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硝烟的特殊较量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defend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处莫斯科机场的斯诺登就像“摆在灰熊面前的大马哈鱼”——2013年6月25日,美国《时代》周刊发文,对克格勃特工出身的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了怀疑。在他们看来,长期以来都在刺探美国机密情报的俄罗斯怎会放过这次绝好的机会。而事实上,几十年来,两国从未停止在情报领域的较量。
  “蜜月期”的情报战
  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俄罗斯“倒向”西方,美俄关系处在前所未有的“蜜月期”,两国间的情报战却仍在继续。埃姆斯间谍案就是两国貌合神离的一个例子。
  1994年2月的一个清晨,53岁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官员阿尔德里奇·埃姆斯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生活。当他坐进自己的汽车,准备去上班时,却被联邦调查局的人拦下了,并被告知他被捕了。
  埃姆斯是在1962年加入中央情报局的,后来成为一名外勤人员,常年在国外工作。但他本人并不满意:一来薪水不高,二来因为需要隐瞒身份,他过着双面人的生活,与妻子的感情也不和。
  1983年,埃姆斯调回美国,开始负责对苏联的反间谍行动,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苏联情报人员中物色可能被策反的对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埃姆斯却被克格勃策反了。在克格勃看来,事业发展缓慢、手头缺钱、家庭不睦,这些都是埃姆斯变节的条件。事后,埃姆斯曾回忆说:“我当时非常需要钱,我正闹离婚,欠了不少外债,有些失去理智,甚至想过抢银行。”
  通常情况下,人们把供职于一国情报部门,却为其他国家提供本国机密的人称为“鼹鼠”。当时,克格勃足足花了半年时间,才终于将埃姆斯变成了他们的“鼹鼠”。
  埃姆斯和克格勃联系的方式很隐秘。他们很少在美国国内会面,而是飞到国外,用事先画好白色粉笔记号的信箱交换情报。第一次为克格勃提供情报,埃姆斯就拿到了5万美元的报酬。这几乎相当于埃姆斯一年的薪水。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多次为苏联提供重要情报。他曾供出两名美国费劲周折才收买的克格勃驻华盛顿特工,苏联随即召回并处决了这两名特工。而这在让联邦调查局损失惨重的同时,也让他们认定出了“内鬼”。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为此成立调查组,开始大面积排查,并最终在1992年将目标锁定在了埃姆斯身上:在过去8年中,年薪不过7万美元的他竟然支出了130万。
  此时,苏联已经解体,埃姆斯继续为俄罗斯情报部门工作。1993年10月,已被秘密监视的埃姆斯谎称要去哥伦比亚探亲,航班记录却显示他去了委内瑞拉。在之后的监控中,调查组发现埃姆斯似乎已经感觉到危险,并有可能出逃,于是决定动手实施抓捕。
  埃姆斯被捕后,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明确表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间谍案。中央情报局也派出高级代表前往莫斯科,要求俄罗斯主动召回与埃姆斯案有关的全部驻美外交官。几天后,美国又宣布俄罗斯驻美国大使馆参赞李森科为“不受欢迎的人”,限期离境。俄方却表示,既然美国没有结束对俄的情报工作,俄罗斯就拥有和美国一样的权利。作为李森科被驱逐的对等行动,俄罗斯也要求美国驻俄大使馆参赞莫里斯7天内走人,同时宣布抓获了两名美国间谍。
  最终,埃姆斯被证实通过间谍活动共从苏联和俄罗斯情报机构获利460万美元,被判终身监禁。
  “鼹鼠”挖出“鼹鼠”
  在俄罗斯情报部门里,同样不乏美国“鼹鼠”。为俄罗斯服务多年的美国联邦调查局老牌特工罗伯特·汉森,就是被美国安插在俄罗斯情报部门内的“鼹鼠”挖出来的。
  埃姆斯被捕后,本该松口气的美国却更加绷紧了神经。随着案情的水落石出,他们发现,俄罗斯得到的绝密情报中,很大一部分并非埃姆斯提供。这意味着,在美国情报部门里,很可能还有另一只大“鼹鼠”。他们随即展开排查,却一无所获。直到1999年,通过安插在俄罗斯情报系统的一只“鼹鼠”,联邦调查局终于发现,他们泄露的情报,大多数都可以追溯到在联邦调查局工作了20多年的资深特工汉森身上。
  汉森1944年出生于芝加哥,1976年加入联邦调查局。和埃姆斯不同,他的仕途非常顺利,很快连升数级,专门负责反间谍工作。1987年,他成为主管苏联事务的副主任,开始接触有关苏联的所有情报。1995年,他出任联邦调查局在美国国务院的高级代表,拥有免检特权。出人意料的是,这样一个“掌握了美国家底”的情报人员,却主动投入了苏联的怀抱——早在1985年,他就将一封署名为“B”的信塞到了苏联驻美国大使馆的信箱中,表示自己可以向苏联提供机密情报,报酬是10万美元。那之后,双方开始了长达15年的合作。
