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互动是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就小组互动式在听、说、读、写、复习、试题讲解、课外活动中的运用及其存在问题的对策方面进行阐述。
“新课程标准”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新理念。强调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学校大部分学生因无法享受到教师提问的机会而得不到语言实践机会。课堂成为少数优秀生表演的舞台,大量学困生成为旁观者,英语学习两极分化严重。因此,倡导学习者全面投入,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方式,成为我们研究的热门话题。
一、课堂互动的运用形式
1.小组互动( Group Interaction):是一种以完成任务,即目标为导向( goal-oriented) 的活动。为了完成某个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合作运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转换等语言交际活动,即在活动中真实地使用语言( use language to achieve a real outcome)。
2.小组互动教学,主张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以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和谐发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模式。
3.活动内容:(1)练习活动(2)总结练习活动的过程、结果和问题(3)向全班报告小组总结的内容并进行讨论。
4.组织方式:(1)自愿结组(Friendly Grouping)(2)不同水平混合编组(Multi-ability Grouping)(3)同等水平编组(Single-ability Grouping)(4)邻里分组(Neighborhood Grouping)。
二、实施课堂互动的方法
1.科学划分合作小组
小组活动中往往出现优等生表现,众人旁观;小组强强结合,学困生得不到参与和体验,课堂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实施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策略的课堂应敢于打破常规,根据合作学习需要来确定学生座位及课堂组织结构。一般四人(两桌)为一小组比较科学。上课时一桌反向而坐即可迅速成组进行合作学习。另外,小组的组成要注重异质性,从而实现可合作性。所谓异质就是要让成绩、个性、能力、文化背景、性别不同的学生在小组内合理搭配,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内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可合作性就是在异质分组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到合作的可能性。同时,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动态,适时进行组际成员调整。
2.难度得当,科学把握活动内容和时间
活动内容的设计要实行阶梯性原则,任务难度应该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应从课文和有关的话题开始,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兴趣,使他们有话说有事可做。如果提出的任务难度过高,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不一致,学生就会因缺乏信心而无法展开活动。
讨论的时间不充分,目标难以达成,最后教师不得不越俎代庖或极少数学生成了主角。讨论时间过长,又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指导和介入的时机非常重要,其得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小组讨论的效果。教师应通过巡视及时了解讨论的进展情况,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和组织者。
3.建立恰当的评价机制
课堂小组讨论轰轰烈烈,但教师没有恰当的评价措施,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活动的兴趣和动力,导致活动无法继续进行,因此必须建立恰当的评价机制。
(1)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于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小组角色的分工和每次角色完成的工作,都应该写在小组专用的记录本里,以便教师和小组成员总结和反馈。小组成员之间一周自我总结、互评一次记入记录本里。这样,可以使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朝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努力。
(2)教师评价的时效性和艺术性
一次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在评价时,要讲究艺术,点面结合:对表现出色的组和组员进行表扬、鼓励。要善于通过一切激励性评价手段,如评选“好伙伴”“小专家”“优秀团队”奖,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到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有赖于与他人的不断交际。要让学生发现合作的必要性,从而增强合作意识,主动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其次,期中和期末时,教师可以把小组自评自查的记录作为小组考核的一项内容。同时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同问题作统一的指导性讲解,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改进学习方法。有效的小组互动学习作为一种契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方式,它不仅能促进学生思想的发展,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提高课堂效率,是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但是,当前小组互动学习在落到实处,追求实效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值得思考,亟待解决。今后笔者就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①形式上的热烈与实质性的目标的达成。②处理好学科核心知识与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新理念。强调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学校大部分学生因无法享受到教师提问的机会而得不到语言实践机会。课堂成为少数优秀生表演的舞台,大量学困生成为旁观者,英语学习两极分化严重。因此,倡导学习者全面投入,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方式,成为我们研究的热门话题。
一、课堂互动的运用形式
1.小组互动( Group Interaction):是一种以完成任务,即目标为导向( goal-oriented) 的活动。为了完成某个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合作运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转换等语言交际活动,即在活动中真实地使用语言( use language to achieve a real outcome)。
2.小组互动教学,主张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以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和谐发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模式。
3.活动内容:(1)练习活动(2)总结练习活动的过程、结果和问题(3)向全班报告小组总结的内容并进行讨论。
4.组织方式:(1)自愿结组(Friendly Grouping)(2)不同水平混合编组(Multi-ability Grouping)(3)同等水平编组(Single-ability Grouping)(4)邻里分组(Neighborhood Grouping)。
二、实施课堂互动的方法
1.科学划分合作小组
小组活动中往往出现优等生表现,众人旁观;小组强强结合,学困生得不到参与和体验,课堂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实施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策略的课堂应敢于打破常规,根据合作学习需要来确定学生座位及课堂组织结构。一般四人(两桌)为一小组比较科学。上课时一桌反向而坐即可迅速成组进行合作学习。另外,小组的组成要注重异质性,从而实现可合作性。所谓异质就是要让成绩、个性、能力、文化背景、性别不同的学生在小组内合理搭配,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内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可合作性就是在异质分组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到合作的可能性。同时,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动态,适时进行组际成员调整。
2.难度得当,科学把握活动内容和时间
活动内容的设计要实行阶梯性原则,任务难度应该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应从课文和有关的话题开始,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兴趣,使他们有话说有事可做。如果提出的任务难度过高,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不一致,学生就会因缺乏信心而无法展开活动。
讨论的时间不充分,目标难以达成,最后教师不得不越俎代庖或极少数学生成了主角。讨论时间过长,又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指导和介入的时机非常重要,其得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小组讨论的效果。教师应通过巡视及时了解讨论的进展情况,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和组织者。
3.建立恰当的评价机制
课堂小组讨论轰轰烈烈,但教师没有恰当的评价措施,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活动的兴趣和动力,导致活动无法继续进行,因此必须建立恰当的评价机制。
(1)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于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小组角色的分工和每次角色完成的工作,都应该写在小组专用的记录本里,以便教师和小组成员总结和反馈。小组成员之间一周自我总结、互评一次记入记录本里。这样,可以使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朝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努力。
(2)教师评价的时效性和艺术性
一次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在评价时,要讲究艺术,点面结合:对表现出色的组和组员进行表扬、鼓励。要善于通过一切激励性评价手段,如评选“好伙伴”“小专家”“优秀团队”奖,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到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有赖于与他人的不断交际。要让学生发现合作的必要性,从而增强合作意识,主动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其次,期中和期末时,教师可以把小组自评自查的记录作为小组考核的一项内容。同时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同问题作统一的指导性讲解,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改进学习方法。有效的小组互动学习作为一种契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方式,它不仅能促进学生思想的发展,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提高课堂效率,是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但是,当前小组互动学习在落到实处,追求实效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值得思考,亟待解决。今后笔者就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①形式上的热烈与实质性的目标的达成。②处理好学科核心知识与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