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落户制度“开闸放水”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6672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和地方政府正一起积极探索,致力于在严控大城市人口聚集与落实流动人口的“同城待遇”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连日来,在北京引人关注的除了雾霾,还有积分落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
  几百万“北漂”表示终于有了盼头,并纷纷拿起计算器,感叹“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这其中也包括夏琳,她悄悄计算起了自己的得分。
  夏琳的得分
  夏琳,2010年1月与北京市一家企业签订了工作合同。按照积分规则,连续缴纳社保满一年就可以积3分,夏琳在京就业已达6年,这一项可积18分。
  与许多“北漂”一样,初到北京的夏琳选择租房,2015年1月,她和爱人在昌平区买下一套房子。根据积分规则,租房一年的积分为0.5,购房自住每年积1分,夏琳租房5年,买房1年,可以获得3.5分,而没有在城六区买房,选择昌平区,也就是说,从城六区转到其他行政区这一项,夏琳又可以获得2分。住房这一项,可积5.5分。夏琳学历本科,按照积分规则,可得15分。
  算下来,夏琳的积分为38.5分,如果按照百分制的标准,夏琳的分数离及格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积分规则还有很多其他加分项,比如,近3年连续纳税,平均每年工资、薪金以及劳务报酬的个人所得税纳税额在10万元以上,在科技、文化等领域获得国家级奖项的,均可获得加分。
  可见,想要落户北京,仅靠“熬时间”是不够的,还要努力工作,力争上游。
  其实,对于北京来说,“积分落户”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2011年6月20日,北京市政协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问题的建议》中便提出了积分落户制度。
  但是,从被提出到公开征求意见,却经历了一个并不算短暂的过程。对此,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所长马小红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积分落户制度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北京也一定要出台,但是怎么出台,什么标准,如何拿捏,具体条文既要与国家的上位法相统一,又要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任务相契合,所以难度很大。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市发布了《201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方案》,根据方案,居住证、积分落户政策的研究制定任务将在今年12月底完成。
  2015年已经接近尾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北京积分落户征求意见稿终于与公众见面。
  史上最严 门槛最高
  户籍制度改革正在不断推进,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份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方案,部分城市降低了落户门槛,特大城市则普遍提出“建立积分落户制度”。
  12月10日,《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式公布,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不过,办法刚刚出台,便被网友吐槽为“史上最严、门槛最高”。
  连续缴纳社保7年、持居住证、年龄不超过45岁、符合计劃生育、无犯罪记录,仅从落户北京的基本条件看,不算加减分项,与上海相比,北京增加了年龄限制,而上海,在其他方面则严于北京,如持居住证要求满7年。
  征求意见稿虽未给出具体分数线的情况,但却指出,北京市政府根据年度人口调控情况,每年会向社会公布落户分数线,与天津一样,实行“浮动积分分数线”。
  也就是说,无论积分多少,最终能否落户,取决于北京市政府每年公布的分数线,积分分值政策和落户分数线并非长期固定,而是根据每年积分落户指标总量动态管理。
  无论如何,北京积分落户征求意见稿的出台,还是让“北漂”们看到了希望,毕竟,全国户籍制度管理最为严格的首都开始“开闸放水”。
  不同的考量和导向
  去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改进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现行落户政策,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
  目前,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城市已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另有超过10个省区市相继出台了与国务院相衔接的改革意见,提出需要出台积分落户政策。
  观察各地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多数地区以2020年为时间表,明确提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的具体目标。
  梳理北上广深不同的积分落户指标体系,不难看出,每个城市都有当前发展的不同特点和难题。
  除北京外,上海、广州均对积分落户制度设置了区域引导。上海提出居住证持有人在重点发展的远郊区工作并居住,每满1年积2分,满5年后开始计入总积分,最高分值20分;广州则提出“政策导向区域”加10分。
  北京还提出了对积分落户的产业导向。在欲疏解行业中就业的,会被减分,而在创新、创业企业,或者高新技术企业就业的,则可获得加分。
  出于环境、城市管理、城市发展等多方面因素考虑,疏解落后产能符合目前国内一线大城市实施积分落户政策的一贯设计理念。
  积分落户制度需要居住证政策的配合,公安部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居住证制度是一个过渡性的制度安排,是为了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解决那些已经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有专家指出,这一系列政策显示,中央和地方政府正一起积极探索,致力于在严控大城市人口聚集与落实流动人口的“同城待遇”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其他文献
合并本科二批、三批有利于消除社会对本三录取的高校毕业生的偏见,推动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发展,有利于今后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千万学子的前途命运。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6省份先后出台了本地区高考改革方案。  尤其在近期,各省份密集出台相关改革方案,内容上,改革招生批次和科目设置是多省份改革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最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会大大助力我们课堂的家国情怀教育。  一、第一手资料助力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   抗日
“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是提升“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以《罗斯福新政》教学为例,从课堂观察入手,在相同的史料和情境下,通过对学生课堂反馈的分析,调整提问策略,在两个平行班中施行,取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下面以其中两个片断为例,问题调整前后分别称之为课例一和课例二。  一、课例一:问题驱动下的结论生成  【问题设计】  
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潘寨村村民聂祥云,从小患小儿麻痹,到30岁才娶上媳妇,去年又生了个女儿,按道理说他的小日子本该是和和美美的,可是自从卫城镇至六级电站的乡村公路开始征地建设以来,他就因为补偿费用和工程质量等问题,不停地四处上访,从清镇市到贵阳市,到省里,一直到国家信访局,光邮寄快递回执的单子就攒了厚厚一沓。  聂祥云说,这次修路占用了他仅有的0.8亩耕地。修路之前,他靠残疾车跑运输还能挣点生活费,
一、完形填空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1~10各题所给的A、B、C和D项中, 选出最佳选项。  In America, May and June are the traditional months for graduations. The most recent student survey showed that just one-fifth of those who___1__
近日,全国大城市养老服务工作会议暨全国养老服务推进会议在江苏南京召开。  有从事养老产业多年的人士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这次会议“十分特殊”,从时间节点上来看,这次会议是继今年4月初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之后,民政部再次召开有关养老工作的会议,其目的是落实全国民政会议的工作部署,可以说是一次承上启下的会议。  记者了解到,本次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鹤山一中,高考成绩一直名列五邑之首,特别是高考尖子数量之多令人瞩目。2004年广东高考,李若瑜、严偲夺得全省英语单科“状元”,王伟坚夺得全省综合科“状元”。2007年广东高考,卢韵媚以140分的成绩夺得政治单科“状元”;梁嘉艳、任杰麟与卢韵媚获得文/理科基础150分满分。据不完全统计,几年间共培育了10多位全省单科“状元”。2008年广东高考,施舒哲、劳永斌与李文超等三名学生分别被清华、北大录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索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  筆者根据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解释,就历史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的提炼,从学理角度进行初步的探讨,就如何培养初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我国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三年多来,习总书记走进校园,与师生促膝长谈;挥笔疾书,与青年学生畅谈理想人生。和孩子们一起过六一,和大学生们一起迎五四,和老师们一起庆教师节。  2015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贵州教师回信,对贫困地区教师寄予深切厚望。强调教育扶贫是扶贫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特别提出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就是要人们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时必须以现有政体为前提,这是尊重宪法的体现,也是我国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要义。  现代社会一般都认同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中也提出依法治国就是要依宪治国,可见,宪法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但是,虽然知道宪法的人很多,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宪法,似乎宪法距离人们的生活非常遥远。那么,宪法的根本性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