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诗歌文体的发展脉络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LER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单梳理了中国诗歌文体的发展脉络,以及五四运动后百年新诗的发展与探索,论述了新体诗对中西诗学兼容并蓄的发展方向,并强调了诗人思想高度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格律诗 五四新诗 传统诗学 西学东渐多元探索
  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东汉郑玄语:“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诗三百,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的体格,赋比兴是创作的技巧。均有“物”与“情”两字,记的是物,言的却是情。此后文学史上《楚辞》等优秀作品,也传承使用的是这种比兴的方法。
  《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道路,将《诗经》的四言形式发展到了五言、七言。汉代出现了汉乐府民歌,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巧妙结合。《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诗的结构进一步发展。两晋时期,诗歌创作一度走上形式主义道路。南北朝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涌现,出现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其间,对汉语声律的研究有了新成果,新诗体“永明体”逐渐形成,这是格律诗的源起。诗歌发展到唐代,逐步形成了完备的体制,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诗的创作达到了中国文明的巅峰状态,300年留下了近5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有五六十个。文言古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严整的格律和一套非常严密的文体观。
  诗歌创作在体制上的完备,一方面标志着其成熟,另一方面也成为其进一步发展创新的障碍。后世文人往往因为其极度完备而无法创新,只能在无限羡慕和景仰中陷入模仿的泥沼。唐宋以后,大都是模仿之作,清朝末年,诗坛更是衰落,古典诗词发展已经陷入困境。
  五四以来,西学东渐,以白话诗的提倡和尝试为先导,中国诗歌开始真正走出古典诗歌的基本形态,开辟了自由诗创作的新时代。新诗是在兼收并蓄中外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它既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自然延续,也不是外来诗歌的简单移植。很多诗人是按照翻译语言和外来诗歌的形式在重构我们的诗歌,其所承接的更多的还是西方现代诗歌的结构形式。康白情在《新诗底我见》中总结如下,新诗艺术上的共同特征是“自由成章没有一定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必拘音韵,贵质朴而不讲雕琢,以白话入行而不尚典雅”。
  新诗发展到现在刚刚100年,散文化的自由诗虽然风靡一时,但仍然处于语言和形式上的试验阶段。如何发展?是好是坏?我们无法判断,但我们需要向伟大的古典诗歌致敬,必须重新对接中国诗歌传统的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的诗歌創作有两个心理倾向,一个是“忧愤出诗人”。《诗经》中无名氏吟唱:“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良。”司马迁自叹:圣贤的写作“皆意有所郁结”的缘故,此后发愤著《史记》。唐诗有云:“清愁自是诗中料,向使无愁可得诗?”可见愁是诗的好材料,是诗的熔炉。此后韩愈以“不平则鸣”之说,把内心不平体验的激发创作过程比拟成草木、河水、金石之鸣,展现出了苦闷与创作之间的独特关系。另一个心理倾向是“性灵派”,以清代诗人袁枚为代表人物。强调文学创作要直接抒发人的性灵,表现真实情感。他上接“公安三袁”的“独抒性灵”,靠近李贽的“童心说”,意在要求写作者创作时心灵如初生婴孩般明净,以“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的艺术品格和写作追求,帮助人们寻找到自己的本心。
  1957年1月14日,毛泽东约臧克家和袁水拍谈诗:“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一方面要继承优良诗歌的传统,包括古典诗歌和五四以来革命诗歌的传统。另一方面要重视民歌。诗歌的形式应该是比较精炼,句子大体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也就是说具有民歌的风格。”意即,新体诗要在旧体诗与民歌的基础上创造,而旧体诗则要在自身的基础上吸收民歌与新诗的优长发展,二者并行不悖。
