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6月10日~11日,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成立65周年暨卢乐山先生百年华诞庆典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冲击、回应与变革:中国特色学前教育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的第二、三、四代学人代表回顾和展望了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学科建设,国内诸多专家学者就“学前教育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进行了主旨报告。
从“保姆班”到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里程碑
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教授作为北师大学前教育的第二代学人代表,讲述了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意义:从“保姆班”到教育科学的一个专业是我国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她讲道,卢乐山先生的外祖父严范孙先生1902年在家中开设女塾,并设保姆讲习所,附设蒙养园,那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幼儿师资培训学校和幼儿教育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建立,是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一个组成部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模仿苏联的模式,教育系下设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在原有保育系(由原家政系改建)的基础上建立。学前教育学科的建立把学前教育正式列入了教育科学的领域范围。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从“保姆班”到高等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划时代的进步。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由学前教育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学前人不断加深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经历了从“总结实践经验”到“理论结合实际”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两个转换”三个阶段的认识和实践,反映的是学前教育学科发展历程。
陈帼眉教授说,学前教育是一门应用学科,专业建设之始就很重视幼儿园的实践活动,最初的结合表现为“总结实践经验”。学苏期间,在“先学习总结经验,以后再学习搞科学研究”的思想指导下,曾经组织过比较大规模的北京、天津、上海市几个大型的幼儿园教养员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学习《苏联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的基础上,曾受国家教育部的委托,组织全国各地幼教行政干部有关高师的老师、幼师的老师和幼儿园的资深老师,编写《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用于指导全国的幼儿园工作。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前教育学科专业的教师们开始进入了“理論结合实际”的新层次,到幼儿园去和老师们一起做实验研究,真正钻研教育需要的具体问题,从具体问题又提高到理论,反复结合,探索出很有益的见解。
南京师范大学唐淑教授回顾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史时,也提到,在幼教系初创时期,架构贯穿高师、幼师、幼儿园的联系桥梁,让幼教系的教授们兼任附属幼师教导主任和两个附属幼儿园园长,使附属幼师和附属幼儿园成为了高师的教育见习、实习和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洪秀敏教授曾就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问题请教南师大赵寄石先生,赵老先生赠予的两句话非常精辟:高师学前教师的基本功,在于通过多层次的人际互动,实现两个转换:一是把理论转换成实践,即到幼儿园、幼师中去,根据他们的实践需要,把理论转换成实践;二是从他们的实践中发现规律,提炼理论,形成一套他们实践的理论,把实践转换成理论。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两个转换,对学前教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凝练学科方向
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导向
学科建设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凝练学科方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指出,在北师大的学科建设中,游戏研究、课程研究和政策研究比较突出。我国七八十年代开始的以彰显幼儿主体性为特点的幼儿园教育改革对幼儿游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卢先生为首的前辈的支持下,刘焱老师率先在全国将儿童游戏独立出来,开设了“有关游戏的当代理论和思辨”这门新课,并出版了《儿童游戏通论》。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幼儿教育改革,核心是教育观念的改革,教师们围绕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新提法和出现的新问题开展系列研究。在各领域教育改革的同时,老师们也开始尝试以活动理论为基础来建构幼儿园的课程理论,并努力将它付诸于实践。在主持或者参与的幼儿园课程以及有关政策研究的过程当中,很多老师参与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玩教具配备标准》《幼儿园教师培训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在北师大学前教育第三代教师逐渐成熟的过程当中,老师们本着对事业的热爱,对儿童发展权的维护,对教育公平的理想与追求,率先开辟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政策研究的新领域。通过国际比较、实地调研、理论论证和实证研究,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很多政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逐渐取得了参与相关政策研究和讨论的话语权,为我国的学前教育政策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洪秀敏教授提到,第四代的年轻教师也在积极关注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学前教育公平与资源配置、学前教育评价、新时代背景下的家庭与儿童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等积极开展了一些基于循证的研究与探索。这些都在凝练着学前教育的学科方向。
