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手”,活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rymatt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对黄厚江老师上的《孔乙己》一课的案例进行了简述,提出这一案例的妙处在于巧妙地把孔乙己的“手”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激活有效课堂的兴奋点,设计层层问题的追击点,训练语言活动的生长点,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思维。
  关键词: 《孔乙己》 案例简述 巧妙之处
  暑期“大家学堂”培训,区教研员为我们请到了黄厚江老师,让我们亲耳听到黄厚江老师执教的《孔乙己》。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在倍感荣幸之时,对这一节课的印象实在太深。黄老师从孔乙己的“手”这个全新的角度切入,调动学生“找手”“圈手”“写手”“论手”,由这双“手”一路牵引分析,个性化地解读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悲剧而新奇的创意,让我们听课者感触颇深,更让上课的学生们积极主动,真正活跃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案例简述
  黄老师上课伊始,先问学生读了几遍课文,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回忆:你记得孔乙己的哪些特征。由此引到孔乙己的“手”。提示学生说,鲁迅先生别出心裁地花了很多笔墨去写孔乙己的手,现在请大家一起到小说里去找一找,并画上标记。在有想法的地方还可以写上评点。接着学生开始有目的地寻找,圈划。同学间还进行必要的交流讨论。在给予了一定时间的找寻圈划后,黄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交流时不光要学生说出找到的写“手”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请学生说出写的这处“手”起什么作用。接着设置问题层层深入:大家看看哪个动作最能表现孔乙己的性格,你们觉得最能表现人物命运的动作是哪一个?这样在找手后就过渡到了“圈手”,重点三个动作——“排、摸、走”,经过分析,对人物的性格,人物命运造成的原因,学生都有了很好的领会与理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写手:文中有些地方也还是可以写手的,而作者并没有写,你们能找出这些地方来,来一次再创作,补写出一两句,并能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写。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最后,由文章的最后一节来讨论孔乙己的结局。黄老师又穿插了一个想象创作活动:假设我们能看到孔乙己的死,你觉得会是一个什么情景?请大家写一段话,描述一下你想象的情景,必须写到孔乙己的手。学生的描述多样纷呈,且都能扣住手来展现人物悲剧的命运。黄老师觉得还不尽兴,出示了一段自己的想象片段:孔乙己死了,当人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在寒风中冻僵了,蜷曲的身躯像一个少了点的问号,又像一个残缺的圆。两只手,一只紧紧地抓着一个破碗,另一只紧紧地攥着……这里让学生大胆想象另一只手到底会拿着什么,而由此引到论手,由手里的钱或书(比较而言是书)引导学生讨论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又是什么造成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黄老师的课使学生从内心真正地理解了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是封建科举制度,是社会的冷漠,是孔乙己自己的好吃懒做这三只“手”,而非生硬地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特别是由孔乙己和蒲松龄相比较而让学生意识到人应该走出自己破灭的梦想这一新颖的文本内涵解读。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是实践者,是主体,找寻“手”时认真细致,圈手写手时想象创作,论析“手”时思维活跃,探讨人物性格和悲剧命运原因时则已水到渠成。
  二、案例启示
  听罢这堂课,感慨良多,触动很深。一篇很长的小说、很难的课文,到了黄老师这堂课上就变得既有语文味儿又很有意思。细细寻味,黄老师的匠心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巧妙在“抓手”的设置上
  作为小说,情节、环境、人物都是要关注的,但面面俱到,按部就班地分析既费时,也不一定有好的教学效果。黄老师就是巧妙地把孔乙己的“手”作为“抓手”来解读文本。可以说,人物的性格、命运、小说的主旨,全在这双“手”中了:找手——文中写了几次孔乙己的手?圈手——哪几处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命运?论手——这双手折射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剧命运?黄老师把孔乙己的“手”作为整堂课的“抓手”,其巧妙在:
  1.“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切入点
  切入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文的突破口,不同的执教者针对同一篇文章往往也会选择不同的切入点。但不同的切入点就有可能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找准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就等于抓住了课堂教学的牛鼻子,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开启学生思维闸门,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黄厚江老师就是抓准孔乙己的“手”这个切入点,引导学生一步步找“手”,通过圈手、写手、议手进而让学生分析出孔乙己的性格,解读出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而这正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2.“手”是激活有效课堂的兴奋点
  所谓的兴奋点是指设置在教学过程中那些富有激情,容易对学生产生较强刺激或引起高度重视,能产生强烈共鸣的知识点。在课堂上激活教学的兴奋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精神处于兴奋状态,也就是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黄老师的教学实践正是充分把握住了“手”这一兴奋点,一课贯穿。从找写孔乙己手的地方引入课文教学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到有选择的圈划最有特征的写手处进行分析,到学生自己写手,无不激发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直到全课高潮处——论手,既让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到了探究本质的乐趣上,又将学生思维带到了又一个高度,高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黄老师的这堂课是最好的诠释。
  3.“手”是设计层层问题的追击点
