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语用”不放松,立根原在“训练”中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uefu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如何达到高效一直是每一位教师研究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做到摒除繁琐的课文分析,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安排恰当有效的练习,那就离高效课堂不远了。本文结合实践,就如何有效进行课堂练习策略作阐述。
  关键词:课堂练习;策略;有效性
  课堂练习既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尺码,又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反馈。但是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很多教师的随意性较大,没能契合学生的需要,导致为练而练。在当前促进有效教学的背景下,练习内容要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相吻合,使学生练得扎实,切实做到轻负高效。
  一、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就要根据课标要求,制订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课时教学目标,再根据课时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设计行之有效的课堂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突破重难点。如在教学人教版四上第6课《万年牢》时,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梳理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多次出现的“万年牢”的不同意思;体会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踏实的道理;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紧扣教学目标,根据本文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以下的课堂练习:一是父亲制作的糖葫芦被人称作“万年牢”,是因为________;父亲做生意也被人称作是“万年牢”,是因为________;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教育我。二是模仿本文第2、3段的写作方法,用“先……然后……接着……再……最后”等词语,按时间顺序写写“洗碗、煎蛋、做手工、解题”等事情的过程。上述的课堂练习1,是紧扣教学目标1和目标2而设计,这两道练习,也是比较简单地体现对目标知识进行落实。练习2是让学生利用一些连接词,学会按顺序写一件事情的经过,目的是落实叙述清楚,表达有条理。又如在教学六上28《我的舞台》这一课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练习:
  1.梳理内容
  (1)还没出生时,我的舞台在________________里。刚会走路时,我的舞台在________________。六岁以后,我的舞台在________________。
  (2)舞台和我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文中能准确地概括这种关系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作者是采用什么写作顺序的?
  2.练笔写话
  “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调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对于这个场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选择一个人物立场来写。师傅是这样想的: ;奶奶是这样想的: ;“我”是这样想的: 。
  此类练习简单而有效,在学生充分阅读、勾画的基础上,快速提取文章的信息,在梳理文章的过程中,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作者的表达,紧扣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做到了言意兼得。
  二、采取多种形式,优化课堂练习
  新课标强调“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练习形式,善于通过多种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因此我们要突破传统单一、重复、机械的练习形式,采用比较新颖的,融绘画、表演、演讲、游戏于一体的练习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做练习的兴趣。
  1.解读特色,领悟表达
  如《扁鹊治病》这篇寓言讲了扁鹊四次去见蔡桓公的情景,情节结构相似,教学时把枯燥的小组合作学习变身为“诊疗记录卡”,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情趣因子,让导学由被动变主动。
  师:扁鹊在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中,还写了一张“诊疗记录卡”。
  诊疗记录卡 患者:
  主治医生:_________
  (1)默读课文,理清情节,自主完成诊疗记录。
  (2)学生交流,概括方法:概括人物语言,用关键词填空。
  (3)自主合作,用上述方法,填写其他三次诊疗记录。
  本案例中,教师采用“诊疗记录卡”的形式,通过“表示时间的词”和“病情恶化的词”的梳理文脉,将扁鹊四次见蔡桓公的情节梳理清楚,为接下来的复述课文打下了基础。这样的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概括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
  2.讲究情趣,学会概括
  如六上17课《少年闰土》的课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我为少年闰土设计了一张名片。
  3.品味语言,注重积累
  在教学三上选学课文《五花山》中“绿色淡淡的”“绿色浓浓的”这句时,设计了一道拓展积累词语的练习:这淡淡的绿色都有哪些颜色呢?这浓浓的绿色又有哪些呢?引导学生积累草绿、翠绿、浅绿、嫩绿、深绿、碧绿、墨绿、苍绿等词。
  在教学第二板块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采用了想象、比喻的手法把五花山的美展示在读者面前。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创编诗歌这样的小练笔:
  下过一场秋霜,
  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
  好像________________。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
  远远望去,
  就像________________。
  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
  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
  就像________________。
  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
  :________________,
  就像________________一样。
  这是采用仿写的方式,让学生尝试写诗。学生在语境中,发展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品味语言,学会积累。同时也为学生创作诗歌作了铺垫。
  三、选取恰当的时机,进行课堂练习
  1.重难点突破时   如在教学五下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在带领学生研读鲜花满街的哥廷根时,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正是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如诗如画地再现在读者面前。于是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
  师:德国奇丽的景色深深吸引着季羡林,四十五年后,他再次造访德国,寻着回忆,你看,“我”走到“我”住过的房子外面……(他又会看到怎样奇丽的景色)也请用情景交融的方式写一写。
  2.语言学用时
  如六上24《金色的脚印》,“小狐狸刚跑出十几米远,老狐狸不知从什么地方奔了过来,兴高采烈地在小狐狸周围跳来跳去,然后一起嗖地朝树林深处跑去了”这句话中“跳来跳去”是动作描写,“兴高采烈”是神态描写。作者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老狐狸的快乐。课文前面几个自然段作者还采用了外貌描写,如“毛色暗淡、消瘦”。接着出示小练笔:那么老狐狸看到小狐狸如此高兴,小狐狸呢?它会怎样?也请用上神态、动作、外貌等描写来写一写。用上以下句式:
  小狐狸刚跑出十几米远,老狐狸不知从什么地方奔了过来,兴高采烈地在小狐狸周围跳来跳去,小狐狸 ,然后一齐嗖地朝树林深处跑去了。
  3.方法习得时
  如在教学五下第26课《威尼斯的小艇》时,引领学生感悟了作者正是采用了先总起再分述的写作手法,从典型的场面活动中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然后我结合第二单元的单元作文,出示“守门员的技术特别好……”也要求学生运用总起分述的方法,把典型场景写具体。再如《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课主要抓住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所以课的结尾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出示学生跳山羊图片,运用连续动词把这个过程写清楚。
