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意图材料 促进游戏深入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hiao1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森高教室里一般会投放两类材料,即开放性材料和意图材料。意图材料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比如家庭区最常投放的意图材料是炒锅,幼儿看到以后就会想起妈妈在家炒菜的场景,激发起“做饭”的意图;积木区不可缺少的一种意图材料是方向盘,当幼儿看到方向盘就会想到爸爸手握方向盘开车的场景,激发幼儿当小司机的意图。
  基于幼儿直接行动思维的特点,幼儿的计划、游戏、回顾等环节都离不开材料,意图材料的真实性非常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幼儿看到意图材料就会引发原有的生活经验,建立游戏意图。通过对海森高实验基地园提供的大量的游戏案例分析,我们总结出一些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投放意图材料的经验,现梳理如下。
  小班意图材料投放要“量多”“真实”“随处可见”
  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计划能力较弱,当教师问及游戏计划时,他们基本无法构想出什么完整的游戏计划,大部分時候是“看到什么就想要玩什么”。因此,我们建议小班幼儿做计划时需“看材料做计划”。同时,教师应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适宜的意图材料。
  第一,意图材料投放量多。小班游戏区角的意图材料投放应占到整个教室材料的50%以上。在区角场地规划时,家庭区面积应最大,占教室面积的一半以上,玩具区(操作区)和积木区(搭建区)各投放一个意图材料柜。小班教室可以投放的意图材料包括家庭区的洗衣机,激发洗衣服的意图;玩具区的小动物,激发搭建动物园的意图;积木区的场景照片,激发搭建周边建筑的意图等。
  第二,确保意图材料的真实性。小班的意图材料投放应尽量避免“仿真品”,越真实越好。因为真实的材料更容易帮助孩子回想起和这个材料相关的生活经验。
  第三,意图材料的摆放需做到“随处可见”“随手可取”。可以想象,如果幼儿身处在玩具超市里,那么,不用成人督促他就会主动且专注地去探索他喜欢的玩具。同理,如果我们教室里的意图材料能够做到让幼儿“随处可见”“随手可取”,就能激发小班幼儿丰富的游戏意图,延长小班幼儿专注游戏的时间。张老师在观察幼儿游戏时记录了如下片段。
  小班的孩子们注意力时间较短,游戏时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或是因为没有带着意图去游戏从而极易进入游离状态。
  刚开始时,霖霖即使做了计划也总是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小眼睛总是好奇地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我说:“你想玩什么呢?你可以自己转一转,看一看。”可是好像没有他所感兴趣的材料。我意识到应该是班里的材料还不够丰富,缺少能够激发孩子兴趣的意图材料。
  几天之后,我们在班级投放了角色扮演的服装、孩子们熟悉的厨房用品和清扫工具等。见到这些材料之后,霖霖的游戏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天做计划时,霖霖说要去娃娃家当清扫工人。游戏时,霖霖选择了他喜欢的清洁车以及清扫工具,他推着清扫车游走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时而用扫帚扫扫地面,时而用拖布拖拖地面,小小清洁工干劲十足,脸上也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张琪)
  
  中班意图材料投放要“缩量”“重细节”
  有了小班主动学习区角游戏的经验准备,到了中班,幼儿大脑里已经储备了区角材料、游戏环节及规则的经验,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做计划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如他们可以不看着材料就能用一个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计划,并遵循该计划开展游戏,能力强的幼儿还能够制订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不相干的计划,并实施计划。但从计划表述的内容来看,计划缺乏细节,游戏内容简单、不丰富。想要促进孩子游戏深入发展,还需要利用好“材料”这个帮手。
  第一,减少意图材料,增加低结构材料的投放。在区角场地规划上,家庭区面积缩减为教室面积的三分之一,积木区占三分之一。在材料投放时,减少意图材料的投放,增加开放性材料。如逐步增加小积木块、大小和材质不同的布、黏土、乐高插塑等开放性材料,以促进幼儿利用材料的开放性等特点发挥想象,满足幼儿在游戏中探索、表达和创作的需要,推动游戏深入发展。
  第二,投放有丰富细节的意图材料。中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参与游戏的持久性、目的性和专注性都有了明显提高。但这种持久性是在幼儿对游戏感兴趣的前提下实现的。因此,建议教师依据幼儿的兴趣投放有着丰富细节的意图材料。例如投放人偶时,选择多种不同的角色人偶(警察、医生、外卖员、老人、婴儿、公主、宇航员等)更能激发幼儿产生丰富细节的游戏意图。贠老师在案例“小小摄影师”中记录到以下内容。
  近日,孩子们热衷于在积木区进行舞台表演,有的小朋友在台上随音乐又唱又跳;有的在台下手舞荧光棒当观众,拍手鼓掌;还有的在舞台边上开超市,为观众提供服务……只有萱萱呆呆地站在角落里,观看表演。我走过去悄悄站在他身边,他摇摇我的手,认真地说:“我妈妈领我看演出时,还有摄像师呢!”我点着头说:“是呀,还有摄像师呢!”
