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语法是针对英语语言的语法进行的研究,指英语中语言的结构规律。包括词法和句法。英语的语法既可以是规范性的,也可以是描述性的,具体可归纳为句子成分、动词时态、动词语态、虚拟语气、基本句型结构、否定转移、构词法、英语倒装。
【关键词】英语语法;结构规律;句子成分;时态;语态
学习英语语法对许多人来说是非常头痛非常讨厌的。如何学好英语语法呢?第一,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是你学好英语语法的必要条件之一。第二,生动有趣的英语课堂让你轻松掌握英语语法。课堂的有效似乎已经涵盖了课堂的有趣。也就是说,课堂有趣与否,本身就应该是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部分。形成这样的认识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有趣有时脱离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播放影视、歌曲、表演小品。在一派热闹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就下课了,但这节课究竟告诉学生什么,引导学生掌握什么,教师都没注意到,只是过分的渲染课堂的趣味性,而忽略课堂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趣味性和有效性结合在一起。有趣课堂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而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手段。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觉得沉淀定力太难,因此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有趣课堂的设计上,所以才出现目前课堂有效反仆为主的现象。这对我们的英语教学也是有益的。第三,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英语语法。
一、掌握语法要循序渐进,浅出深入
学英文一定要一步一步的来,懂得基本5大句型后,才学更复杂的句式。至于为什么要先浅出呢,那就是学习一个大的规则之前先要搞明白有关该规则的基本原则,之后再学习一些更复杂更细小的要求,这样才会无论怎么深入也会有个大的原则做自己的救命稻草,不会迷失方向。比如虚拟语气,一直是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主要是汉语表达虚拟语气很简单,只要在句子中加个“如果”“要是”等就可以了,但英文中加“if”“if only”是远远不够的。但其实只要掌握英文中的虚拟要借用过去时态和情态动词来表达,也就掌握了最基本的原则了。道理很简单。过去的人们总会觉得是不大可能改变的,有些“虚”的感觉,因此英文中借用了过去的时态来表达自己说话时的一种主观态度。至于情态动词,本来就是可以表示各种可能性的(比如may的可能性要小于can),用在虚拟语气中来表达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基本的原则掌握了,再去学更具体的规则,比如对现在,过去,将来的虚拟表达分别是什么样的,怎么表达错综的虚拟句(比如条件是对过去来说的,而结果是对现在而言的,比如If I had bought the stocks of Microsoft years ago,I would be a rich man now),最后可以掌握一些把条件或结果隐去的虚拟句了,这也就是先浅出后深入了。我想学语言到一定阶段,大家自己都可以判断语言的不同表达的各自优缺点了。大家注意在英文学习时,切忌贪多,一个规则理解后,一定要配合练习,能够使用才算真正掌握了。而且经常复习一下,温故知新,经常有些同学上课时很卖力的记笔记,生怕漏了一个字,但一回家笔记就扔了,很可惜。
二、把握规则的实质,思考规则的用意,规则才是活的
记得有一位同学给我背了一长串的口诀,说是老师帮助总结的,但忘了是关于什么的规则。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这位同学确实下了很大功夫,但就是没能自己去思考,去真正弄懂规则为什么要这样。以至于只记得口诀,就好像练习武术只记住了每个招式的名称,却不知道怎么打。比如,不定式做状语最经常表示目的,结果,和原因了。问什么呢?我想不定式的to和介词to虽然词性不同,但意思应该有相同之处。介词to表示方向性,去往什么地方或者已经到了什么地方,但最主要表示去往什么地方,表示一种方向性。而不定时做状语也最经常表达目的。而已经达到一个地方和结果在意思上也是很契合的。He deliberately spoke in a loud voice to attract attention.To attract attention也就是朝这个方向努力。What have I done to offend you?招惹(offend)已成事实,一个结果,也就是到了什么地方了。还有不定式不管做什么成分,它的一般式(to be doing 是它的进行式,to have done它的完成式)都有个“将来”的味道,这也与它做介词时的方向性有关。
三、一定坚持练习,用英文听,说,读,写,经常做阶段性的总结,一步一个台阶
有了语法,就要持之以恒的去用,听英文的歌,新闻,看英文电视剧、电影、动画片,既能娱乐又能获得“最新鲜”的新闻。
当然,我们不能夸大语法教学的重要性,一味地去训练语法题,而是要将语法训练与交际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实际运用,学生对“死的”语法规则就能灵活掌握,最后达到能根据特定的语境片段变通语法,正确使用规则,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朱小玉,尧丽云.高等教育英语教学模式之探索(一)[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1)
