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做一个乐观的人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er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然而,悲观者时时感到“秋雨梧桐叶落”,乐观者却处处可见“春风桃李花开”。是做悲观的不幸者,还是做乐观的不屈者,任君选择。
  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工厂曾经失火,近百万美元的设备化为乌有。67岁的爱迪生闻讯赶到火灾现场,员工们认为面对废墟一片,他一定会悲痛至极。但爱迪生表现得非常镇静,他甚至还笑着说:“这场大火烧得好哇,我们所有的错误都烧光了,现在可以重新开始了。”他的话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件事情的好坏,取决于当事人对它的态度。意志坚强的乐观者面对诸多问题,总是抱着仍有可为的态度,遭遇变故会变得更加坚强。正如爱迪生的一句名言所说:“我的成功乃是从一路失败中取得的。”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亦哭,你对它笑它亦笑。
  用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可看到“青草池边处处花”,“百鸟枝头唱春山”;用悲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举目只是“黄梅时节家家雨”,低眉即听“风过芭蕉雨滴残”。譬如打开窗户看夜空,有的人看到的是星光灿烂,有的人看到的是黑暗一片。
  守住乐观的心境实在不易。悲观在寻常的日子里随处可遇,而乐观则需要努力,需要智慧。悲观使人生的路愈走愈窄,乐观使人生的路愈走愈宽。选择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是一种智慧。
  这个世界总是对乐观的人好一些,所以,如果可以选择,还是做一个乐观的人吧!
其他文献
一、王右丞文集  《王右丞文集》又名《王摩诘文集》,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集。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又胜于孟浩然,故称“王孟”。该集收入古诗一百五十首,近体诗二百八十二首,其他各体文章七十二篇。其作品主要以诗为主,早期作品风格雄浑,气象开阔,有建功立业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晚期作品,则多反映其隐逸生活、闲情逸致等,如“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赵殿成在《王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被称为“诗佛”的王维,酷爱写山水田园诗,诗歌的总体风格是空灵静逸的。但是,有些诗则写得气势飞动,豪气逼人,颇能体现天宝初期社会局面具有的生气勃勃的一面。  王维和盛唐时期许多诗人一样,既在当时的首都长安当官,又常被派往边疆,参与一些文职工作,熟识军旅生活。特别在青年时期,即使深受佛教思想
为了募捐,主日学校准备排练一部叫《圣诞前夜》的短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报名当演员。定完角色那天,妹妹一脸冰霜地回到家。  “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选上了。”她丢给我们三个字。  “那你为什么不开心?”哥哥壮着胆子问。  “因为我的角色!”  “你的角色是女儿?”  “不对!”  “是母亲?”  “不是!”  《圣诞前夜》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我担心
好好先生司马徽  乱世之中,法纪、规矩、风俗、道德统统会失落掉太平时代的那份威严,先是社会底层中一群群衣食无着、走投无路的破产户铤而走险,冲破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的重重纲纪,揭竿而起,在刀尖上讨口仅为活命的饭食。而后,立刻就会跳出平日里便不甚安分的各路豪强,或是把宝压在起义的农民一边,或是力挺朝廷打出“忠义”的旗帜,两方都毫不客气地把旧时混吃闷睡、行尸走肉的朽官儿们扒拉开,夺过大印,号令四方。再然后
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  天地生人,人为万物之灵。神明的大自然,着重的该是人,不是物;不是人类创造的文明,而是创造人类文明的人。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这也该是人生的目的吧!  我们人世间得到功勋的人,都赖有无数默默无闻的人,为他们作出贡献。默默无闻的老百姓,他们活了一辈子,就毫无价值吗?从个人的角度看,他们自己没有任何收获,但是从人类社会集体的角度看,他们的功绩是历代累积的经验和智
立意是文章之魂,必须正确、突出、鲜明,不能“雾里看花”,更不能有偏差。作文立意失误的表现主要有:  1、随意下笔,主旨不明。例如湖北黄石全命题作文《在告别中成长》,有的考生选用的素材本来能表现主题,告别的情景也写得感人,但落笔的随意性很大,“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成长”的立意似有似无,叫人摸不着头脑。  2、杂音干扰,冲淡主题。例如江苏南通题《一道风景线》中的“风景”应指美好的事物或健康
刚拿到寄来的本书原著时,看到封面就打心眼里喜欢——白底子上是绿色和黑色的树木剪影,图案色彩都很简单清新。书中有对自然美景的生动描写,对人文历史引人入胜的叙述,对人类与自然互动事件的冷静反思,读这本书如同由作者导游,进行一场反复穿行在历史和现代的迷人之旅。  本书作者理查德·弗提1946年2月出生于伦敦,退休前是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皇家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对象是三叶虫;而在博物馆和科学界外
那一年,我13岁。我们家刚从佛罗里达州搬到加利福尼亚州。那时候,我正处于青春期。我的性格很暴躁、很反叛,对父母所说的每一件事,都持一种逆反的态度,一点也不尊重他们,尤其是当我不得不照他们的意思去做的时候。像其他许多年轻人一样,我挣扎着,极力摆脱那些与我理想中的世界有冲突的事情。我认为自己是个“才华横溢的才子”,拒绝任何关怀。  一天晚上,在经历了一个特别难熬的白天之后,我怒气冲冲地跑回房间,狠狠地
许久以来,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去阳明先生去世的江西大余县探访遗迹。因为研究阳明学的缘故,数年来我先后前往拜谒过阳明先生的多处重要遗迹,如浙江余姚的阳明出生地瑞云楼、讲会之地中天阁,浙江绍兴的故居新建伯府、讲学之地龙山、墓地兰亭,以及他建立功勋、广兴教化的江西南昌、吉安、丰城等地。然而,唯独先生落星之地一直无缘探访,尤其是那个载于明人文献中的传说——阳明逝前遭遇一入灭老僧的故事——更增加了我的好奇心和
《文人相重》(北京出版社2020年1月第一版)的作者马靖云女士是一位九十高龄的老人,离休前曾在文学研究所工作过三十二年,先后协助过郑振铎和何其芳两任所长,对文学所的人与事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该书收录了她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发表的近三十篇回忆性文字,记述了文学研究所十余位学者作家的往事。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原属北京大学,名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两年后归属中国科学院,改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