  班级老师回顾工作时,我提出了观察到的这个小细节,建议提供意图材料,支持孩子的想法,大家一致同意。于是,我们在意图柜中增加照相机、水管型积木和摄像设备图片。有了这些材料,萱萱果然手拿照相机,在舞台下认真地为演员们拍照、录像。接下来,萱萱又计划用空心大积木和长条积木搭建摇臂摄像机。
  通过意图材料的提供,那个发呆的孩子投入到游戏中,实现游戏意图,摇身变成了摄影大咖!(贠庆利)
  大班需给材料投放做减法,撤下半成品,鼓励幼儿自己制作道具
  大班幼儿逐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特征,能够连贯地表达出自己的计划,能对自己的计划进行完善并实施,材料选择上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此时,大班教室里的意图材料要做减法,撤下半成品材料,增加大量的开放性材料。同时,大班幼儿小组合作主题游戏逐步增加,教师应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游戏材料,丰富角色分工,扩展游戏内容。
  贺贺是个“厨师迷”,每次游戏都计划炒菜。最近几天,我发现他总是草草地炒完菜,就无聊地闲坐或看别人游戏。陈宇华老师指导时提到“材料会影响幼儿游戏专注的时间和内容的丰富程度”,于是,我在家庭区里投放了新的开放性材料——面粉。
  计划时间,我了解到贺贺的计划依然是去做厨师,而且要做各种形状的饼。当老师问贺贺是自己一个人玩还是和朋友玩时,他想了想说:“和朋友一起玩。”于是,他和另两位小朋友硕硕、函函一起忙碌起来。在反复加面、加水的过程中,终于把面和好了。可怎样才能把面团压成面饼呢?函函灵机一动说:“没有擀面杖,我们可以用圆柱形的积木。”于是,他们用圆形积木成功压制出了圆形面饼。随后,新问题又来了,各种形状的饼怎么能做出来呢?热情高涨的贺贺想出一个好主意——利用玩具区的七巧板。动作灵巧的硕硕马上取来当模具,在叽叽喳喳的探讨声中,三个小朋友做出了各种形状的饼,孩子们高兴极了。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贺贺一直围绕开包子店、饺子店等内容游戏,吸引了很多幼儿参与。(成立杰)
  利用“材料”支持幼儿游戏深入的策略在很多基地园的实践中得到验证,“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教师认识材料、运用材料的“材料功”是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游戏,支持幼儿游戏深入的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关于“如何运用材料促进幼儿游戏深入”我们还将持续探索,以期能够为大家提供更多的有益经验和个性化支持,与幼教同行携手并进,助力幼儿游戏发展。
其他文献
编者按:安吉游戏整整历时了18年改革,声名远播。如今,本刊有幸邀请到浙江省安吉县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园内专业媒体上首次为安吉游戏正式发声,不再仅仅是接受采访、接待观摩,而是自己写下自己的故事,告诉全中国、全世界:安吉游戏到底是什么、究竟为什么、现在怎么样、未来如何走!我们将陆续展现安吉游戏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真实发展轨迹,来自安吉地区的最新的幼儿园游戏案例,并且揭示你所不知道的安吉游戏背后的故事。后期
陷入困境的区域活动  ——精心准备却无人问津  进入大班后,幼儿自主操作材料的能力大大增强,探究新材料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此,教师特地在开学初精心制作了许多数学区新的玩具。然而让教师颇感意外的是,孩子们进入区域后,新玩具数量最丰富的数学区只有寥寥数人。难道是因为刚开学,幼儿不熟悉材料?随后,教师加大了对数学区材料的展示力度,在个体指导时还会建议幼儿进入数学区游戏。起初,有的幼儿会接受教师的建议,去
哭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直观的方式。从婴儿呱呱坠地时的第一声啼哭,到幼儿对食物、水等需要时发出的哭闹声,再到我们成长过程中受到委屈时的哭诉,哭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是我们对周围事物最原始的情绪表达。  对于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由于对陌生环境的紧张、和父母的分离等因素的影响,常常表现出哭闹现象,便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分离焦虑。每个幼儿都是世界上唯一的个体,由于每个幼儿家庭背景、教育环境、气质类型等的不同,