[2]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英语语法;结构规律;句子成分;时态;语态
学习英语语法对许多人来说是非常头痛非常讨厌的。如何学好英语语法呢?第一,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是你学好英语语法的必要条件之一。第二,生动有趣的英语课堂让你轻松掌握英语语法。课堂的有效似乎已经涵盖了课堂的有趣。也就是说,课堂有趣与否,本身就应该是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部分。形成这样的认识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有趣有时脱离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播放影视、歌曲、表演小品。在一派热闹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就下课了,但这节课究竟告诉学生什么,引导学生掌握什么,教师都没注意到,只是过分的渲染课堂的趣味性,而忽略课堂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趣味性和有效性结合在一起。有趣课堂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而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手段。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觉得沉淀定力太难,因此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有趣课堂的设计上,所以才出现目前课堂有效反仆为主的现象。这对我们的英语教学也是有益的。第三,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英语语法。
一、掌握语法要循序渐进,浅出深入
学英文一定要一步一步的来,懂得基本5大句型后,才学更复杂的句式。至于为什么要先浅出呢,那就是学习一个大的规则之前先要搞明白有关该规则的基本原则,之后再学习一些更复杂更细小的要求,这样才会无论怎么深入也会有个大的原则做自己的救命稻草,不会迷失方向。比如虚拟语气,一直是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主要是汉语表达虚拟语气很简单,只要在句子中加个“如果”“要是”等就可以了,但英文中加“if”“if only”是远远不够的。但其实只要掌握英文中的虚拟要借用过去时态和情态动词来表达,也就掌握了最基本的原则了。道理很简单。过去的人们总会觉得是不大可能改变的,有些“虚”的感觉,因此英文中借用了过去的时态来表达自己说话时的一种主观态度。至于情态动词,本来就是可以表示各种可能性的(比如may的可能性要小于can),用在虚拟语气中来表达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基本的原则掌握了,再去学更具体的规则,比如对现在,过去,将来的虚拟表达分别是什么样的,怎么表达错综的虚拟句(比如条件是对过去来说的,而结果是对现在而言的,比如If I had bought the stocks of Microsoft years ago,I would be a rich man now),最后可以掌握一些把条件或结果隐去的虚拟句了,这也就是先浅出后深入了。我想学语言到一定阶段,大家自己都可以判断语言的不同表达的各自优缺点了。大家注意在英文学习时,切忌贪多,一个规则理解后,一定要配合练习,能够使用才算真正掌握了。而且经常复习一下,温故知新,经常有些同学上课时很卖力的记笔记,生怕漏了一个字,但一回家笔记就扔了,很可惜。
二、把握规则的实质,思考规则的用意,规则才是活的
记得有一位同学给我背了一长串的口诀,说是老师帮助总结的,但忘了是关于什么的规则。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这位同学确实下了很大功夫,但就是没能自己去思考,去真正弄懂规则为什么要这样。以至于只记得口诀,就好像练习武术只记住了每个招式的名称,却不知道怎么打。比如,不定式做状语最经常表示目的,结果,和原因了。问什么呢?我想不定式的to和介词to虽然词性不同,但意思应该有相同之处。介词to表示方向性,去往什么地方或者已经到了什么地方,但最主要表示去往什么地方,表示一种方向性。而不定时做状语也最经常表达目的。而已经达到一个地方和结果在意思上也是很契合的。He deliberately spoke in a loud voice to attract attention.To attract attention也就是朝这个方向努力。What have I done to offend you?招惹(offend)已成事实,一个结果,也就是到了什么地方了。还有不定式不管做什么成分,它的一般式(to be doing 是它的进行式,to have done它的完成式)都有个“将来”的味道,这也与它做介词时的方向性有关。
三、一定坚持练习,用英文听,说,读,写,经常做阶段性的总结,一步一个台阶
有了语法,就要持之以恒的去用,听英文的歌,新闻,看英文电视剧、电影、动画片,既能娱乐又能获得“最新鲜”的新闻。
当然,我们不能夸大语法教学的重要性,一味地去训练语法题,而是要将语法训练与交际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实际运用,学生对“死的”语法规则就能灵活掌握,最后达到能根据特定的语境片段变通语法,正确使用规则,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朱小玉,尧丽云.高等教育英语教学模式之探索(一)[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1)
[2]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