2014年,北师大学前教育启动了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14-2020)的研制工作,回顾总结了过去几年来学科发展的现状,客观分析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思考未来的建设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梳理明晰了学科未来建设的四个核心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学前教育政策与管理、学前儿童发展与学习、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法。
人才培养
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关键
◆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复合
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学科建设、社会发展需求在不断变革。
北师大人才培养中对专业的重视已成为一大特色。三代学人对此都有表述。陈帼眉教授说,从保姆班到学前教育专业建设,首先就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上,并在课程设置上落实。专业创建之初,北师大全校的公共课程、教育系的公共课程、学前教育的理论课程、各科教学法等课程,大大提高了学前专业学生培养的理论高度。祝士媛教授提到,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九十年代,北师大学前专业的老师们,提炼理论编写教材,挖空心思地开设新课和选修课,在课程改革中,增加了11门新课,开设了20门选修课,立足于使学生有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走向社会。 冯晓霞教授从个人经历出发,指出北师大非常注重人才的专业基础。专业基础不仅仅是知识,更多是独立思考能力。为了培养这种能力,一代代的学前人通过帮助学生理解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流派的学前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理念、理论和实践,形成一种相互关照、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同时,老师们在介绍到其他国家的早期儿童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早期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历史。这彰显了北师大学科建设的成就。
社会呼唤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然而,我国主要的学前研究机构——高等师范院校开创也不过百年历史,中间还有一段停顿时期,学前教育专业和许多学科相比还不够成熟。西北师范大学马以念教授借用蔡元培先生的话—— “大学不是贩卖毕业证书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大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对学术尊敬、对知识敬畏” ,提出人才培养期望:以研究学术为天职。
在专业的基础之上,面对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华东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李季湄教授均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指出,不同取向的学校,要有不同的培养方案。要在高校能够发挥的空间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深化改革,合并课程,让学生能够选修其他课程,接受多学科的介入,培养复合型人才。李季湄教授更是提出具体目标:要注重沟通、交流、策划、社会联系等多元能力,以及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能力、信息技术等能力的培养。华东师范大学姜勇教授认为,应将“家国情怀”列入中国幼儿园教师的核心素养中,提出要从良知、情谊、躬行、笃行等四方面培养。华南师范大学张博副教授也提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有待拓宽。
综上,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适应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当前人才培养的目标。
◆ 人才培养类型:多元
从学前教育专业创设初期单一招收本科生,到如今的回应多类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培养体系与机制探索,人才培养类型从单一走向多元。
祝士媛教授讲道,北师大从1952年学前教育专业创办之初单一招本科生,到1982年开始招硕士研究生和设研究生班,1993年开始培养博士生,在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方面迈出了比较大的一步。洪秀敏教授介绍了当前的人才培养类型,她说,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人才培养类型不断变化。近几年来,本科生经历了普通师范生、宽口径通识教育大类招生、免费师范生、国家试点学院教育学大类招生等多轮次、不同类型的改革,目前基本上是免费师范生 大类招生并行、学生各半的本科生培养状况。研究生培养种类更多,有学术硕士、教育硕士(具体又包括2011开始的全日制双证专业硕士、2012年开始的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2016年开始的暑期单证教育硕士、2017年开始的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学术博士、教育博士等多种不同类型。
洪秀敏教授同时指出,虽然北师大第四代学人围绕培养具有APLIC素质结构的卓越人才目标,积极启动从招生、培养到就业人才培养一揽子改革,但面对诸多的人才培养类型,如何构建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人才培养需求的培养体系与机制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难点。
◆ 人才培养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学前教育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法上,也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祝士媛教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时,卢乐山先生主讲学前教育学,她注意将从苏联引入的理论同中国实际密切联系,使学生理解幼儿教育学科的实践性特征,带领学生到幼儿园一线去观察研究,进而掌握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正确的学习观。
冯晓霞教授回忆说,从1978年她入学开始,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上老师就带学生下园对幼儿进行8~9个月的观察,最后写出一份幼儿个性鉴定报告,不仅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了教学当中所说的有关知识,也初步掌握了研究中的技能方法。这种做法成为了一种传统,被三四代教师所继承延续,并多次获得高校成果奖。
