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三道四”向“兰亭”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m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我说,国内书法界不是一般性地缺少曹宝麟这样的人,而是太缺!其主要价值,不在于毛笔字写得好不好,亦不在于见识、学问高不高、深不深,而在于对书法界“人情胼胝”的尖锐“扎戳”,敢于不管不顾地破脓疮、剜鸡眼。这样的人,向名缰利锁、沉疴积弊的书坛“行刺”,年逾古稀而犹未已,堪谓具有庸腐秩序的有力破坏者。从刘炳森、李士杰到今日张继,莫不授曹氏以口实。客观而言,与曹宝麟一样,在饱尝“挤兑”之苦的刘正成身上,也有某种磨不灭、压不扁的“书生血性”。这种不苟且的“血性”,是“人情温床”上的硌石,是仙人掌表面密密匝匝的刺儿,并不令人舒坦,却正是书坛“脊骨”不可或缺的钙质。当年胆敢与郭沫若叫板的高二适,便因之赢得了无数书人长久的尊敬。
  话题缘起于 2017年 11月初评审结束的“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曹宝麟是书法篆刻组评委之一。官方公布的获奖名单显示:金奖空缺;银奖 7名,其中创作类作者 5名:张继(解放军)、龙开胜(解放军)、徐右冰(四川)、李双阳(江苏)、蒋乐志(山东);铜奖7名,其中创作类作者 6名,金伯兴(湖北)居其一。
  名单甫定,曹宝麟旋即借助微信发了一段“评审感言”。总结起来,主要谈及:一,按既定原则,金奖作品的最终分值应当在 90至 100之间,可惜无一件能臻此标准,故而只能空缺;二,银奖中张继作品以 82分有奇折桂。据审议委员会主任陈洪武披露,17位评委中共有 4人给张继打了 90多分,却另有近 60%的评委只给了他 60至69分,即入选作品一档的分值,曹氏即其一;三,曹宝麟认为,张继比 20年前写得还差,断无夺魁资格。之所以能够胜出,与 4名投其高分的评委的“偏爱”有直接关系;四,曹宝麟只给年龄尚不到40岁、自己与之并无私交的青年书家徐右冰打了90多分。理由是徐在创作上天分极高,其草书册页甚至不逊古人。在没有人“提携”的情况下,靠实力入三甲,委实难能;五,金伯兴以77岁高龄参赛,精神可嘉,但作品“粗糙使狠”,与其心仪的谢无量尚有距离,获铜奖并不委屈。
  窃以为,张继的隶书尽管“装饰化倾向”及在字态上“刻意生动”的痕迹明显了点,但在汉碑上还是下了功夫的,并非一无是处。综合银奖 5人的作品来看,张继尚且说得过去。至于他有否受到部分评委的“特意关照”,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似不便公开摆到桌面上横加议论。近数年,张继的隶书颇见“流行”,很是影响了一批青年书者,致使他们径直追摹张氏“时髦”而削减了向经典作品汲纳营养的意识与耐心。可怜这些张继隶书的拥趸,吞吐着“张氏二手烟”,在急功近利驱使之下,把本当朴茂鲜活的隶书“折磨”得耸肩扭胯、搔首弄姿、畸态毕现、千人一面。这是张继的毒副作用,但这笔账不该记在他头上。
  看张继这次兰亭奖的“狀元”作品,整体章法满了些、板了些,字距侔于行距,将习见的隶书营阵摆弄成了楷书行列。细加审视,似乎并无多少“匠心”潜含于中。此外,还有一处醒目的瑕疵,至今尚未见有指出者。兹作抄录的是陆游五律《泛湖至东泾》,首联“春水六七里,夕阳三四家”是知名的拗救句,竟然在张继笔下变成了“春水六七里,夕阳三五家”。这对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兰亭奖”来说,是不该被忽略、不该被原谅的。对在个人简历中自称“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的张继而言,也是说不过去的。
  张继之外,龙开胜的字虽有些帖学功夫,但总体上伤于熟滑甜俗,悦目得没有深度,美丽得缺乏个性。说到底,奖项获了一大堆,孔方兄也在腰包里挤挤挨挨,但终究逃脱不了“宠物字”的根本属性,悲夫!至于徐右冰,悟性、笔性都有,但还不至于被曹宝麟夸成那样。草书难写,年纪轻轻的就夺得兰亭大奖并被名家大腕“惊为天人”之后的草书更难写,徐右冰不可不慎!李双阳和蒋乐志也都称得上获奖专业户,平心而论,前者才华迈于后者,艺术前景要阔绰些。后者似乎仅仅满足于在赵之谦的“保护伞”下讨生活,一旦背离,大概只有失魂落魄、束手无措的份儿。如果蒋乐志的“七寸”是“吃软饭”,那么,李双阳的软肋或许在于缺少“主旋律”,人颖悟、字聪明,就容易沦为“随风柳絮”。不管咋说,一名成熟书家,既不能困于“根据地”,又万不可没有根据地。
  至于身居武汉的金伯兴,其书既没有吴丈蜀的古穆,也没有陶博吾的雄厚和谢无量的天真,盖禀赋、学养、气格诸元素不逮所致也。有时候,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金先生听了这些不知深浅、唐突斯文的话,大可一笑了之。
其他文献
[摘 要] 无论在西方文学还是在中国文学中,“父与子”的关系都是一个古老的母题。这种母题在西方文学的语境下,常常表现为旧秩序与新势力的激烈对峙,而在中国文学的语境下,却更多表现为不情愿的妥协和虚假的平衡。然而,这两种对应关系,在双雪涛的小说集《平原上的摩西》中却发生了新的改变。这既让我们因为看到了新的可能性而感到喜悦,又让我们因为堕入新的巨大困境而感到窒息。我们看到,弥漫在双雪涛笔下的这座几近黄昏
期刊
小时候,由于家里孩子多,父亲在部队,母亲是教师,他们工作忙,我被送到豫东乡下的姥姥家散养。姥姥是个身材高挑纤细、性情温和、说话慢条斯理的人,对我总是百依百顺,所以,至今我依然欢喜并难忘被送往乡下的那段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日子。姥姥家有一个不小的院子,静静的,是我在乡下的幼儿园。有时候,姥姥也会带着我一起下地劳动,当我在田边地头玩耍的时候,绿油油的田野,高高堆起的麦秸垛,就是我童年的游乐场。  近日,
