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与定量思想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qtq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定性和定量研究是教学研究的两条重要思路,在物理教学研究中需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效能。文章结合《浮力》教学,从四方面“①基于前概念,定性分析建立浮力概念;②基于体验与实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测量浮力;③基于观察实验,定性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④基于实验探究,定量研究阿基米德原理”,对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物理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定性;定量;初中物理;浮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5-0043-02
  学生刚接触初中物理时,主要是应用定性的方法,观察和研究自然界及人类活动中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问题,随着物理学习进程的深入,定量研究的方法逐渐渗透到物理学习之中。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积极而有效地运用好这两种研究方法,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要义解读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是人们认识事物和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两条主线,各自包含着一系列具体的研究方法。一般认为,定性研究主要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字词、文本、叙述、图片等收集和分析世界的非数字表征,它被认为是一种假设生成研究。它是通过研究者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比较、分析和归纳,从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的过程。定量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预定的假设。
  从学生学习物理的认识规律来看,通常是先进行定性认识,直观地观察和体验,从多维度、多视角整体把握事物的全貌;而后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依靠准确的数据定量分析,认识事物,同时又为新的定性认识打好基础。两类研究各有优势,各有局限,侧重点不同。定性研究侧重于从质的方面认识事物,而定量研究侧重于从事物的局部、某个方面进行测量与分析。
  二、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案例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浮力》教学内容,既有浮力概念的建立,又有浮力定量计算的规律,教学中需要定性与定量两类研究相互结合,交叉应用。
  1.基于前概念,定性分析建立浮力概念
  【教学片段1】
  引入:一个乒乓球引发的思考……
  师:图1、图2中乒乓球受重力作用,为什么没有下落?
  生:是手和球拍托起了乒乓球。
  师:那图3是什么托起了乒乓球?
  生:水。
  师:这个向上的托力通常称为浮力。为什么军舰能浮在水面上,热气球能浮在空中?
  生:因为受到水和空气的浮力。
  归纳: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叫作浮力。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乒乓球托在手上和球拍上的现象,运用对比、观察的定性分析方法,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模糊的前概念清晰化,巧妙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浮力的概念,领悟现象背后蕴藏的物理规律。
  2.基于体验与实验,定性、定量相结合测量浮力
  【教学片段2】
  师:浮在水面的物体都受浮力作用,那么沉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呢?
  生:受浮力。游泳时身体会变轻;不受浮力,若有浮力它会漂起来。
  体验: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提起相同重物,感受手的拉力的变化。
  生:在水中,感觉物体变轻了,说明物体受到了浮力。
  师:仅凭感觉是否可靠?能否用数据精确判断?
  设计并完成实验:(1)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2)测出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学生活动:(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重力G,再将物体浸在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说明下沉物体受到浮力;(2)测出物体的重力G,读出物体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G-F即为浮力的大小。师生共同归纳,称重法测浮力:F浮=G-F。
  在浮力概念的基础上设置问题: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属于学生平常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因而引发了学生深入思考。为此,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亲身体验,感受在空气和水中提起物体所用力的不同,形成一个初步的定性认识。用实验的方法直接采集实验数据,定量分析在空气和水中提物体用力的大小,从而确立了F浮=G-F的定量关系,学会了测量浮力的基本方法。
  3.基于观察实验,定性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片段3】
  师: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生共同进行实验,物体逐渐浸入水的过程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进而分析浮力的变化情况。
  生:弹簧测力计示数不断减小,浮力不断增大;水位升高,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变大。
  师:物体浸没后继续下降,浮力是否变化?
  生: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浮力不变,浮力与浸入的深度无关。
  结论: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浮力与浸入的深度无关。
  播放视频:人漂浮在死海中看书。师:人可以漂浮在死海中,而在水中会沉下去,是什么原因?
