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go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纪之交的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与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网络信息时代之后,更可谓是一日千里。但是,在蓬勃发展的背后却也同时呈现出了一种斑驳陆离的状态,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体化、传播媒体的多元化以及价值取向的多样化的必然结果,这一状态中却同时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危机,即中国的新闻传播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其自身所承担的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功用。笔者认为,中国新闻应当恰如其分地、巧妙地增加对本土文化的传播,将一个崭新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于世界全体受众面前。这是当前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所面临的头等课题,因为国家形象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名声资本的效应将在21世纪的中国得以凸现,而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正面临着这种看不见的潜在危机。①本文即简要探讨一下中国新闻传播中应当注意和加强的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这一问题。
  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融入国际传播的主体潮流之中,并利用其来逐步构建一个新的国家形象。在这一方面,新闻传播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在下一步发展上都必须直面一个最大的问题——世界一体化的总体趋势,包括理论上的和现实中的。在当今世界日益一体化的过程中,想在新闻传播中呈现出本民族和本国的特色来实属不易,因为一体化的特点便是要剥夺个体的特征而使之格式化,但是,掌握着世界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国家,则很容易将本土文化特征灌输进整个进程之中。从构建国家形象来说,美国也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例子。恰恰在这一方面,中国的新闻传播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指导现在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学界理论,绝大部分都是来源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这是由这个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西方学界在理论上的若干演进,常常会导致现实中的全球新闻传播活动的连锁反应,正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推一张而及全体。但因为新闻本身不仅仅承担着传播消息的角色,它在本质上更加表现为一种该新闻所在的母体文化的播扬和国家形象的宣扬,因此,一种新闻的触角所能触及之地,即系该种新闻所内在的母体文化的播撒之地,也正由于这重关系,在新闻传播的方法方式与对本土文化的播扬上,中国新闻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新闻理论的汲取和演进同中西文化互相传播的一个内在的矛盾。换言之,中国新闻应当能够在中西方融合与冲突之中,恰如其分地找到本土文化的自我认同,并将之传播出去,以构建为世界所认可的国家形象。当然,这样说的目的,并不等同于是在鼓吹或者宣扬构建中国新闻本土话语体系,因为对于那种试图构建所谓的本土话语体系的想法,笔者暂且存疑,因为这种努力类乎在主流之外另起炉灶,即使能够自饮自炊,最终也很难为受众所认知并获得其认可。而更为深刻的原因则在于,“话语权”并非是可以刻意营造出来的,“话语权”并不等于“话语霸权”。我们应当采取的最为可行的办法并不是改弦易辙,与世界传播主流分庭抗礼,而是因势利导,利用主流媒体话语来宣扬中国新闻与文化,利用主流媒体话语来构建中国国家形象。
  而在新闻传播上,中国到底应当如何通过自己的宣传来构筑一个为受众所认可的中国国家形象,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李小萍在接受“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课题组的访问时曾这样说道:“我们认为在当今信息过剩的西方社会里,西方观众并不指望从我们的报道中了解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他们想要了解的是中国是怎样看待国际大事的,中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事务中,有什么利益所在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角色。我们可以从节目内容和观点的独特,突出独家报道、独家立场、独家观点,使我们的位置不可替代。即在以我们的相对优势去和西方主流媒体的绝对优势竞争上下工夫,我们的独特在于反映中国的视角和中国的观点。”②李小萍编辑所描绘的局面在短期内颇难改变,而且是一个在实际上同国际政治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中国新闻传播的一个选择,应当是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宣传自己对世界大事的观点,使受众认识到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对世界事务的看法,进而认知到中国的国际地位。这样做的话,中国的国家形象便在新闻传播中得以提升。例如,近年来,无论是针对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还是针对伊拉克战争,中国都通过新闻传播手段积极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并为切实走向和平而做了不懈的努力,在世界上逐步构筑起一个敢负责、能负责和热爱和平、追求发展的大国形象。
  总之,对于现代中国的新闻传播业而言,一个最为急迫的任务便是融入国际传播的主体潮流之中,并利用这一潮流来构建中国国家形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便要在国际一体化的进程中,扬长避短,大力传播中国的本土新闻与中国文化,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给受众。
  
  注释:
  ①乔舒亚·库珀·雷默等著,沈晓雷等译:《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②刘继南、何辉等著:《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编校:郑艳
其他文献
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努力造就新型人才群体并使之形成梯队,是新军事变革和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笔者从认识的连续性、对象的
认真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点一线”发展战略,实现锦州在锦州湾整体开发中的率先突破,就要认真处理锦州经济发展中的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建设滨海锦州、效益锦州
[摘 要]语文知识不仅仅要在课堂获取,更多的是课外的积累。课外阅读是中學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并阅读有关教育著作,对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本领域的研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评价机制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由此可见
人类进入了信息和经济时代,知识与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本和资源。21世纪的到来,体现了图书情报在知识经济中的重要角色,图书情报与外界社会的关系也更为密切,服务不再限于文献资
通过对图书馆传统服务部门服务工作的调查,提出应围绕目标读者确立合适的服务模式的建议。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ervice of the traditional service departm
“少教多学”作为教学改革中全新的教学理念,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极大关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课件的制作、课后作业的安排等方面,都进行了调整,更加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本文主要介绍了“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并结合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对“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少教多学
高中生物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使用各种方法,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地激发培养和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轻松、愉快、自觉地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生物科学素养。
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事实”意思相近、相关而又有差异的系列概念,如新闻事实、法律事实等。中国著名新闻记者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写道:“事实是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概念,同時也是最模糊、最不确定的概念。”①本文对新闻事实及法律事实概念进行辨析,旨在阐明新闻事实和法律事实在现实生活中的关联与区别,而后从法学角度剖析新闻事实与法律事实的辩证关系,发现新闻事实在司法审判中转换成法律事实的基本模式与条件。
邢燕子——“一个时代的标志和符号”    邢燕子,生于1940年,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先进典型,1958年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组织“燕子突击队”。1960年,《河北日报》、《人民日报》报道了邢燕子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形成了规模浩大的学习邢燕子的宣传声势。邢燕子历任中共河北省宝坻县县委副书记,河北省省委委员,中共天津市委常委、书记,天津市第六届政协副主席等职。被选为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