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视野下大语文观念的再思考国学文化视野下大语文观念的再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学文化在我国教育领域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但是,在口号式的理念下,各个层次的国学文化教育的实施情况确实不尽相同的。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尽管有很多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但是在基础教育的升學率的压力下大语文观念实施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大语文观念不应该是高校课堂的教学手法,更不应该是形而上的科研项目,落实才是实施的硬道理。
  【关键词】大语文观念 实施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055-02
  一、大语文观念的实施核心
  大语文观念是当下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教学方法的教学目标,大语文观念在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内涵和范畴,我们不去讨论这个观念的的缘起,也不去强化观念的层次,从实践论的角度,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把文本知识的学习同生活、理想结合起来,这就构成了活学活用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说重“死读书”转化为多应用,在中小学语文课文的改编过程中也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应用性功能。在人教版、教科版、苏教版的小学教材中,都分单元把阅读、写作、口语和综合练习的实践性突出出来。这不单单是编写体制的突破,更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但是,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怎样把这种观念灌输进去确是语文教师的难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下生活的领域的限制,很多教师没有生活经历,甚至对文本中的很多内容听都没听说过,于是,他们怎么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讲授给学生?《向狼借路》是一篇典型的遇险心理博弈的过程,有几个人遇见过野外的狼呢?《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回忆录,五岁小女孩的心态是最难把握的,没有对萧红人生经历的充分认知,怎么会知道“园子”是她心灵的避难所,祖父是他童年的守护神?我们不能回避文本的深层意蕴, 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一味的讲求创新的公开示范课的模式下,创新是还原了文本的特征,还是凸显了人为的理解?
  二、师范专业的专业教育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辉煌不再,这学问研究的殿堂从普及化的国文教育转化为文人相轻和科研闭封的堡垒,高校中文教师开启了语言、文学、理论各个领域的多维度的教学与实践,但是,学生们真正能学习到东西是多少呢?最基础的东西学习到了吗?我们都知道,师范专业学生都有基本功过关,中文系的毕业生需要3500常用字过关和普通话过关,我们不要求学生的真实水平,单单深入中文系的课堂,老师的板书笔画笔顺甚至错别字不是偶然的现象,南腔北调的发音更是不绝于耳,这还不排除在课堂上牢骚满腹的,他们有自己的怀才不遇,有自己职称与教学能力的失衡心理,于是他们的学生会怎么样?最惨不忍睹的是学生们的毕业论文,暂且不说论证的观点与层次,如果能做到文通字顺也是相当不错了。这样现象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障,师范专业的不专业已经被诟病。
  三、大语文观念与国人思维症结问题
  在基础教育的领域内,学生成绩永远是学校、家长和社会最关心的,也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在功利化的社会意识里,我们不能完全回避。但是,最为一项调查研究的课题,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以小学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为起止点,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他们起始的学习成绩与他们终身学习收益的比例问题。这项研究是庞大的,没有一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作为实验的对象,因为教育的过程具有不可逆转性。于是,我们的教育陷于了一个功利性的怪圈,“望子成龙”成为每一代人成长过程中的羁绊。也像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大语文观念在这样的循环中挣扎、淹没、沉浮、再挣扎,不排除学而仕,学而优的传统观念,但确是中国家庭教育观念的症结。一个民族的思维观念不是说变就变的,我们说过实验的效果不能是战胜传统观念全部动力。人们的认知有着固有的张力,这是不能强迫的。
  四、“一体化”的革新体系
  当今社会,国际“一体化”模式已经逐步形成,经济一体化、文化观念一体化、教育模式一体化,这些改变让中国家长开始思考和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出国留学已经开始实施,自主式教育观念已经成为家长关注的对象。大语文观念也成为国文教育,这是好的现象,也是新的尝试。在实践意义上国学思维是民族复兴的本质力量,我们要用民族文化精髓来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在“一体化”世界格局中才有更稳定的政治局面。
  五、国学文化的辐射作用
  汉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学生学习的热门语言之一,这是国学文化辐射作用的体现。在文化战略上,国学文化更需要内部传承和开掘,而基础教育正是文化传承中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在重视文化战略的高度上重视语文的基础教育,把握时代方向和文化脉搏,这样不亏五千年文化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桂钿.国学精神与当代社会[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7(3):97-100.
  [2]干春松. “国学”:国家认同与学科反思[J]. 中国社会科学, 2009(3):90-109.
  [3]李海霞.“大语文”教学观下的实践与思考[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8(7):76-78.
  [4]陈新颖.新课程下大语文教学观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6(10):97-97.
  作者简介:
  张聪(1988.4-),女,山东省济南市人,硕士学历,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思考了两个问题:国学教育与文科学科教学整合时如何找到最佳融合点,以及乡镇高中文科各学科开展国学教育较合适且有效的途徑和方式。  【关键词】国学 学科教学 整合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021-01  国学教育在高中德育和学科教学中都存在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一所乡镇普通高中学校,尤其是作为
期刊
【摘要】“协同创新”是“十三五”期间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风向标。本文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尝试对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找到适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高职 协同创新 研究  【基金项目】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院级科研基金项目资助,课题编号:2016C01。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046-01  所谓“传统文化”,百度的解释是: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对于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来讲,应该用传统文化来作为个
期刊
【摘要】新课导入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初中历史课导入方法多样,而历史地图因其简明、直观的专业特性,在初中历史教学导入中必不可少的教具。它和教材相互对照、相互补充,对于形象思维较发达的初中年龄段学生而言,历史地图的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知识。本文概括了历史地图在课堂导入运用的优势,并以人教版(2016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为例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028-02  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坚守和付出。而坚守和付出之后,幸福也会不期而至。教师是幸福的,教师的幸福源于学生的欢声笑语,源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源于学习的点滴进步,源于比赛场上的呐喊助威,源于一间窗明几净的教室,源于孩子们一声真诚的“老师,您辛苦了!”  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树人”
期刊
【摘要】成人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校企合作是其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本文就成人高等教育现状、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搭建、校企合作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和成效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校企合作 成人教育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014-02  成人教育的发展模式应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9-0240-02  一、导言  2014年9月,国务院李克强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时提出,要“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2015年广东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为1%,远低于全国2%的平均水平,与美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40%更有整整十倍的差距。同年,国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在2015年5月出台
期刊
【摘要】ESP教学重视在具体工作场合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满足不同学习者的群体专门需要,追求英语学习效率的最大化。而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其素质与水平严重制约ESP教学的质量。以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为例,分析云南省医学类高校ESP师培实践的现状,并为解决ESP师培所存在的问题提供针对性案例。  【关键词】ESP 师培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如何更加合理的制定人才培养的体系是关键,艺术类院校的教育教学要积极的融入培养人才的体系之中,促进学生更多的能力的提高和更大潜力的挖掘,借鉴更多人才培养体系内的方式,完善艺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艺术教育 人才培养 体系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037-01  艺术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当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焦点话题。教学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促进备课信息多元化,教学过程直观化,学生学习自主化,考核测评数据化的实现。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实現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对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川军抗战的余音——全民抗战的伟大力量》为例简要论述了新背景下历史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的原则及策略。  【关键词】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 融合策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