  学生这样写:记得那次跳“山羊”,只见他镇静自若地走到起跑线上,眼睛注视着前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弯弯腰,压压腿,然后好像突然下定了决心似的,迈出坚定有力的步子,快步向“山羊”跑去。跑到“山羊”前双手猛地一按“山羊”背,双腿猛得一蹬,身子一挺,飞燕似的腾空而起,紧接着又在空中收拢了身子,轻盈地落在软垫上。
  4.拓展延伸时
  课堂教学有时需要适度拓展,需要将狭小的课堂空间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这时我们就可以补充文本相关的资料,进行有效的链接。如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时,我设计了一道拓展练习,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诗人是如何抒写离别情绪的。
  汪伦以歌送别李白::________,________。
  王维以酒送元二::________,________。
  王勃以豁达、开阔的胸襟看待送别:________,________。
  高适在《别董大》中也劝慰友人: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练习真正让学生走向语言文字的积累和综合语用,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达到了教学的最高境界。
  四、关注个体差异,设计梯度练习
  学生是具有个体差异的。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课堂练习不能千篇一律。否则就会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消化不了的问题。因此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就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设计课堂练习应做到有层次性、可选性。
  知识本身具有层次性,所以教师要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巩固基础知识;选做题面向优等生,重在培养创新能力。如教学《嫦娥》时,要求一般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了解古诗大意即可,而优生除此之外,不仅要写出古诗的诗意,还要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这样既照顾后进生“吃得少”,又照顾优秀生“吃得饱”。既消除了学困生对练习的畏难情绪,又保护了优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课堂练习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功用,更好、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在设计时就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讲究练习的方式,选择恰当的时机,关注个体差异,从而使课堂练习的效率最大化——正所谓咬定“语用”不放松,立根原在“训练”中。
  参考文献:
  [1]张慧.提高语文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2012(8).
  [2]靳淑娟.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练习设计[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2).
  [3]周翠青.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J].语文学刊,2012(21).
  [4]朱扣明.课堂练习练在何时[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4(1).
其他文献
科学的教学理念要有合适的教学模式作为载体才能得以实现。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由最初的盲目跟从到开始根据学科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努力寻找真正适合本土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练习使用显微镜”这节课就成了我尝试课堂教学改革的处女课。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第一课题的内容。本章的学习内容是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
期刊
书面考试,不可否认,一直是各地主要的课程评价方式,一直是衡量教与学的主要标准之一。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考试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根指挥棒。它是语文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改进学习、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它对语文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在命题中彰显基础性  小学语文考试的命题应力求体现基础性,以基础为本。命题者要立足文本,
期刊
初三英语复习一般是从第二学期开始进行,大多数教师按分册复习—专项训练—综合测试—查缺补漏的方式进行。特别是在第一轮的复习中,基本是以课本为主,如果教师不能优化课堂教学,不能将“重复”变成生动地“再现”来复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是像平时上课一样复习过滤一遍,强调重难点,抄写重要句子,然后练习巩固,结果只能是教师疲惫,学生厌倦,耗时多,收效微,复习就像“炒冷饭”。  新标准教材以话题为主线,兼顾交
期刊
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英语(2012版)》和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的必修教学要求,结合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和特点制定而成。英语课程标准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目的,根据外语学习的规律和我国目前外语教学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并在继承我国以往英语课程改革成绩的基础上,积极
期刊
不等式问题贯穿高中数学各章内容,也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备考的有效方法是通过链接某一例题找“通性通法”或归纳于类型题组之后的规律总结、方法技巧,即“多题归一”,指导学生“学思结合”,帮助学生养成思考、总结的习惯,知己不足,并轻松破解不足之处,稳步提升学习能力。而要达到这点,则需要正确、迅速地把握解题的“切入点”。“切入点”的选择一方面依靠对已知的和未知的知识分析,另一方面来自解题的经验。下面就以一道
期刊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就是要求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怎样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等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学、尝试、探究、发现、解决。这也就是“以学定教”。下面,我结合苏雅巍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识字四”,谈谈苏老师是怎样变“学会”为“会学”。  一、以学
期刊
线性规划问题是高中数学“不等式”中的一小部分,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近年来,为了提高试题考查效能,其题型更加灵活,不仅引入了参数,而且呈现出与其他知识有机融合的趋势。如何设计“线性规划问题”的复习,是摆在高三教师面前的小课题。笔者认为,教师应在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构建复习主线,呈现有结构的、层层递进的例题,帮助学生在复习“线性规划”知识过程中,领悟思考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高三复习效
期刊
摘 要:“展示台”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园地”中的一个板块,而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一小板块往往没有给予重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展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一展身手。  关键词:展示台;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一、明确目标,做好准备工作  “展示台”的内容编者在编排时,都会有一定的教育目标。这就需要教师
期刊
课堂导入就像一首乐曲的前奏,也像一出戏剧的序幕。精心设计的导入具有开宗明义、承上启下、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等多层级的教学功能。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历史课程改革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课堂导入的设计就是
期刊
摘 要:小练笔已占据阅读教学的一席之地。教学中,要利用小练笔,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能力,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基。  关键词:语文教材;小练笔;实施策略  人教版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中,在阅读课文课后习题中新增了一项内容——“小练笔”。小练笔已跻身阅读教学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小练笔”这一独特的形式,赋予它新的功能与使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