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表达”题的特点及写作艺术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ixzhu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面表达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有益的题型,因为它能体现学生学英语的真才实学,是硬功夫。它是检验学生英语知识综合能力和逻辑能力的一面镜子。它不仅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通过写表达出来的书面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观察、理解、联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表达思想等能力。要做好它,非要对基本语法知识、基本词汇和基本句型有较好的掌握,并有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可。而要做到这些,就要在平日的学习训练中做到:
  
  一、多阅读,多仿写——选择恰当的文章作为写作的参考
  
  新课标告诫我们:写的能力要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和提高,即是达到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因此,在写作的初级阶段,就应该尽量多读,多用现成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句子,不断积累和储存许多表达生动、文字精炼、合乎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和文章,经过消化,使之成为自己写作时的借鉴和参考。但不能去啃那些词藻俏丽、华而不实的繁缛文体。这样才能达到得心应手、落笔成文的境界。
  
  二、学会用英语思维进行写作
  
  很多人在写作时的一个通病就是:习惯于用本国语思维,然后逐字逐句地翻译成英文,结果写出来的文章是“汉化英语”,即“国产英语”,而不是地道的英语。虽然这种英语在语法上能说得过去,但有时却会闹出笑话或被误解。语言是为表达思想服务的,它会随着交际的目的需要和情景场合而变化。只有根据交际的目的和语言的使用规则去活用英语,才能表现出自己的英语水平。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多创造交际活动氛围,开展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做到语言得体,学会运用地道的思维。
  总之,在英语写作和训练中,首先要明确英语写作的意义和目的,思想上要有一种迫切的愿望与努力达到某种规定的要求。其次,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写作理论和技巧,懂得各种英语文体的写作要求。再次,要通过大量阅读,不断积累词汇、素材、表达方法,增强语感,提高写作能力。还有要多写多练,在不断实践中改正错误,总结经验,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最后,还要注意个人思维能力的培养,扩大阅历,拓宽知识面,这些都对完成好英语书面表达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英语写作的艺术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平日的训练上,而且还体现在应试时的临场发挥中。具体如下:
  一、审题构思
  审题构思就是要审清题目要求,确定写作思想。书面表达大多是情景作文,所以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题目的要求和所提供的信息、情景,弄清文章的主题和要点,做到心中有数,理清思路。这里所说的“仔细”二字,就是指要“用心去读、用心领会”,既不能丢三落四,也不能画蛇添足,盲目发挥,否则就容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二、打好腹稿
  打好腹稿就是组词造句、联段成篇阶段。写作最忌不假思索,提笔就写。因为这样容易东一榔,西一棒,以致语无伦次。因此在理清思路、确定中心之后,就要分清文章的层次,即搭好文章的架子,确定文章的段落和语句的顺序,而且要用最熟悉的语句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层次分明,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天衣无缝,使文章富有色彩,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
  三、动笔表达
  俗语说,万事开头难。这是书面表达最艰巨的阶段。通常学生做英语写作多是用“国产英语”的思维表达出来的,其实很多书面表达都已用汉语提供了内容和情景,说到底,书面表达就是变相的翻译。但这变相的翻译并不意味着“呆板、机械”地译,而是“活”译。
  碰到正面表达拿不准或忘记词的情况,可以从反面着笔。如:“英语是十分难的”,很多人会把difficult写成diffult、difficul或 difficut,但如果我们从反面去思考就容易得多了。如:English is not very easy. 这样就可以减少差错了。
  四、修改润色,认真誊写
  检查时要细心通读全文,看内容要点是否完整齐全;文题是否一致;行文是否通顺流利;人称和数、时态、语态有无不一致;书写是否规范准确,字迹是否清楚工整,卷面是否整洁。如有遗漏或错误,应及时补上、改正,把丢分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唯有这样,书面表达才能获得最佳的成绩。
其他文献
中学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历来被高搁冷落,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加之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交待事件、人物、过程,或交待历史发展的演变,有时则布置一些枯燥的题目让学生思考、回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以旁观者的心态了解历史,而不是以身临其境的态度去亲近历史。这让学生早已厌倦了,提不起学习兴趣,更感觉不到学历史有何作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让学生
我的童年时代是在农村老家度过的。逢年过节过生日饭里有肉时,母亲都要先从我碗里夹出一块肉吃我才能吃。  记忆中,母亲第一次吃我碗里的肉,还是20世纪70年代初我过生日的那顿午饭上。那时农村的生活条件很差,一年到头大人孩子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几口肉。过生日讨口肉吃则是孩子们的“特权”。七岁生日的那天中午,放学后刚进家门口,阵阵肉香飘来,我使大劲地吸了口气才进了屋。见父亲和母亲守着只热气腾腾煮熟了的鸡发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