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提炼与培养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ipen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索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
  筆者根据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解释,就历史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的提炼,从学理角度进行初步的探讨,就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出自己的意见。不当之处,恳请专家以及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一、家国情怀素养的提炼
  可从历史学的价值分析、初中历史的课程性质分析、历史教学的价值分析三个方面提炼出适合初中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依据历史学的价值进行分析
  关于家国情怀的内涵,徐文秀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为:“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2]也有学者指出,当前所说的“家国情怀”应该是作为个体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对价值共同体(包括家乡、民族以及国家)持有的一种高度认同,并促使认知共同体朝着积极、正面、良性的方向发展的一种思想和理念。[3]基于此,笔者粗浅地认为,学生要具备家国情怀,顾名思义,应先通过历史学习,在理解自己家乡、民族以及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而实现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上的认同。因此,中华民族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须进行史学阅读,了解文化的定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4]由此引申到历史学的价值分析上,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谈及文化时,明确指出:“人类,且只有人类,能够创造一个自己想要的环境——这一人化的环境被称为文化,因为只有人类能够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或抽象出概念和事件。”[5]无独有偶,中国文化似乎更注重“人”,有学者就指出,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它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德,文以载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6]
  通过史学阅读,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以“人”为核心的特色,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依据初中历史的课程性质进行分析
  毋庸置疑,提炼初中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初中历史的课程性质是不能绕开的关键因素。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前言”中的“课程性质”提到了初中历史课程的两大特性:一是思想性,即“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二是人文性,即“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
  这提示我们,立足于初中历史的课程性质,提炼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要实现“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一目标,如前文所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坚持“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无独有偶,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提出要以道德修养为建构的核心,而道德修养其中一个明确的指标是学生最终养成“物我和谐”的道德品质,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七年级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开始,道德修养的建构也应该从此起步。
  (三)依据历史教学的价值进行分析
  关于“早期中华文化”这一课,《课程标准》在七年级“中国古代史”学习板块之“商周时期”专题下有三条内容规定:“(1)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2)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以上三条内容规定可作为本课的知识目标。另在《课程标准》所规定“中国古代史”学习板块的目标中有一条值得注意:“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这相当于情感目标。
  经过认真审读《课程标准》对“商周文化”这一学习内容的规定,本课的核心目标可确定为: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工艺和都江堰对于早期中国人的意义,从中体会商周文化中所蕴含的“真”、“善”、“美”等力量,进而认识早期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演变,初步形成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文化史的教学应该侧重于展现历史中“真”、“善”、“美”等魅力,起到一种鼓舞人心的作用,这就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史学作品的主题非虚构又不完全实体性的,然而,它的主题魅力仍然是可以感觉到的:第一是严谨的真,其次是高尚的善,最后是优美正直的情操和智性的美。”[7]
  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
  商周文化这一课从早期中国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目标出发,分解成三个核心子目标:1.甲骨文之求真:崇拜自然。2.青铜器之美行:审视自然。3.都江堰之善举:善待自然。鉴于此,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进行探究活动。限于篇幅,本文只列举引导学生认识“都江堰之善举”一例。
  对于学生如何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一问题,我们采取播放纪录片《都江堰》片段的方式,学生观看后依据下列文字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论述,找出相关的词语或短句来回答,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的善举有哪些?(即如何体现早期中国人的智慧与创造力?)都江堰的修建表现了战国时期中国人对待自然的什么态度?