  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四两拨千斤”,通过“一斑”而引出“全豹”。这里的“一斑”可以看做是整堂课的精华,是最具营养、最有嚼头的。抓住这一点进行提问,就能激活学生的兴奋点,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孔乙己》两千多字的篇幅,浓缩了深广的现实内容,黄老师就巧妙而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他抓住“手”切入,扣住“手”提问,把“手”作为一个个问题的链接点并不断深入:找出写“手”的地方,有什么作用,哪个动作最能表现孔乙己的性格,文中还有些地方也可以写手的,你为什么这样写,孔乙己死时手里会拿着什么……黄老师变“全盘授予”为“拈精提要”,从而突破板块式的段落界限,使学生能很好地把握孔乙己的迂腐性格与悲剧命运。   从问题设计质量上说,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激活思维。教师有意识分解若干个层次提问,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让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参与探究。
  4.“手”是训练语言活动的生长点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的根本就在于使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实现不教的目的,抓住了这一点,就等于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生长点。在新课程理念中,语文教学提倡用教材教,课文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载体,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的生长点,巧妙延伸,注重生成,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领域,使他们真正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
  在黄老师的这节课中,就充分践行了用文本来教的理念,教出了特色,教出了个性,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灵的启迪。黄老师把“手”作为文本的生长点,设计进行了立足文本,立足阅读的语言活动。我认为最具特色的两处语言活动是:(1)文中有些地方也还是可以写手的,而作者并没有写,你们能找出这些地方来,来一次再创作,补写出一两句,并能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语言活动指向文本,指向能力提高,指向语文素养,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2)由文章的最后一节来讨论孔乙己的结局,黄老师又穿插了一个想象创作活动:假设我们能看到孔乙己的死,你觉得会是一个什么情景?请大家写一段话,描述一下你想象的情景,必须写到孔乙己的手。这样的语言活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同时,更是对文本在进行深层解读,创造性阅读,而且适时适宜。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得出传统的解读——对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批判,对世态炎凉、人心麻木的揭露是水到渠成的,得出新的解读——人应该走出自己破灭的梦想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二)巧妙在课堂的“活”上
  《孔乙己》是一篇小说,小说的教学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如包括小说的作者、风格、要素、描写、线索、细节、层次结构、主旨理解等,如果一样一样面面俱到,势必会让学生兴味索然,而且一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不可能让所有的东西都呈现出来。黄老师做到了有效取舍,抓住“手”这一切入口,把全班学生的激情调动起来,使这堂课活了。
  1.活在氛围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有一重要因素即师生双方的互动成功与否。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如果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被动接受,做知识的“填充鸭”,那绝对不是一堂好课。黄老师用“手”这个细小却大有文章可做的点引发出了学生找寻、圈划、探究、讨论的高度热情与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黄老师上的这堂课,全班学生的兴趣都被激发起来了,全班的学习氛围浓,找寻、归纳、探讨、想象,每一个学生都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看法,真可谓是“活”了全班。
  2.活在思维
  如果说,全班学生上课时兴趣盎然,气氛活跃,“活”了全班,那只是表象,“活”全班的本质其实是在于学生在整堂课上的思维被激活了。初中生的思维容易被激活,但初中生的思维常常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学生的主体活动虽然活跃,但往往比较肤浅,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探究价值。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来引领。黄老师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有效地由浅入深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的火花绽放。如整堂课是按找手—圈手—写手—论手这样的环节来预设安排,学生根据这样的预设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积极思维,有了一个个生成。在授课过程中,黄老师的一个个提问不断地将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地引导。
  引导学生从动作这个角度来分析,由孔乙己的动作一步步地引向他的性格、命运和悲剧的原因探讨上。
  其实学生思维的激活不仅仅在于黄老师的引领,更因为黄老师采用的教学新路径——在阅读中想象和再创造:根据具体情节让学生展开合理的阅读想象,自由补充关于手的描写,然后再展开想象描写孔乙己死的场景,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整个教学以描写想象作为主要活动形式,让学生徜徉在文本中,又创新在解读中,使思维得到广而深的拓展。可以说,整堂课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是老师的导而有功,从而“活”了一个班,“活”了整堂课。
  整堂课看似只选取了“手”这一细小的环节,显得随心所欲,但实则极富匠心。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教学要以文本研究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言活动为主要形式。黄老师用孔乙己的“手”这一细小的环节作为“抓手”却生动地演绎了一堂精彩富有诗意的语文课,有效地带领学生深入文本阅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活”了,课堂“活”了。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