  汉森能隐藏这么久,并躲过联邦调查局的排查,得益于他的谨慎。他告诉俄罗斯,需要情报时,只需在报纸上刊登特定的广告,自己会主动与他们取得联系。交换情报时,他也从来都用化名。拿到好处后,汉森也一直住着普通的房子,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十分低调。
  2001年2月,汉森再次拿上装着情报的包裹,来到约定好的公园交货,却被美国特工当场抓获。在不远的地方,他们还找到一个装有5万美元的信封,这是俄罗斯付给汉森的报酬。
  汉森被捕后,美国朝野震动。正在“空军一号”上的总统小布什愤怒至极:“我要警告那些背叛祖国的人,你们迟早会被抓住,并受到最严厉的惩罚。”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的局长也因为汉森的长期“潜伏”,受到参议院的质询。最终,汉森被判处终身监禁,不得保释。
  对于汉森的被捕,俄对外情报局发言人拉布索夫表示:“只要国家存在,就有一些利益需要人来保护,情报部门就会存在。只要情报部门存在,就会有反情报部门存在,一些人员的身份暴露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为了干掉挖出汉森的“鼹鼠”,此后不久,俄罗斯情报部门也来了一次“清理门户”。
  策反特工,被抓现行
  如果说埃姆斯和汉森案最初都起于冷战时期,前不久的福格尔间谍案就足以说明,美俄对于情报及情报人员的争夺至今未停止。   2013年5月14日,俄联邦安全局称,他们抓获了一名在俄罗斯从事间谍活动的美国中央情报局人员。这个间谍名叫瑞安·福格尔,公开身份是美国驻俄使馆三等秘书。按俄罗斯的说法,今年5月13日夜到14日凌晨,福格尔企图招募俄罗斯情报部门人员,被联邦安全局的特工当场擒获。除了背包中装满欧元的信封、电子芯片防护套及地图等物品,他们还从福格尔身上搜出了一份名为《征募俄罗斯公民指南》的文件。文件写道:“有人对你的职业水准印象深刻,高度重视我们的合作,这是预付款。如果你准备好解答具体问题,酬劳将更高。”具体而言,如果俄罗斯情报人员肯长期合作,年薪将高达100万美元,完成任务后还有额外奖励。
  俄罗斯还公布了福格尔被捕的视频。视频里,身穿衬衫的福格尔脸朝下被俄特工按倒,双手被反扣到身后,头上戴的金色假发凌乱不堪。随即,福格尔被押到一辆车上。俄情报部门的一名官员声称,以外交人员作为身份掩护是中央情报局的常用手段,“中央情报局仍在使用当年对付苏联的办法对付俄罗斯”。
  俄罗斯媒体纷纷谴责美国没有摒弃当年的冷战思维,仍然对俄罗斯采取不友好态度。俄情报部门的一位高官认为,美国特工冒着没有掩护的风险深夜行动,这说明美国对于在俄情报部门里招募间谍的需求很迫切。虽然俄联邦安全局并未透露福格尔招募的对象到底是谁,但据英国媒体报道,福格尔的目标是负责高加索反恐情报的联邦安全局高级特工。
  随后,俄罗斯把福格尔移交给美国使馆,要求他限期离境。而在俄罗斯公布的另一段视频里,美国大使馆的3名官员正安静地听俄罗斯官员的训话,并没有多做解释。
  打入政界、学界,进行长期“潜伏”
  近年来,美俄情报战愈演愈烈,谁也不是省油的灯,谁也不示弱。
  2010年6月28日,美国司法部宣称,联邦调查局逮捕了10余名俄罗斯间谍。美国方面表示,他们注意这些人已经10年了,并通过秘密监视掌握了大量证据。他们中,有以商人作为掩护身份的美女间谍查普曼,有在旅行社工作的谢缅科,以及4对有夫妻身份的男女。
  这10名俄罗斯间谍在美国法庭上承认有罪,但无需入狱,只是遭到驱逐。作为交换,俄罗斯也赦免了4名在俄罗斯被判有罪、正在服刑的美国间谍。这4人中,有曾为美国提供军事技术机密的核物理专家苏伊金,也有原俄罗斯军事情报局的上校斯科利帕尔。最引人瞩目的,是前对外情报局上校扎波罗日斯基,俄罗斯媒体普遍猜测,当年供出汉森的“鼹鼠”就是他。
  7月9日,一架俄罗斯客机和一架美国军用飞机先后降落奥地利维也纳机场。随后,两国用一辆黑色面包车完成了间谍交换。大约1小时后,两架飞机飞离机场。
  国防大学教授韩旭东指出,从换谍事件不难看出,这些年来,美俄两国的间谍工作开始向长期“潜伏”方向发展。在俄罗斯换回的间谍中有4对夫妻。被捕前,他们已在美国生活10年以上,与美国普通人毫无差别。另一个显著变化就是,间谍们已不再单纯地从对方情报部门获取信息,而是打入政界、学界,进行更广泛的情报搜集。新形势下,美俄两国的情报争夺很难有所收敛,他们将以各种手段和方式继续下去。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现实对哲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近期问世的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是对旧的哲学体系反思的结果,它初步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复归,显示着我国理论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研究方面终于走出了它的素朴阶段。  《导论》的研究着重于几个方面:  第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从纯粹的物回归于现实的实践。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明确指出:“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
