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备考复习,我们只有掌握了一些方法和技巧,提高复习效率,课本是复习的关键,要以课本为基础建构知识网络,强化训练,提高综合能力,同时也应学会对设问的分析掌握恰当的解题技巧。
【关键词】提高能力;课本;知识结构;时政热点
一般来讲,高考政治复习主要有三轮,但其主要目的各不相同,第一轮目的主要是基础能力过关,要求学生熟知课本基础知识,第二轮注重专题、构建知识网络,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的突破,第三轮则是强化综合训练,目的是提高应用能力。纵观新课改之后的历年高考题,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考察的重点都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且试题的分值都比较高,因而在复习中仍然要以课本为基础,任何忽视课本基础知识的复习都是错误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是困扰学生的瓶颈。现就我个人总结的部分复习方法和技巧总结如下,供大家探究,希望提出宝贵意见。
一、夯实基础、注意课本复习的方法和技巧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在复习课本时要注意:第一,先把课本读“厚”。根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需要识记和理解的知识点再诵读课本,一轮复习中课本知识点不能留下死角,要下足功夫,每一个单元复习结束要做一套检测题,及时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第二,再把课本读“薄”,根据记忆规律,每过一段时间要及时进行巩固复习,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参考考纲对各模块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找到知识间的联系,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序列化,这样有利用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总之,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尽量做到:准确(表述准确)、全面(识记完整)、灵活(知识内化 会变通)、顺畅(逻辑正确)。
二、以课本为主,建立知识体系
全面理解与掌握政治学科的四个模块,灵活运用知识,建立知识树,每一单元让学生做个知识框架图,每个模块复习结束后整体梳理知识点,还要找到四个模块知识间的联系。比如说“经济效益”这一知识点,它自身包括含义、内容、表示公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与途径,同时还要找到它与价值规律、国企改革、市场经济的特征、市场交易的原则、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正当竞争手段等经济学知识点的联系;还要进一步扩展到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知识;另外还要联系政治常识中的国家职能、国际竞争的实质等内容,从而全面理解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的真正内涵。
三、提高分析和解题的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及整体框架的前提下,加强训练,引导学生提高分析和解题的能力。第一,看设问的范围或角度。范围明确之后,就可以建立设问与课本知识的联系,答题准确性才能提高,例如:题目设问模式是:请你结合材料“从国家职能角度”或“文化的功能角度”或“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时,只要我们熟知国家职能、文化功能、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答题的方向就把握准确了。常见的模式为“从……角度”、“运用……知识”等。第二,看设问的主体。这体现最明显的是在对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知识的考察中,分析设问时要抓住主体,例如常涉及到的主体有:国家(政府、国务院);党(中共中央),民族,宗教,国与国外交,公民,人大代表,企业(公司),消费者等。主体找准确,不管设问落脚点是什么,找和主体相对应的知识点即可。第三,看设问的落脚点。根据历次考试,可以概括设问落脚点主要有一下几类:原因类(为什么、意义、说明理由);措施类(怎么办、提合理化建议);评析类;观点类。
四、关注时政热点、常考点,注重日常积累
高考政治试题从来不回避时政热点,贴近生活,立足能力,备考过程中,必须紧扣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政问题。同时学生要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要关心党和国家现行的重大经济政治政策的内容和意义。还要特别关注年度的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党的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等。尤其我国的社会分配不公和社会公平正义、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民族和文化大繁荣问题、能源与环境问题等社会热点,都是我们备考的重点。但同时应注意,时事热点只是背景资料,不是答题的内容,答案仍然在课本中。因此,复习时要以时事热点为“背景”资料,继续以课本为基础。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学习量比较大,而时政材料是需要积累和筛选的,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教师要调动学生兴趣,让他们自觉的关注时政,并及时对重大时政进行剖析,弄清热点的背景、寻找热点时政与课本知识的关联,即找到相应的知识载体,让学生明白课本始终是基础。最后要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多角度、多层面的进行分析。
总之,高考政治复习是备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关键词】提高能力;课本;知识结构;时政热点
一般来讲,高考政治复习主要有三轮,但其主要目的各不相同,第一轮目的主要是基础能力过关,要求学生熟知课本基础知识,第二轮注重专题、构建知识网络,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的突破,第三轮则是强化综合训练,目的是提高应用能力。纵观新课改之后的历年高考题,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考察的重点都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且试题的分值都比较高,因而在复习中仍然要以课本为基础,任何忽视课本基础知识的复习都是错误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是困扰学生的瓶颈。现就我个人总结的部分复习方法和技巧总结如下,供大家探究,希望提出宝贵意见。
一、夯实基础、注意课本复习的方法和技巧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在复习课本时要注意:第一,先把课本读“厚”。根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需要识记和理解的知识点再诵读课本,一轮复习中课本知识点不能留下死角,要下足功夫,每一个单元复习结束要做一套检测题,及时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第二,再把课本读“薄”,根据记忆规律,每过一段时间要及时进行巩固复习,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参考考纲对各模块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找到知识间的联系,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序列化,这样有利用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总之,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尽量做到:准确(表述准确)、全面(识记完整)、灵活(知识内化 会变通)、顺畅(逻辑正确)。
二、以课本为主,建立知识体系
全面理解与掌握政治学科的四个模块,灵活运用知识,建立知识树,每一单元让学生做个知识框架图,每个模块复习结束后整体梳理知识点,还要找到四个模块知识间的联系。比如说“经济效益”这一知识点,它自身包括含义、内容、表示公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与途径,同时还要找到它与价值规律、国企改革、市场经济的特征、市场交易的原则、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正当竞争手段等经济学知识点的联系;还要进一步扩展到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知识;另外还要联系政治常识中的国家职能、国际竞争的实质等内容,从而全面理解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的真正内涵。
三、提高分析和解题的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及整体框架的前提下,加强训练,引导学生提高分析和解题的能力。第一,看设问的范围或角度。范围明确之后,就可以建立设问与课本知识的联系,答题准确性才能提高,例如:题目设问模式是:请你结合材料“从国家职能角度”或“文化的功能角度”或“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时,只要我们熟知国家职能、文化功能、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答题的方向就把握准确了。常见的模式为“从……角度”、“运用……知识”等。第二,看设问的主体。这体现最明显的是在对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知识的考察中,分析设问时要抓住主体,例如常涉及到的主体有:国家(政府、国务院);党(中共中央),民族,宗教,国与国外交,公民,人大代表,企业(公司),消费者等。主体找准确,不管设问落脚点是什么,找和主体相对应的知识点即可。第三,看设问的落脚点。根据历次考试,可以概括设问落脚点主要有一下几类:原因类(为什么、意义、说明理由);措施类(怎么办、提合理化建议);评析类;观点类。
四、关注时政热点、常考点,注重日常积累
高考政治试题从来不回避时政热点,贴近生活,立足能力,备考过程中,必须紧扣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政问题。同时学生要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要关心党和国家现行的重大经济政治政策的内容和意义。还要特别关注年度的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党的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等。尤其我国的社会分配不公和社会公平正义、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民族和文化大繁荣问题、能源与环境问题等社会热点,都是我们备考的重点。但同时应注意,时事热点只是背景资料,不是答题的内容,答案仍然在课本中。因此,复习时要以时事热点为“背景”资料,继续以课本为基础。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学习量比较大,而时政材料是需要积累和筛选的,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教师要调动学生兴趣,让他们自觉的关注时政,并及时对重大时政进行剖析,弄清热点的背景、寻找热点时政与课本知识的关联,即找到相应的知识载体,让学生明白课本始终是基础。最后要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多角度、多层面的进行分析。
总之,高考政治复习是备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