洪秀敏教授介绍了现阶段北师大学前教育的新探索——推动三位一体深度协同学科实践基地建设。借助国家试点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和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契机,北师大与北京市西城区、门头溝区教委及其辖区内的教研机构合作,整合原有零散实习基地,尝试构建连片成规模的联动机制,从区一级行政、教科研统筹区域内的优秀师资和园所,共同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探索建立高校——政府——幼儿园“三位一体”深度协同的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机制。2015年,遴选聘任了13位优秀的一线教研员、特级教师和园长作为兼职实践导师,开启了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由学前教育“应用性”的学科特点决定。在人才培养上,历来都是北师大遵循和不断探索、改革的重点。
教师队伍建设
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保障
北师大学前教育从专业创建之始就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陈帼眉教授说,专业建立的第一个阶段(“全盘学苏”),当时直接上级、教育系主任彭飞提出“系统学习、具体帮助、实际锻炼”的十二字方针,由时任学前教育专业领导、教研室主任卢先生执行,对教师的个人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学前教育学科建设初期,曾达40多人的教师规模。冯晓霞教授也说,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经常召开内部学术交流活动,教师们对学术方面的问题和新动态进行及时交流和讨论,同时这也是在学术品质和学术能力上对青年教师的很好培训。
洪秀敏教授系统介绍了当前北师大的师资队伍建设:近几年陆续引进的几位教师,使得教师队伍从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和性别结构上有所平衡。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比较稳固的教学与科研团队,以团队的力量合作推进核心课程群建设和教学改革。同时,积极利用高端人才引进、短专、引智项目等制度,聘请海内外客座教授参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李季湄教授提出,要重视专业带头人的作用和价值,可以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负责人培训班的方式,帮助专业带头人理解学科建设的要义。
虞永平教授认为对教师队伍进行研究十分重要。指出,教师配备过少,学生人数过多,是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倡导教师要具备基本的责任和担当,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要从外部加强对教师的规范,确定教师守则。同时他指出,教师要研究课程和教学,尤其是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研究,清楚自己的这门课要传递什么?能够给学生什么?要求学生做到什么?因此,对于改革,在管理法方面也要深入推进,明确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等等。对于这一点,李季湄教授也有强调,她说,对于教师来说,每一门课都在影响学生,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未来。教师不仅要把控课程方向,而且还要把思考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认真思考。
研究教师,研究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多策并举,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保障。
科学研究
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动力
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是提升学前教育的科学性、促进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动力,“没有科学的教育研究,就没有教育科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刘占兰研究员研究了近30年来高校国家立项课题的状况与内容,发现:大学是我国学前教育科研的主力军,十所重点大学的立项课题在过去30年中约占39.8%,是我国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排头兵和核心力量;在热点问题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教师发展的研究、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三个方面,但是,自“十五”以来,对幼儿园教师培养方面的研究被忽视;大学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学科培育与深化发展不够均衡,当前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幼儿语言发展与教育的研究特别多,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研究较少。从目前的学前教育研究现状来看,学前教育科研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研究中的政策导向较多,国家尤其是教育部门委派的任务多,工作导向性特别强烈。其次,研究中的实践导向、市场导向明显,教育科研中经常能够看到市场的痕迹。最后,研究中碎片化、不聚焦、创新不足、低水平重复等现象严重,特别是低水平重复的现象特别明显。
因此,刘占兰研究员提出,要将科学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前提与动力,实现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有机联系与协调发展。她强调既要重视日常教学,也要重视科学研究,以此来促进学科建设,还要重视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与接轨。另外,她特别建议要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学术中坚力量,为我们的科研和学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各代學人的辛勤耕耘下,北师大在人才建设、学术思想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薪火相传,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国际国内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声誉。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提出当代学人必须思考的问题:面对“增强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支撑力”这一时代课题,中国的学前教育学科如何建设?如何抓住机遇积极回应?如何改革创新?如何解决好当前和未来学科建设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洪秀敏教授也分析了当前北师大学科建设中的困难,提出“北师大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贡献怎样的作用是值得引起警觉的问题”。她号召,每一个北师大人都应以促进学前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为己任,遵循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瞄准国际学前教育发展前沿,聚焦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需求,不断提升学科建设能力。北师大学前教育的中青年一代,将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学科和服务于国家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继续奋勇前行,力争做出自己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从“保姆班”到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里程碑