  在传统诗学、西方诗学现代性的语境下,多元探索的诗学路径逐步而自然地被规约,形成了自身的审美规范。现代诗因其口语化的叙事特征而吸纳了众多新鲜的概念、名词、事物,还对西方的词汇大量吸纳,甚至以西方的语法来重新解构中国的语言。
  如何通过诗歌内在的节奏和朴素美抵达生命的本质是当代诗人所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这需要极高的语言天赋和直觉,非通过后天训练可以得到的“华丽的辞藻”与“纷繁的意象”可以比拟。很多优秀诗人在这方面进行了艰苦的语言和形式上的探索。有的佶屈聱牙,穷尽词力;有的平铺直述,如同大白话一般。有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诗歌创作是一片埋藏珠玉的莽原。虽然有很多专业的诗歌创作者仅仅因为一首诗而被熟知,但也不时在特定的历史时刻,有非专业人士创作的真正有穿透力的诗歌昙花一现。大多数诗人的写作视野比较狭窄,对现实生活采取琐碎解构的方式,缺乏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更缺少大气磅礴的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没有达到诗歌应有的精神高度。
  新诗创作几经风雨,有过挫折,走过歧路,仍然弱小,并没有长大,需要我们从传统出发继承与创新,并付诸努力去继续探索实践。
  (作者简介:奚敏洁,女,本科,西安市文联,研究方向: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摘要:《百年孤独》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通过塑造这些女性形象,寄托了作者马尔克斯一定的希望。  关键词:《百年孤独》 女性形象 意义  一、“孤独”现实中觉醒与追求自身价值的女性  乌尔苏拉是马尔克斯笔下重要的女性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家族的重要守护者。乌尔苏拉勤劳、善良,似乎没有闲着的时候,每天都从早上忙到夜晚。她身材娇小,但是充满了活力。她的丈夫是一个不太现实的人,常常沉迷于一些玄幻而不切
秦观词柔婉精微,这与秦观多情的天性密切相关.多情不但指与人之情,更是指有情怀,秦观词的特质正是由他多情的内心而生发.秦观年少之时的作品即体现了其生命悲剧意识,更因其多
舞蹁跹,心飞扬,为新时代纵情起舞——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广场舞北京集中展演”于二〇一八年十月三十日在北京市举行,来自全国三十一支广场舞队伍的一千七百余名广场舞爱好者参加了展演活动。经过层层选拔,山西省文化馆组织全省五十二名群文干部组团参加了展演。一经亮相,山西广场舞《花开幸福》《人说山西好风光》就惊艳了北京。山西特色广场舞以其独有的舞蹈形式征服了全国同行,让在场专家和观众赞不绝口、连连叫好,
期刊
摘要: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凌霜自行,傲然不屈,淡泊名利。陶渊明诗词中的菊花意蕴,渗透了诗人的生命体验,是诗人高洁人格的体现。  关键词:陶渊明 菊花 生命体验  在中国文化中,菊花历来象征着孤傲高洁,直面风霜,不畏严寒,深受古代文人的喜爱。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用咀嚼秋菊初开的花瓣,来表明自己志向的高洁。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摘要:生态批评是随着人类文明程度逐步增高、社会逐渐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引发学者重视而产生的文学批评。生态批评的主要目的是讨论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类与动物的关系,重点关注当代人类社会高速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形式,其有着独特的属性与价值,研究文学创作是如何影响人类对于生态文明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生态批评可以说是一场具有建设意义的潮流或是运动。  关键词:生态批评
目的:⑴eIF-4A1、eIF-4E、eIF-4G1在宫颈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⑵调控eIF-4A1表达对宫颈癌Siha、Hela细胞功能的影响;⑶eIF-4A1对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35例正常
摘要:郭沫若先生曾出版过《李白与杜甫》一书,郭先生指出李白“喝醉了才最清醒”,笔者认为是十分精辟的,这也点出了李白饮酒诗的要害。  关键词:饮酒诗 月下独酌 心怀天下  历代评论家对李白的饮酒诗都有争议。唐代的王安石认为:“太白词语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与现在一些学者认为李白多写“妇人与酒的旖旎小诗”颇为相似,把酒当作污下之物,言酒的诗词视为旖旎之情,这大抵是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