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胶质在车用汽油检测中是一项重要的评定指标,是判断汽油在发动机中生成胶质的倾向。已经证明高胶质能使进气管、汽化器和进气阀产生沉积物和粘住进气阀,而使汽车不能正常使用。
【关键词】提高 汽油 胶质 准确性
由于近期车用汽油未洗胶质含量过高及添加剂使用不当等,引发了一些车辆出现发动机不能正常工作、怠速抖动、加油熄火、故障灯常亮等异常现象。为此,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对现行车用汽油标准即GB 17930-2011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对车用汽油中未洗胶质含量的规定,新标准于2012年5月1日实施。GB17930-2011《车用汽油》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明确了修改后的标准,要求对未洗胶质含量(加入清净剂前)提出了每100ml不得大于30mg,另外新国标对添加剂的使用作出明确规定:“车用汽油中所使用的添加剂应无公认的有害作用,并按推荐的适宜用量使用。車用汽油中不应含有任何可导致汽车无法正常运行的添加物和污染物。”由此可见胶质在车用汽油检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评定指标,是判断汽油在发动机中生成胶质的倾向。已经证明高胶质能使进气管、汽化器和进气阀产生沉积物和粘住进气阀,而使汽车不能正常使用。
1 胶质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油品在储存、运输及使用过程中,保持其性质不发生永久变化的能力,称为油品的安定性。车用汽油要求诱导期长,胶质小。长期储存不显著生成胶状物质和酸性物质,不发生酸度增大、颜色变深以及辛烷值降低等质量变化。评定车用汽油安定性的指标之一是胶质。汽油中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形成的黏稠不易挥发的褐色胶状物质称为胶质。形成胶状物质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是油品中的不安定组分在光照、氧气、高温和金属催化条件下发生氧化,聚合等反应造成的。尤其是油品中含硫、氧、氮的化合物越多形成胶状沉淀的可能越大,其中硫的影响最大。
2 胶质的分类
根据溶解度不同胶质可分为不溶性胶质、可溶性胶质和黏附胶质。未洗胶质是指在试验条件下,非航空燃料的蒸发渣量,未经进一步处理。未洗胶质(即加入清净剂前)目前能客观反映在汽油中是否加有清净剂的主要参数之一。对加有清净剂的汽油,未洗胶质的限值可用来替代燃烧室沉积物限值,即未洗胶质含量愈低,反映加有该清净剂的汽油在燃烧室的沉积物愈少,间接说该清净剂愈好。溶剂洗胶质是指非航空燃料的蒸发残渣经过正庚烷洗涤,除去洗涤液后的残渣量。总的来说胶质是发动机燃料抗氧化安定性的一项重要指标。用于评定燃料使用时在发动机中(进气管和进气阀上)生成胶质的倾向;也是发动机燃料储存控制的重要指标,由此可判断能否使用和继续储存。
3 影响胶质测定的因素
3.1 称量条件的控制
准备盛放试样的胶质杯和试验后含有残渣的胶质杯的称量要严格按标准要求进行。即按标准要求干燥结束后,放进无硅胶的干燥器中,在天平附近冷却近两个小时后进行称量,恒重前后冷却时间尽量保持一致。 3.2 空气流速的控制
引入空气流速过大易造成油滴飞溅而造成结果偏低;若空气流速较小,氧气供应不充分也会造成结果偏低。
3.3 温度条件的控制
温度过高试样氧化生成胶质速度增大,因此蒸发浴温度超过标准规定时,结果偏高;温度过低时试样或正庚烷提取液可能不会蒸干,也会造成未洗胶质和溶剂洗胶质结果偏高。
3.4 样品容器的选择
盛装油样尽量选择玻璃容器,而不选择金属容器,因为金属材质特别是铜对试样有明显催化胶质的作用,可使测定结果偏高。
3.5 空气流的控制
试验引入的空气应经过净化处理,以免将水分、机械杂质、润滑油带人胶质杯中,使结果偏高。
3.6 抽提的控制
用正庚烷对残渣进行抽提后需要小心的倒掉正庚烷,要防止任何固体残渣的损失,使结果偏低。抽提次数依据抽提液的颜色而定,不能进行3次以上的抽提,因为部分不能溶解的胶质可能会由于机械操作而损失,这样会导致测得的溶剂洗胶质含量偏低。
参考文献
[1] 田高有,熊春华,田永志.加清洁剂长期储存中实际胶质变化规律石油炼制与化工,2010,41(8):75-78