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教授作为北师大学前教育的第二代学人代表,讲述了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意义:从“保姆班”到教育科学的一个专业是我国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她讲道,卢乐山先生的外祖父严范孙先生1902年在家中开设女塾,并设保姆讲习所,附设蒙养园,那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幼儿师资培训学校和幼儿教育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建立,是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一个组成部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模仿苏联的模式,教育系下设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在原有保育系(由原家政系改建)的基础上建立。学前教育学科的建立把学前教育正式列入了教育科学的领域范围。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从“保姆班”到高等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划时代的进步。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由学前教育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学前人不断加深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经历了从“总结实践经验”到“理论结合实际”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两个转换”三个阶段的认识和实践,反映的是学前教育学科发展历程。
陈帼眉教授说,学前教育是一门应用学科,专业建设之始就很重视幼儿园的实践活动,最初的结合表现为“总结实践经验”。学苏期间,在“先学习总结经验,以后再学习搞科学研究”的思想指导下,曾经组织过比较大规模的北京、天津、上海市几个大型的幼儿园教养员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学习《苏联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的基础上,曾受国家教育部的委托,组织全国各地幼教行政干部有关高师的老师、幼师的老师和幼儿园的资深老师,编写《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用于指导全国的幼儿园工作。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前教育学科专业的教师们开始进入了“理論结合实际”的新层次,到幼儿园去和老师们一起做实验研究,真正钻研教育需要的具体问题,从具体问题又提高到理论,反复结合,探索出很有益的见解。
南京师范大学唐淑教授回顾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史时,也提到,在幼教系初创时期,架构贯穿高师、幼师、幼儿园的联系桥梁,让幼教系的教授们兼任附属幼师教导主任和两个附属幼儿园园长,使附属幼师和附属幼儿园成为了高师的教育见习、实习和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洪秀敏教授曾就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问题请教南师大赵寄石先生,赵老先生赠予的两句话非常精辟:高师学前教师的基本功,在于通过多层次的人际互动,实现两个转换:一是把理论转换成实践,即到幼儿园、幼师中去,根据他们的实践需要,把理论转换成实践;二是从他们的实践中发现规律,提炼理论,形成一套他们实践的理论,把实践转换成理论。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两个转换,对学前教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凝练学科方向
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导向
学科建设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凝练学科方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指出,在北师大的学科建设中,游戏研究、课程研究和政策研究比较突出。我国七八十年代开始的以彰显幼儿主体性为特点的幼儿园教育改革对幼儿游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卢先生为首的前辈的支持下,刘焱老师率先在全国将儿童游戏独立出来,开设了“有关游戏的当代理论和思辨”这门新课,并出版了《儿童游戏通论》。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幼儿教育改革,核心是教育观念的改革,教师们围绕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新提法和出现的新问题开展系列研究。在各领域教育改革的同时,老师们也开始尝试以活动理论为基础来建构幼儿园的课程理论,并努力将它付诸于实践。在主持或者参与的幼儿园课程以及有关政策研究的过程当中,很多老师参与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玩教具配备标准》《幼儿园教师培训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在北师大学前教育第三代教师逐渐成熟的过程当中,老师们本着对事业的热爱,对儿童发展权的维护,对教育公平的理想与追求,率先开辟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政策研究的新领域。通过国际比较、实地调研、理论论证和实证研究,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很多政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逐渐取得了参与相关政策研究和讨论的话语权,为我国的学前教育政策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洪秀敏教授提到,第四代的年轻教师也在积极关注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学前教育公平与资源配置、学前教育评价、新时代背景下的家庭与儿童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等积极开展了一些基于循证的研究与探索。这些都在凝练着学前教育的学科方向。
2014年,北师大学前教育启动了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14-2020)的研制工作,回顾总结了过去几年来学科发展的现状,客观分析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思考未来的建设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梳理明晰了学科未来建设的四个核心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学前教育政策与管理、学前儿童发展与学习、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法。