  [2]许祖英.孔乙己教学案例描述.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2).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概念课的教学,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本文结合一则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从引入概念,到形成概念,再到运用概念,体现了概念教学在数学课堂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 概念教学 有效运用 初中数学课堂 案例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
一、背景分析  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也是小学阶段最后学习的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方法让学生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接着安排的是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在画圆内容之后安排了直径与半径及其关系的教学,最后安排了两个讨论题:1.圆的大小、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2.车轮为什
摘 要: 农村作文教学由于诸多客观原因,教学质量一直不高。农村资源对于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而言,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农村语文教师要结合农村特有的社会和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农村作文教学 农村特色 教学质量 提高方法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和科研人员对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标准,加强
摘 要: 英语听说课是英语教学中最常见的课型。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目的在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情境,不断增加学生的听说训练,提高学生捕获听力信息的水平。以学定教要求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听说的兴趣。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必须先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所在,设置有趣的任务,调动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有效的讲解和必要的练习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检测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以
摘 要: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我们的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师再也不是权威,学生的思维彻底得到了释放,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愿意走进数学,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在教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进而总结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的几大优点,并提出了在运用时的几点思考。教师应使其真正地服务于教学,让学生拥有一个多姿多彩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初中数学教学 必要性 优越性 思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必然将产生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
摘 要: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高职院校对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也越来越大。而如何选择一个适合学校自身发展及学生培养目标需要的建设方案却常常被忽视。作者以江苏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校区网络综合实训室建设项目为例,介绍了如何因地制宜地优化成本来实现建设目标方面的一些探索。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网络实验实训室 优化成本 构建方法  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既受益于社会发展,又对
摘要: 中职数学教材一改再改,经多方试验,于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新教材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作为编写原则,体现数学应为中职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与普高相比,知识内容、难度上有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中职数学是基础的和必需的,为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  关键词: 中职数学 课程改革 自主学习  我市所有中职学校从2009年秋季开始均采用高教版教材,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
一、案例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这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具体情境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愉快的交际氛围,创设多样、灵活、可行的交流情境,采用生动活泼的教法,激发
《西风胡杨》是一篇感物吟志之作,全文都寄寓着作者对胡杨的深情的爱,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的深爱之情,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在理解难点、品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逐步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确实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胡杨将幸福带给大家却牺牲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  片断一:  师:请同学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