[2] 朱江.汽油实际胶质两种方法的比较
【关键词】提高 汽油 胶质 准确性
由于近期车用汽油未洗胶质含量过高及添加剂使用不当等,引发了一些车辆出现发动机不能正常工作、怠速抖动、加油熄火、故障灯常亮等异常现象。为此,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对现行车用汽油标准即GB 17930-2011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对车用汽油中未洗胶质含量的规定,新标准于2012年5月1日实施。GB17930-2011《车用汽油》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明确了修改后的标准,要求对未洗胶质含量(加入清净剂前)提出了每100ml不得大于30mg,另外新国标对添加剂的使用作出明确规定:“车用汽油中所使用的添加剂应无公认的有害作用,并按推荐的适宜用量使用。車用汽油中不应含有任何可导致汽车无法正常运行的添加物和污染物。”由此可见胶质在车用汽油检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评定指标,是判断汽油在发动机中生成胶质的倾向。已经证明高胶质能使进气管、汽化器和进气阀产生沉积物和粘住进气阀,而使汽车不能正常使用。
1 胶质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油品在储存、运输及使用过程中,保持其性质不发生永久变化的能力,称为油品的安定性。车用汽油要求诱导期长,胶质小。长期储存不显著生成胶状物质和酸性物质,不发生酸度增大、颜色变深以及辛烷值降低等质量变化。评定车用汽油安定性的指标之一是胶质。汽油中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形成的黏稠不易挥发的褐色胶状物质称为胶质。形成胶状物质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是油品中的不安定组分在光照、氧气、高温和金属催化条件下发生氧化,聚合等反应造成的。尤其是油品中含硫、氧、氮的化合物越多形成胶状沉淀的可能越大,其中硫的影响最大。
2 胶质的分类
根据溶解度不同胶质可分为不溶性胶质、可溶性胶质和黏附胶质。未洗胶质是指在试验条件下,非航空燃料的蒸发渣量,未经进一步处理。未洗胶质(即加入清净剂前)目前能客观反映在汽油中是否加有清净剂的主要参数之一。对加有清净剂的汽油,未洗胶质的限值可用来替代燃烧室沉积物限值,即未洗胶质含量愈低,反映加有该清净剂的汽油在燃烧室的沉积物愈少,间接说该清净剂愈好。溶剂洗胶质是指非航空燃料的蒸发残渣经过正庚烷洗涤,除去洗涤液后的残渣量。总的来说胶质是发动机燃料抗氧化安定性的一项重要指标。用于评定燃料使用时在发动机中(进气管和进气阀上)生成胶质的倾向;也是发动机燃料储存控制的重要指标,由此可判断能否使用和继续储存。
3 影响胶质测定的因素
3.1 称量条件的控制
准备盛放试样的胶质杯和试验后含有残渣的胶质杯的称量要严格按标准要求进行。即按标准要求干燥结束后,放进无硅胶的干燥器中,在天平附近冷却近两个小时后进行称量,恒重前后冷却时间尽量保持一致。 3.2 空气流速的控制
引入空气流速过大易造成油滴飞溅而造成结果偏低;若空气流速较小,氧气供应不充分也会造成结果偏低。
3.3 温度条件的控制
温度过高试样氧化生成胶质速度增大,因此蒸发浴温度超过标准规定时,结果偏高;温度过低时试样或正庚烷提取液可能不会蒸干,也会造成未洗胶质和溶剂洗胶质结果偏高。
3.4 样品容器的选择
盛装油样尽量选择玻璃容器,而不选择金属容器,因为金属材质特别是铜对试样有明显催化胶质的作用,可使测定结果偏高。
3.5 空气流的控制
试验引入的空气应经过净化处理,以免将水分、机械杂质、润滑油带人胶质杯中,使结果偏高。
3.6 抽提的控制
用正庚烷对残渣进行抽提后需要小心的倒掉正庚烷,要防止任何固体残渣的损失,使结果偏低。抽提次数依据抽提液的颜色而定,不能进行3次以上的抽提,因为部分不能溶解的胶质可能会由于机械操作而损失,这样会导致测得的溶剂洗胶质含量偏低。
参考文献
[1] 田高有,熊春华,田永志.加清洁剂长期储存中实际胶质变化规律石油炼制与化工,2010,41(8):75-78
[2] 朱江.汽油实际胶质两种方法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