人才培养
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关键
◆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复合
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学科建设、社会发展需求在不断变革。
北师大人才培养中对专业的重视已成为一大特色。三代学人对此都有表述。陈帼眉教授说,从保姆班到学前教育专业建设,首先就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上,并在课程设置上落实。专业创建之初,北师大全校的公共课程、教育系的公共课程、学前教育的理论课程、各科教学法等课程,大大提高了学前专业学生培养的理论高度。祝士媛教授提到,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九十年代,北师大学前专业的老师们,提炼理论编写教材,挖空心思地开设新课和选修课,在课程改革中,增加了11门新课,开设了20门选修课,立足于使学生有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走向社会。 冯晓霞教授从个人经历出发,指出北师大非常注重人才的专业基础。专业基础不仅仅是知识,更多是独立思考能力。为了培养这种能力,一代代的学前人通过帮助学生理解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流派的学前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理念、理论和实践,形成一种相互关照、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同时,老师们在介绍到其他国家的早期儿童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早期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历史。这彰显了北师大学科建设的成就。
社会呼唤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然而,我国主要的学前研究机构——高等师范院校开创也不过百年历史,中间还有一段停顿时期,学前教育专业和许多学科相比还不够成熟。西北师范大学马以念教授借用蔡元培先生的话—— “大学不是贩卖毕业证书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大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对学术尊敬、对知识敬畏” ,提出人才培养期望:以研究学术为天职。
在专业的基础之上,面对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华东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李季湄教授均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指出,不同取向的学校,要有不同的培养方案。要在高校能够发挥的空间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深化改革,合并课程,让学生能够选修其他课程,接受多学科的介入,培养复合型人才。李季湄教授更是提出具体目标:要注重沟通、交流、策划、社会联系等多元能力,以及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能力、信息技术等能力的培养。华东师范大学姜勇教授认为,应将“家国情怀”列入中国幼儿园教师的核心素养中,提出要从良知、情谊、躬行、笃行等四方面培养。华南师范大学张博副教授也提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有待拓宽。
综上,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适应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当前人才培养的目标。
◆ 人才培养类型:多元
从学前教育专业创设初期单一招收本科生,到如今的回应多类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培养体系与机制探索,人才培养类型从单一走向多元。
祝士媛教授讲道,北师大从1952年学前教育专业创办之初单一招本科生,到1982年开始招硕士研究生和设研究生班,1993年开始培养博士生,在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方面迈出了比较大的一步。洪秀敏教授介绍了当前的人才培养类型,她说,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人才培养类型不断变化。近几年来,本科生经历了普通师范生、宽口径通识教育大类招生、免费师范生、国家试点学院教育学大类招生等多轮次、不同类型的改革,目前基本上是免费师范生 大类招生并行、学生各半的本科生培养状况。研究生培养种类更多,有学术硕士、教育硕士(具体又包括2011开始的全日制双证专业硕士、2012年开始的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2016年开始的暑期单证教育硕士、2017年开始的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学术博士、教育博士等多种不同类型。
洪秀敏教授同时指出,虽然北师大第四代学人围绕培养具有APLIC素质结构的卓越人才目标,积极启动从招生、培养到就业人才培养一揽子改革,但面对诸多的人才培养类型,如何构建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人才培养需求的培养体系与机制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难点。
◆ 人才培养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学前教育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法上,也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祝士媛教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时,卢乐山先生主讲学前教育学,她注意将从苏联引入的理论同中国实际密切联系,使学生理解幼儿教育学科的实践性特征,带领学生到幼儿园一线去观察研究,进而掌握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正确的学习观。
冯晓霞教授回忆说,从1978年她入学开始,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上老师就带学生下园对幼儿进行8~9个月的观察,最后写出一份幼儿个性鉴定报告,不仅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了教学当中所说的有关知识,也初步掌握了研究中的技能方法。这种做法成为了一种传统,被三四代教师所继承延续,并多次获得高校成果奖。
洪秀敏教授介绍了现阶段北师大学前教育的新探索——推动三位一体深度协同学科实践基地建设。借助国家试点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和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契机,北师大与北京市西城区、门头溝区教委及其辖区内的教研机构合作,整合原有零散实习基地,尝试构建连片成规模的联动机制,从区一级行政、教科研统筹区域内的优秀师资和园所,共同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探索建立高校——政府——幼儿园“三位一体”深度协同的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机制。2015年,遴选聘任了13位优秀的一线教研员、特级教师和园长作为兼职实践导师,开启了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由学前教育“应用性”的学科特点决定。在人才培养上,历来都是北师大遵循和不断探索、改革的重点。