期刊
我们把艺术与仪式联系起来,并不是什么创新之举。因为在古代,艺术与仪式就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尤其像舞蹈这样的集体行为的艺术形式。古希腊的春天庆典、戏剧、原始部落的跳神舞等,常常被视为艺术——用时髦的话说是一种“行为”的艺术,但本质上,这些艺术更像一种仪式。近现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丰富,人们更加崇尚个性,艺术与仪式的界限就变得越来越明显。再者,在艺术创作中,集体的意志往往被个人的行为所替代,
期刊
看惯了中原画家那种厚重雄健、恣肆淋漓的画风,忽有一日与这种简约隽永、深致清逸的画面相遇,一下拂去了之前的阅画经验。这是一个怎样的水墨世界?清旷的时空、皓洁的质地,在静穆寂远中通往心灵的澄澈之境。带着这样的印象,于戊戌暮春拜访了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丁中一先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信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气韵,当然,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追求与绝响。半个世纪前,清俊白皙的丁中一操着沪上口音来到中原腹地,仿若
期刊
“远古”作为一个名词,其本质元素已经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信仰缺失、道德沦丧、金钱利益、私欲膨胀,已瘟疫般大面积传播,成为社会人人痛惜的公害。传承了几千年的“远古”美德正消失殆尽,甚至灰飞烟灭。子璋的长诗《抵达远古》就是基于当今社会现状,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沉重的社会反思贯穿字里行间,从始至终,读来热血沸腾,发人深省。诗人的道义、责任与担当如火滚烫,扑面而来,烧心燎肺,令人喟叹。  一位智者 只打断了
期刊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先生,在2017年12月7日瑞典文学院进行“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时说:“一天晚上,我躺在屋里的沙发上,听着汤姆·威兹。这时,汤姆·威兹唱起了一首叫做《鲁比的怀抱》的歌。也许你们当中有人听过这首歌。我甚至想过要在此刻为你们唱上一曲,但最终我改了主意。这首情歌唱的是一个男人,也许是一名士兵,将熟睡的爱人独自留在了床上。演唱者用的是美国流动工人的那种低沉粗哑的嗓音,完全不习惯表露自
期刊
摘要:博尔赫斯的小说中虽说运用了侦探小说的体式,但他在掩盖真相时的手法是玩弄时间;格非受了博尔赫斯的影响,表面上同样是探寻真相的游戏,但实际上却是使真相彻底消失。本文着眼于他们共同的对真相的探求,研究他们在玩弄真相时运用的手法,包括对侦探小说形式的借用、运用不断分岔、扭曲的时间线以及对记忆的改写等。  关键词: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 格非,《褐色鸟群》  前言:  博尔赫斯似乎对侦探小说颇
期刊
《寂寞的十七岁》是白先勇自选集《青春·念想》台北篇中第一篇小说,小说从“我”本身出发,逐渐剥离了家人、师长和同学的关系,孤独地在世界上存在着的状态。目前学界对白先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台北人》等小说上。刘俊的《论白先勇小说的儿童青少年人物形象》提及了《寂寞的十七岁》充当中景角色的唐爱丽和魏伯飏,然而却忽视了《寂寞的十七岁》“我”的形象。本文将从阐释“我”寂寞的原因与存在主义相关知识两方面解读《寂寞的
期刊
生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中国梦。我的文学梦原本深埋,人到中年心血来潮,竟也热爱做起了小说。然而,我的热爱越多,读写越多,疑惑越多,对小说究竟为何物,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中间走过哪些曲折,心中并无整体把握,对两千年来小说流变,特别是近百年新小说发展进程亦缺乏清晰的脉络。于是,我花一番功夫,渴望触碰到小说的体温和灵魂,以期有豁然开朗的读写。在古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期刊
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又重磅推出了“四大名著珍藏版”,其中的《红楼梦》署名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再一次引发社会的关注和热议。《红楼梦》是集中国文化大成的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多年来,学习和研究《红楼梦》者不乏其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独到的观点和见解,对我们认识和理解《红楼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开辟了研究中国文化的广阔领域。《红楼梦》是文化巨献,博大精深,立意高远,寓意深刻,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