  生:死海的盐分高,密度大,浮力大。
  教师安排学生实驗,探究液体的密度增大时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否增大?在如图4装置中,学生逐渐向水中加盐并搅拌,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小,当盐加到一定程度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零,物体直接漂浮在液面上。得出初步结论:浮力与液体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如何引导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进行有效猜想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毫无目标、毫无根据地随意乱猜是没有意义的,实质只能是“伪猜想”。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要有依据、有理由,教师安排师生共同实验,为学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支撑学生的猜想,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证明或证伪相关因素,使目标逐渐实现。
  4.基于实验探究,定量研究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片段4】
  师:在测量浮力大小的实验中,发现物体逐渐浸入水的过程中,水位上升,那么浮力与被它排开的这部分液体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从单位出发进行定性分析)
  生:浮力可能与被它排开的这部分液体的重力有关。
  设计实验方案:(1)测量浮力的大小;(2)测量排开液体的重力。
  学生讨论交流,第一步,称重法测出浮力,F浮=G-F;第二步,测量空杯的重力;第三步,用溢水杯收集排开的液体,测量杯与排开水的总重力;第四步,计算排开水的重力,再与浮力大小进行比较。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得出结论:浮力和它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即F浮=G排液进一步运用公式推导,F浮=G排液=m=排液g=p液gV排液,这样就确定了浮力与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的定量关系。
  在前述“定性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将初步的定性关系进一步明确、发展为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之间的定量关系。整个探究过程将定性分析作为科学探究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过程流畅,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严谨性与严密性,学习进程得以拾阶而上,学生思维得以逐步深化。
  三、结束语
  《浮力》这一课例,充分体现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互结合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定性与定量两条研究思路,它们的理论基础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提供框架,而定量研究又为进一步为定性研究创造条件。”在研究复杂的、多元的物理问题过程中,需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各自的不足与弊端,发挥各自的长处与优势,互为补充、互相支持。要注意的是,两种研究思路的结合运用,不是简单、机械的“1 1”模式,而是要具体分析研究对象的性质、研究问题的内容,以及要实现的研究目标、达到的研究目的等。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素养为本”的教学理念,讨论启蒙学科——初中化学开学第一课如何上才能发挥最佳育人价值,特别要关注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学习的深刻影响。为此,根据“首因效应”,在初中化学开学第一课安排叶脉书签的制作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为学生开启化学殿堂的大门。[关键词]首因效应;叶脉书签;学习兴趣;学科素养;初中化学第一课[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摘 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应以教学活动为载体,牢抓教学设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特征为切入点,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为根据,来解释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背地性,最后引領学生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摘要]研究高考数学试卷中平面向量的考查内容、考点分布和考查要求,研究试题特点和命题意图,从而有针对性地利用“微专题”进行平面向量的复习,这对教师指导考生搞好平面向量高考复习有很大的帮助.[关键词]平面向量;高考;复习[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6058(2020)14-0003-02开展第二轮复习时,采取“微专题”复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摘要]数学核心素养对高考有导向作用,同时,高考也反过来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有积极引导作用.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框架,分析研究2019年高考全国卷I理科数学中核心素养的构成、试题特点和趋势,研究发现,基于现行高考的时长和题量,素养分布合理,注重逻辑推理和数学抽象的考查,弱化机械运算,对应用问题的考查不断提升,增加了开放性问题和探究性問题.  [关键词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度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能让深度学习落到实处呢?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落实任务主导、学情主导、目标主导、问题主导、评价主导等多元主导,促进多元对话的深入开展,并以深度对话引导学生深度思维。文章以粤教沪科版初中物理《怎样才叫做功》教学片段为例,探析初中物理深度教学的设计与组织。  [关键词]初中物理;对话交流;深度学习 
[摘要]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高,是物理教育的目标,是物理教学设计的核心。科学探究素养是物理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加速度”为例,从巧设探究实验、加强师生互动、加强生生交流、改进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谈谈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关键词]科学探究;物理教学;培养[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6058(2020)14-0038-02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宗旨就是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探讨初中化学趣味课堂的构建意义与具体实操方法,可有效改善初中化学教学环境,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为初中生更好地学习化学创造无限的可能性。  [关键词]初中化学;趣味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4-0074-02  初中化学
[摘要]对现行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小资料部分进行分析研究,通过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设计课外拓展性实验来探究不同生物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还促进了学生形成“健康生活”的观念。[关键词]胆汁;脂肪;乳化作用;健康生活[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4-0077-03一
[摘要]电位差的测量及电位差曲线的形成原因,测量过程中灵敏电流计偏转方向与电位差曲线之间的关系是高中生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的难点,也是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涉及最多的高频考点。基于此,分析人教版生物教材中的插图“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示意图”的知识背景、电位差图像成因、相关知识的拓展和深化等方面,以帮助学生拨开迷雾,突破难点,提高学习和备考效率。  [关键词]插图;电位差;灵敏电流计;神经纤维 
[摘要]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设计为例,通过呈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设计实验案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事实,引导学生构建模型,生成一般性概念,归纳总结生成核心概念,内化核心素养。  [关键词]科学探究能力;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