在家园沟通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之间有时会出现一些误会。如果处理不恰当,误会将越积越深,阻碍家园和谐关系的形成。当误会产生时,教师应该如何处理 呢?下面这个故事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  “手上长疱”引起的误会  五月份的某一天,我休假在家。一大早电话响了,原来是班里的何老师打来的。何老师着急地说:“王老师,刚才晨检的时候我发现鸣鸣的手上长疱了,会不会是手足口病啊?”我对她说:“那赶紧带着孩子到校医郑医生
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是指儿童和成人获得及运用社会情感能力的过程,这些能力主要包括理解和管理情绪、制订和实现积极的目标、与他人共情、建立和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做出负责任的决策。自1994年被提出以来,社会情感学习已经成为了一股普遍而有力的教育潮流,很多国家都将社会情感学习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近年,我国对社会情感学习的关注明显增加,社会情感学习背后
案例中的教师非常希望幼儿“不挑食”,重视教育中“一视同仁”的公平性,却无意走入了扁平化管理的樊笼,让生活中的饮食教育因“一刀切”的简单化操作而处处受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有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不仅提到要有“合理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更提到人际环境、情绪情感、生活卫生习惯等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意义。因此,幼儿园饮食教育不仅要关注幼
2017年6月10日~11日,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成立65周年暨卢乐山先生百年华诞庆典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冲击、回应与变革:中国特色学前教育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的第二、三、四代学人代表回顾和展望了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学科建设,国内诸多专家学者就“学前教育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进行了主旨报告。  从“保姆班”到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里
在学前教育领域,我们常说要“蹲下身来”。蹲是个常见动作,背后隐含的教育理念却有丰富的内涵——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林林为什么打滚呢?刚开始,王老师没有“蹲下来”,所以简单地认为孩子是在胡闹。好在林林的解释让王老师看到了真相,发现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生活中,成人往往会从自身的角度来揣摩孩子的行为,没有读懂孩子行为的现象比比皆是。今年春节家庭大聚会,亲戚家两个孩子分别是三岁和四岁,两个表姐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就幼儿语言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并对5~6岁儿童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懂得按次序轮流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我认为《指南》已经对幼儿是否应该插话的问题做了明确的回应。那么,成人是否就可以直接制止幼儿的插话呢?我想,针对幼儿插话的现象,我们可以更多地去关注插话背后的原因,对“症”施“方”,才能取得良好的“功效”。  首先,要尊重
如今,关注幼儿生活、回归幼儿生活的课程理念成为主流观点,许多专家提出幼儿园课程应当生活化、经验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基于这种理念,我园确立了基于幼儿生活的园本课程,尝试运用自然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