教师队伍建设
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保障
北师大学前教育从专业创建之始就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陈帼眉教授说,专业建立的第一个阶段(“全盘学苏”),当时直接上级、教育系主任彭飞提出“系统学习、具体帮助、实际锻炼”的十二字方针,由时任学前教育专业领导、教研室主任卢先生执行,对教师的个人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学前教育学科建设初期,曾达40多人的教师规模。冯晓霞教授也说,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经常召开内部学术交流活动,教师们对学术方面的问题和新动态进行及时交流和讨论,同时这也是在学术品质和学术能力上对青年教师的很好培训。
洪秀敏教授系统介绍了当前北师大的师资队伍建设:近几年陆续引进的几位教师,使得教师队伍从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和性别结构上有所平衡。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比较稳固的教学与科研团队,以团队的力量合作推进核心课程群建设和教学改革。同时,积极利用高端人才引进、短专、引智项目等制度,聘请海内外客座教授参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李季湄教授提出,要重视专业带头人的作用和价值,可以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负责人培训班的方式,帮助专业带头人理解学科建设的要义。
虞永平教授认为对教师队伍进行研究十分重要。指出,教师配备过少,学生人数过多,是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倡导教师要具备基本的责任和担当,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要从外部加强对教师的规范,确定教师守则。同时他指出,教师要研究课程和教学,尤其是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研究,清楚自己的这门课要传递什么?能够给学生什么?要求学生做到什么?因此,对于改革,在管理法方面也要深入推进,明确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等等。对于这一点,李季湄教授也有强调,她说,对于教师来说,每一门课都在影响学生,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未来。教师不仅要把控课程方向,而且还要把思考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认真思考。
研究教师,研究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多策并举,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保障。
科学研究
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动力
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是提升学前教育的科学性、促进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动力,“没有科学的教育研究,就没有教育科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刘占兰研究员研究了近30年来高校国家立项课题的状况与内容,发现:大学是我国学前教育科研的主力军,十所重点大学的立项课题在过去30年中约占39.8%,是我国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排头兵和核心力量;在热点问题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教师发展的研究、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三个方面,但是,自“十五”以来,对幼儿园教师培养方面的研究被忽视;大学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学科培育与深化发展不够均衡,当前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幼儿语言发展与教育的研究特别多,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研究较少。从目前的学前教育研究现状来看,学前教育科研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研究中的政策导向较多,国家尤其是教育部门委派的任务多,工作导向性特别强烈。其次,研究中的实践导向、市场导向明显,教育科研中经常能够看到市场的痕迹。最后,研究中碎片化、不聚焦、创新不足、低水平重复等现象严重,特别是低水平重复的现象特别明显。
因此,刘占兰研究员提出,要将科学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前提与动力,实现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有机联系与协调发展。她强调既要重视日常教学,也要重视科学研究,以此来促进学科建设,还要重视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与接轨。另外,她特别建议要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学术中坚力量,为我们的科研和学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各代學人的辛勤耕耘下,北师大在人才建设、学术思想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薪火相传,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国际国内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声誉。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提出当代学人必须思考的问题:面对“增强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支撑力”这一时代课题,中国的学前教育学科如何建设?如何抓住机遇积极回应?如何改革创新?如何解决好当前和未来学科建设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洪秀敏教授也分析了当前北师大学科建设中的困难,提出“北师大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贡献怎样的作用是值得引起警觉的问题”。她号召,每一个北师大人都应以促进学前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为己任,遵循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瞄准国际学前教育发展前沿,聚焦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需求,不断提升学科建设能力。北师大学前教育的中青年一代,将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学科和服务于国家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继续奋勇前行,力争做出自己应有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