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似“雁”“燕”非“雁”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pu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考复习阶段赏析默写古诗词时,笔者发现,由于“燕”和“雁”都读作“yàn”,学生特别容易把这两个字混淆,常常将此“燕”当彼“雁”。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学生就容易将“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写成“新雁”。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误写成“燕”,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对此,笔者结合苏教版古诗词课文从出现的季节、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蕴等方面,试着对这两个字进行一些探究,以帮助学生正确区分。
  为了深入开展研究,笔者将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燕”和“雁”的诗句,大致分类整理如下:
  (1)含有“燕”的诗句有: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迎燕》宋·葛天民)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宋·晏殊)
  (2)含有“雁”的诗句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闻雁》唐·韦应物)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宋·范仲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唐·王维)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塞下曲》唐·卢纶)
  一、 “燕”与“雁”纷飞在不同的季节里
  通过阅读比较,容易发现,“燕”往往和“新”和“春”联系在一起,而出现“雁”的诗歌中,出现“秋”的频率很多。
  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它轻柔、活泼,象征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所以,在很多描写春天或与春天相关的诗歌中出现。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很容易让人想到春天到来,一派生意盎然的美好景象。此外,杜甫的《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孟浩然的“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刘禹锡的“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等诗句中,读时脑海中呈现的就是春暖花开、燕子轻盈翩翩飞舞的景象。
  而雁是秋天的先知,它常在秋日的高空排成整齐的队伍出现,衬以秋天的萧瑟气氛,愈显一种苍凉的壮美。当我们吟咏起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时,看到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从而感受到了边塞的悲凉、壮阔。此外,如:“淮南秋雨夜”“长风万里送秋雁”“北风吹雁雪纷纷”等等。
  二、 “燕”与“雁”沉浸在不同的意境中
  “燕”因其春天归来,轻巧、活泼、富有生机,大多出现于描写春天的诗歌当中,因而象征一些美好的事物,表达欢喜、热爱之情。而“雁”因其秋天往南飞,大多又出现于秋天的诗歌当中,渲染衬托一种悲凉的气氛。
  比如,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中描写的时令,已经是深秋,大雁已南渡,诗人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表达的就是游子漂泊思乡之情。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又暗含多少只身出塞的人的寂寞和被贬的惆怅呢?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亦颇显秋天的苍凉意境。
  三、 “燕”与“雁”寄寓在不同的情感上
  自古以来,不同的意象被赋予了不同的感情色彩。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也很普遍。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萧疏秋意的时节,词人看到大雁飞过,而自己却无缘读到“锦书”,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当然,在描写春天的诗歌当中,也有例外。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诗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雁”则指的是“北归的大雁”,意指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身在南方,看到大雁向北飞去,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首诗写在早春时节,但全篇借“大雁”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通过此番辨析,不但让学生正确区分了课本中常出现的“燕”和“雁”的使用,还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只要我们平时多加留意,就一定能正确地引领学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畅游。
  (作者单位:如皋市实验初中)
其他文献
要实现低年级写字指导的高效,我们提倡备课“精耕细作”。“精耕”,是指精心备课,依据教材特点,结合汉字书写的规律集中指导,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做到讲有侧重;“细作”,则需要教师从儿童认知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在教学策略上追求讲有规律,讲有针对性。  一、 利用教材的编排序列,讲有侧重  1. 利用整个低年级教材的生字编排序列,确定年级训练目标。在对苏教版小语教材一二年级生字进行归类和梳理之后,
教学机智是构建在对教育理论深刻领会之上的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能和技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智而灵活地教育学生、化解矛盾、沟通思想,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及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这样,我们的教案、我们的教学才能在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有效提问。怎样组织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 精心设计备课,明确提问目的  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提?这也是我们在备课时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想,设计提问的依据是:对达成教学目标,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提,必须提;反之,应该舍,必须舍。这样,才能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益。
一、 善用插图,滋养写话  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和文字一样,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笔者在学生掌握拼音及一定量字词的基础上,让他们练习用自己的话把图意写下来。如果一课有多幅图,每幅图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再让学生在两幅图之间展开联想,添上过渡句子,使之更连贯。如果是单幅图,可按观察顺序用几句话写出来,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学生以图为依据,有的灵活地运用了课文中的词句,有的把课文中的话变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所务,唯在启发引导,使学生……执笔而自能合度。”“合度”就是符合习作表达的要求,真正达到“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标准。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习作引导呢?  一、 抓住生活细节,利于学生表露真言  感情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写作的原动力,习作是作者情感喷发的产物。“情”的调动能把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有机地串联起来,从而使写作成为很容易的事,欣然动笔,水到渠成。  
教学生掌握习作知识,并不是只有“讲”这一种笨方法,我们要向高级营养师学习,将各种营养成分溶入孩子们喜爱的小食品中,让他们在享受中自然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因此,理想的方法是教师“心中有法,口中无法”。  一、 把习作技法藏在故事里  喜欢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把枯燥的写作方法转化成生动的故事呈献给学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难点,他们也乐于接受,而且记忆深刻。如习作指导课《漫谈观察》,什么是观察?怎样观察?单凭
新接的这个五年级学生习作基础薄弱,对于当堂写作,他们也有不同的应对策略:有的是“搬运工”,提前做好应对,将作文选上的相似作文提前读熟;有的是“速记员”,干脆坐等,老师说一句他立刻记一句;有的是“磨洋工”,一直磨到你不得不放他回家。  一、 “老师和你们一起写!”  仿写是练习写作的主要方法。我降低难度,从仿写入手,在课文中寻找训练点,当堂练习仿写,请三个习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在练笔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由此可见,情感是文章的生命。一篇缺少情感的文章,无论有多么华丽的辞藻,巧妙的结构,都不能称之为是一篇好文章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正确、有效地朗读呢?笔者就以指导感情朗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 由面到点层次读  读书有层次才能读出味道,学生才会产生阅读的兴趣。因为读出层次,学生能品尝到脑力劳动后成功的快乐——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含义;能领略到阅读后的真谛——文本中人物精神对自身的感染。我是这样设计《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第3自然段朗读指导的:  首先,我引导学生整体读。第二,
对十二指肠损伤误诊1例分析如下.rn1 病历摘要rn男,26岁.因被车撞伤,当时自感上腹部及腰部疼痛,无昏迷及意识障碍.就诊于当地医院,于第2天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未发现内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