新知的乐趣。教师的赞扬,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能带来成功的喜悦,会成为学生再问、再创造的动力;对于学生群体而言,能激活群体思维,形成灿烂的理想景观。
  二、源于教师的巧妙点拨。教育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变动。当学生对为什么用“几痕”无法理解时,我没有采用讲解法,而是利用形象生动的简笔画(一实一虚两组线),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一个比喻句,我在一实一虚两组线上分别添画了几个音符和几只小燕子,学生情绪高涨,精彩不断。对简笔画在教学中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高度评价:“这种在讲课过程中随手而就的图画,比现成的甚至比起彩色的图画来都有很大的优点。”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简笔画突破疑难点,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明显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源于学生的多元解读。语文学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像数学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人文内涵极其丰富,对每个学生精神领域影响的深度、广度是不同的。开放的语文教学观应该允许、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读完《燕子》最后一段话,在学生头脑中有多种画面: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争奇斗艳的鲜花,吐出嫩芽的绿树……这些靠教师灌输传授是无法获得的,所以在课尾我设计了一个艺术性的环节:“看着燕子这么优雅、美好的停歇,燕子会谱什么歌,你能为它写一写歌词吗?”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了孩子们的思维火花。
  开放的语文课堂能激发生命的潜能,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教师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善于运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精妙点拨,让教学充满灵性,从而焕发勃勃生机。◆(作者单位:南昌市建新学校)
  □责任编辑:张淑光
其他文献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一位记者问其中一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获奖者答:“自己有东西,把一半分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
期刊
早在几年前本人就开始了探索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之路。下面以我这几年中的作文教学训练题为例,谈谈我在命题作文教学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实题虚作,虚题实作  很多学生在面对某些题目时常常不知所措,原因是思维空间太狭窄,不知如何准确把握文题。比如,有一次,我的作文题目是“品味时尚”,这是2009年江苏卷的高考作文题。很多学生一看到这题目,就紧皱眉毛,想了半天不知从何下笔。因为题中的“时尚”一词,是个虚题
期刊
摘要: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必须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开发课文后“研讨与练习”  中的写作资源;在“口语”中训练写议论文;重视“梳理探究”板块。  关键词:整合教材 议论文 学情  任何一套教科书,优缺点总是并存的。民国时期,叶圣陶亲自撰写或与其他名家合编的国文教材、国语教材,堪称时代之经典,但叶老本人并不满意。时过境迁,我们回望当年教材,赞赏之余,不难找到其中的缺陷。基于此,
期刊
童话作品为儿童营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其丰满的人物形象、夸张的表现手法、曲折的故事情节,对儿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童话故事中的“真、善、美”,感受人间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讲故事——发现人物魅力  童话作品的课文为何对小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小学生最喜欢听教师讲故事,着迷于故事中人物的命运。童话人物身上吸引学生的魅力是什么呢?
期刊
阅读是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吸收;写作是信息的整合、体现和表达。一个是知识的内化,一个是知识的外显,它们是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两大部分。读与写有着必然的联系,学生在阅读中汲取文字的养分,为写作打下基础;而通过写作的训练,又有效地调动了储备的知识,使知识得以重组、加速其内化的过程。可见,“读”与“写”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两利器,二者的完善结合,将为语文教学开辟一条快车道。  一、提炼文本框架,开拓谋篇
期刊
一、生活,让语言更真实  艺术来源于生活。作文必须表达真实的生活,这是好作文的基本要求。即学生写作文要围绕内容来使用技巧,而不是围绕技巧来编造内容。只有描写真实生活的作文才能打动人。  首先,故事要源自生活。作文一定要表达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或者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这样的事是自己亲眼所见的,对事件的观察和感受是第一手的,甚至是带着作者自己体温的,不论是写喜还是写忧,写作的角度和深度都能符合当时的时代特
期刊
在当前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呈现一派欣喜的局面:教师带领学生在文本中穿行,潜心品读、体悟文字,让学生见证并实践着“润物细无声”的体验式语文。这就是时下较为推崇的小学语文片断精读模式。应该说,片断精读给课堂阅读教学注入了活力,使得以前死板守旧的条分缕析变成了个性化解读,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时间,用自己的视角来会文悟意。  一、抓点带面,开阔视域  学生在文本中能行多远,取决于教
期刊
在目前的教学研究活动中之所以选择说课这种形式,是因为上课、听课等教研活动都要受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如果青年教师经常把第二天要上的内容说给同行或结对的师傅听,既能发现问题,又能积累经验,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简洁、有效的途径,更是教师成长的快速通道。  一、教材分析要透  无论上课还是说课,前提就是准确理解教材的意图。如何理解?就是读懂教材。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  熟悉教材一直以来都
期刊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个性正处于不断发展的活跃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而,这一时期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更要重视学生个性以及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正是基于此,对小学阶段学生数学个性培养进行策略探析,从个性审题、多样解题、合作创造三个维度展开论述,提出了自己几点教学思考,希望有所借鉴。  一、个性审题,调动资源增添思维乐趣  审题是数学学习的第一关。在传统的审题教学中,教师多是循规蹈矩
期刊
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兴趣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从前,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先生收效少,学生苦恼多”。课堂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