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小学数学课中问题教学的生活情境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p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要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做到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那么老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况与有关的数学知识相结合。课堂教学就不会枯燥无味,生活情境能够转变成学生乐于接受,乐于理解的知识。让生活走进课堂,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而现实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这些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学以致用 生活情境 数学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应该突出——学以致用。真正做到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难发现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相融合。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是一节教学内容的课,不是同一名教师讲解,会出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这就取决于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知识转变到要学生接受理解,不至于使知识枯燥和抽象。能够转变成学生乐于接受,乐于理解的知识。首先应该考虑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恰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探究理解掌握新知。例如,近日我们的学习进入了小数部分,关于小数在生活中会有许多涉及的地方:一袋方便面1.5元、一根雪糕0.5元……对于这部分小数加减法知识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逛超市。在这个虚拟的超市里,有许多同学们喜欢的食物,学生可以选购。要求:算出自己的花销。在我设计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兴趣很浓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训练,还有的学生之间比较起来,谁比谁多花了多少“钱”。看着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样子。我知道这节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学生们已经掌握了。
  让生活走进课堂,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而现实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这些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其实不是每一节数学课都是贴近生活,有一些生活情境得你自己去琢磨。在本学期学习的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知识。怎样能让学生多练习,而不感到乏味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教学环节:制作了几个大虫子卡片,这些卡片上的数学算式都有错误。告诉学生们,一棵大树爷爷生病了,来帮助大树爷爷找害虫。学生们踊跃地行动起来。在一阵阵欢呼声中,练习做完了。爱护树木的德育也渗透了,一举两得。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这节课知识设计栏目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30名同学去春游,在河边准备坐船,7名同学一条船,请问:需要几条船。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在争论中学生明白了,在生活中遇到事情要多动脑。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如果能结合数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数学。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每一个都有比的劲头,在我的数学课中常设有:以小组为单位的夺红旗游戏,个人闯关《争做小博士》,芝麻开门……在这么多的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知识枯燥。我用这些生活情境丰富我的数学教学,使我的学生爱上数学,爱上数学课。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不仅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把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因此,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让生活情境融入數学,在生活中让孩子体验数学的乐趣,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必要的。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其他文献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即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开始,恰当地选用贴近生活的问题,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探究性实践
西藏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小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审题也是一种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能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他们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夯实了基础。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将这种良好习惯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甚至会令学生终身受益。老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能力,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游刃有
目的探讨VEGF是否与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屏障的破坏有相关性,并定位其破坏位置。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44只,随机分为实验性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各72只)。用RT-PCR技术定量第3、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工作的具体表现。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教师通过导入时设疑,新授时释疑,读书时质疑等方法,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下面就来谈谈我在这几方面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导入时设疑,诱发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因为出于对某一问题的好奇,想急于求得解决,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我在教数学“三角
所谓的后进生,我们现在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基础差,上课不专心听讲,精力不集中、反映迟钝,接受能力差、平时作业靠抄袭来完成任务,考试经常挂红灯、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没有积极性等等。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因此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转化策略,具有极其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一、中学数学后进生的表现特征及
【摘 要】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英语教学模式已不能应对新课改对中学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基于此点,本文运用“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教学方式,探讨开展和实现“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通过分析“任务型”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义,以及我国 “任务型”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任务型”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任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