  然水若不加以治理善用,亦可成为洪水猛兽,治之可成润物无声的上善之水。……都江堰渠首枢纽布置在岷江出山口处,于江心顺应地势巧设分水鱼嘴,将一江碧水分为内外二江,浅滩低筑飞沙堰用于溢洪派沙,离堆开凿宝瓶口以限洪引水。三大主体工程相辅相成,巧妙利用地形地势、河流弯道和水流势态,宛若蟠龙蜿蜒盘旋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地形成了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自然灌溉的神奇高效。
  ——李鹏《跨越千年的不朽传承——古堰之随感》
  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笔者特别留意了学生表情的变化。随着电视镜头的推进,他们不再平静,稚嫩的脸上显现出对李冰父子的敬意,纷纷为李冰父子的“匠心独运”“巧夺天工”竖起了大拇指。学生看完视频和文字,容易抓住其中的关键字——善,懂得李冰父子的善举有:建造宝瓶口限洪引水;鱼嘴分水堤,分水分沙;飞沙堰泄洪道,自动泄洪排沙。因此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巧妙配合,联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在没有大规模地破坏大自然的前提下,巧妙利用地形地势、河流弯道和水流势态,如此一来,学生了解都江堰工程综合体现了战国时期中国人善待自然、善用资源的态度。
  【注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5页。
  徐文秀:《多一些“家国情怀”》,《人民日报》2012-01-20。
  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兵团党校学报》2016年第3期。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页。
  (美) 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6页。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第280页。
  朱孝远:《史学的意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5页。
其他文献
引子:2019年高考落幕,笔者让高二学生提前感悟全国卷魅力,却未曾想一学生与我讨论的一道题引起了我对备考工作的规划与反思。此题即是全国I卷第27题。题目如下: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选项分别为: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生:老师,为何一定要选D?
艺术名家 王世利  中国著名国画家,黄河壶口瀑布绘画创作代表性人物。  1965年生于辽宁,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美协首届山水画高研班,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外文化艺术促进会理事,中国山水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多年来,王世利曾十余次到吉县壶口实地写生体验生活研究创作了大量的黄河壶口作品,获得了各种奖项。被大量报刊杂志画册多次发表,多次受到美术评论家高度评
改善住房条件、圆“住房梦”,实现安居乐业,是现阶段群众最迫切的期盼。  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也指出,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随着我国大规模实施城市、工矿、林区、垦区等各类危旧住房改造工程,亿万居民正陆续告别忧居,圆安居、宜居、优居梦。
合并本科二批、三批有利于消除社会对本三录取的高校毕业生的偏见,推动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发展,有利于今后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千万学子的前途命运。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6省份先后出台了本地区高考改革方案。  尤其在近期,各省份密集出台相关改革方案,内容上,改革招生批次和科目设置是多省份改革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最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会大大助力我们课堂的家国情怀教育。  一、第一手资料助力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   抗日
“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是提升“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以《罗斯福新政》教学为例,从课堂观察入手,在相同的史料和情境下,通过对学生课堂反馈的分析,调整提问策略,在两个平行班中施行,取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下面以其中两个片断为例,问题调整前后分别称之为课例一和课例二。  一、课例一:问题驱动下的结论生成  【问题设计】  
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潘寨村村民聂祥云,从小患小儿麻痹,到30岁才娶上媳妇,去年又生了个女儿,按道理说他的小日子本该是和和美美的,可是自从卫城镇至六级电站的乡村公路开始征地建设以来,他就因为补偿费用和工程质量等问题,不停地四处上访,从清镇市到贵阳市,到省里,一直到国家信访局,光邮寄快递回执的单子就攒了厚厚一沓。  聂祥云说,这次修路占用了他仅有的0.8亩耕地。修路之前,他靠残疾车跑运输还能挣点生活费,
一、完形填空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1~10各题所给的A、B、C和D项中, 选出最佳选项。  In America, May and June are the traditional months for graduations. The most recent student survey showed that just one-fifth of those who___1__
近日,全国大城市养老服务工作会议暨全国养老服务推进会议在江苏南京召开。  有从事养老产业多年的人士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这次会议“十分特殊”,从时间节点上来看,这次会议是继今年4月初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之后,民政部再次召开有关养老工作的会议,其目的是落实全国民政会议的工作部署,可以说是一次承上启下的会议。  记者了解到,本次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鹤山一中,高考成绩一直名列五邑之首,特别是高考尖子数量之多令人瞩目。2004年广东高考,李若瑜、严偲夺得全省英语单科“状元”,王伟坚夺得全省综合科“状元”。2007年广东高考,卢韵媚以140分的成绩夺得政治单科“状元”;梁嘉艳、任杰麟与卢韵媚获得文/理科基础150分满分。据不完全统计,几年间共培育了10多位全省单科“状元”。2008年广东高考,施舒哲、劳永斌与李文超等三名学生分别被清华、北大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