卞善,幼诚朴,虽木讷少文,而秉性良善,有急难,锐身自任。乡里誉之。  或谓其母曰:“儿诚佳矣,然少历练,宜令游历,习人之长,补己之短。”母是其言。  明日,束装遣善。善曰:“何谓人之长?”母曰:“尔之所无,即是人长。”  暮宿客栈,有李者与共食。问小二:“面几许一碗?”答曰:“十文。”又问:“面汤几许一碗?”答曰:“无须钱。”乃曰:“一碗汤足矣。”汤至,谓善曰:“吾面不足,君面有余。损有余而补不足
我喜欢弗罗斯特的朴素,实在。    我去清一清牧场的泉水,/我只停下来把落叶全耙去/(还瞧着泉水变得明净——也许);/我不会去得太久。——你也来吧。  ……  题为《牧场》的小诗是这本弗罗斯特诗选的第一首。显然译者是喜欢它的。在历次出版的诗选之中,无论合集与全集,弗罗斯特都把这首诗列在卷首。显然,诗人也是喜欢它的。  当然,我也喜欢。  记起我喜欢的另一首小诗:    一切峰顶上/一片宁静/一切树
十月间在蓉城参加中国社会史学术讨论会,遇柏石先生,他以潘光旦著《冯小青》一书相赠。这是我国著名优生学家、社会学家潘光旦的早年旧著,现经祯祥、柏石诠注,并用白话语体作了译解,又补入作者生前曾发表过的两篇考订冯小青的文章,集录了明清之际有关冯小青的部分史料,使该书旧貌换了新颜。《冯小青》这本研究我国传统社会中性心理变态历史现象的科学著作,经这番整理后,一是通俗化了,二是方便了对冯小青现象的进一步研究。
《读书》第七期“读书短札”有《明太祖白话诏书》一则,于是记起曾经见过的一部书,是清刻本叫作《圣谕广训衍》,是将雍正皇帝的“御制”翻作白话,即与目下极是盛行的“××今译”为一类。当日觉得好玩,便抄下开篇的几行,今却不妨再抄来凑趣:“万岁爷意思说,我圣祖仁皇帝,坐了六十一年的天下,最敬重的是祖宗。亲自做成孝经衍义这一部书。无非是要普天下人都尽孝道的意思。所以圣谕十六条,头一件就说个孝弟。世宗宪皇帝坐了
从来没有留意过当代红学究竟有多少派。几年前,偶然被友人问及这个问题,瞠目之余,只好说但知少了一派——索隐派。  岂知在那以后,翻阅清末民初的书刊,凡见到与索隐派相关的材料,便不由得要多看上几眼。翻来翻去,又不禁对几桩历史公案有了兴趣,于是便写出来,聊供同受“红外线”灼热的朋友作为谈助。    索隐派的代表作,无疑要数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这本小书,在“五四”前后,不过数年曾出了六版,可见它在那时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词,因为一部《三国演义》而脍炙人口。此词作者,便是人称“有明第一博学者”的杨慎。  杨慎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24岁中进士、点状元,春风得意,平步青云。可是,到了人生旅程的中途,37岁时,他却因朝堂之争被贬至边陲云南,至死都没能得
“我们终于找到他了!”菲律宾警方犯罪调查部门负责人本杰明·马加隆说,“这是两个月卧底侦查的结果。”6月11日,在马尼拉机场附近一个贫民窟里,菲律宾安全部队抓获了东南亚恐怖组织“阿布沙耶夫”的首领凯尔·蒙多斯(下文称蒙多斯)。  “阿布沙耶夫”成立于1991年,其意思是“持剑的人”,其最初的政治目标是在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等地区建立一个独立的伊斯兰国家。该组织的发源地和主要根据地在三宝颜半岛和巴西兰岛
当我们进入《城市笔记》这本书,我们面对的是一扇扇门。这些门都是敞开的,在这些门的背后,作者吴亮用文字构造的城市景观装饰着也许常人不会关照的事实,这事实便是城市人的心态以及他们的文化倾向。城市分工的日趋精密,城市人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城市本身越来越具备的完善设施,导致了今天的城市人缺乏耐心、陷入孤独,除去专业没有其他印证自己能力的方法,依靠幻觉才能想象奇遇,到处充斥着谜语而答案又俯拾即是。其实,《城
大丰港,镶嵌在江苏省1000多公里海岸线中心位置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我国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它是长三角地区与国际接轨的最佳跳板。可有谁知道,十几年前这里还蒿草丛生,芦苇遍布。正如弄潮儿在海上历经潮起、潮涌和收获,大丰港的建设也经历着探索、发展与辉煌。在不同时期,它都能因时而动,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  潮起  17年前,一辆普通桑塔纳,一个简易工棚,35万元的启动资金,开启了大丰人的建港之梦。经过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