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其魅力已超过了语言本身,在翻译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文化差异。本文试从古典诗词英译中应遵循的文化再现原则入手,介绍古典诗词英译中的翻译方法,进而说明,掌握这些基本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交流。
关键词:古典诗词英译 文化再现 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古典诗词是中国几千年悠久历史与文化的遗产。由于中国古典诗词格律严谨,大多内容含蓄、隐晦,如果外国人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文化背景没有深刻了解,欣赏这些诗词是有很大难度的。历年来,很多国内外的汉学家和翻译家都曾经翻译过我国的古典诗词,却出现了很多错译、误译与漏译,足见中国文字之艰深、古典诗词之难译了。关于诗词翻译的衡量标准,目前翻译界中的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忠实与通顺”的标准。而对于古典诗词的翻译,虽然这个标准同样适用,但相对来讲还是缺乏概括性,没有针对性。因为诗词的语言高度形象化,中国古典诗词也具有其独特的风格,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及中英文的语言特征差别十分显著,所以翻译这些诗词时,“传神”与“达意”就成了两个首要注意的问题。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用典,对古汉语和我国古典文学不了解的西方读者理解起来很困难,这就要求译者在意译、直译、加注等翻译方法上多加考虑,在“达意”上多下功夫。再者,“传神”的问题,即把原作的风格和作品的意境充分地传达出来,这一点对诗词的翻译非常重要。还有一点,本文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是“文化再现”。奈达在其《语言·文化·翻译》一书中,曾把文化看作一个符号系统,这实际上肯定了文化在翻译中已获得了与语言相当的地位。他说,翻译意味着交际,交际又离不开文化。因而,语言、文化和翻译这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文化差异,掌握一些基本翻译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些文化差异,并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再现原作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交流。
一 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文化再现原则
文化再现,首先指再现原诗文化特色。鲁迅先生提出翻译必须“保持着原作的风姿”。在英译古典诗词时务必注意不得任意抹杀和损害原诗的文化色彩,力求保持其所体现出的文化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其次,文化再现还指再现源语文化信息。翻译时不要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要深刻理解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并在译文中再现出来。例如:《卫风·硕人》中的一下诗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有译文如下:
Her fingers were like the blades of the young white-grass;
Her skin was like congealed ointment;
Her neck was like melon-seeds;
Her forehead cicada-like;
Her eyebrows like [the antennae of] the silkworm moth.
原诗的词语经过历代骚人雅士反复吟唱,中国读者觉得很美,但此译文却把诗中的美人形象译成了英文读者心目中的怪物。至于“凝脂”是猪油还是牛油,“蛾眉”中的“蛾”是蚕蛾还是灯蛾,中国人并未深究,因为这是长期形成的、广为人接受的、古雅的形容美的比喻。从美学角度看,译文事实准确反而不对,阻碍了原文文化信息的传达。下面再举几个古诗英译中由于忽视文化信息所出现的问题:
1 违反常理
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译文:I rise at early dawn to weed and prune,
Till,shoe on shoulder,I return with the moon.
英文中的“Prune ”是修剪枝子的意思,可在豆地里如修剪呢?
2 无中生有
原文: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译文:Since my lord left-ah me,unhappy hour!
The half-spun web hangs idly in my bower.
诗贵在含蓄,诗人不愿直白不幸(unhappy hour),译者却偏偏给译了出来。
3 破坏意境
原文:江雨菲菲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译文:Six Dynasties passed away,as a dream.
O’er their decline,the birds try in vain to scream.
诗人悲叹六朝的豪华像梦一样地去了,而不谙世道、不解人情的鸟儿却在那儿欢啼。诗人悲凉的心情与欢快的鸟儿形成强烈的反差。如果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不了解,把鸟啼翻译成“scream”,就没有作者表达的意境了。
因此,翻译除了在不同语言民族之间交换信息、沟通思想,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其所涉及的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和对比,充分揭示它们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再现的本质。因为翻译中的文化再现并不等于按字面意思逐字逐句照译,而是要研究其文化背景,揭示其文化内涵。当然,翻译也必须考虑到语言习惯、民俗风情及宗教信仰的等文化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 语言规则
再现源语文化过程中,译者必须遵守目的语文化的约定,其文化已经存在的、与源语文化内涵相同的表达应尽量使用。
2 文化差异
文化的个性造成了翻译尤其是古典诗词翻译的局限性。但语言的共通性又为译者再现源语文化时提供了相当大的施展空间,既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形象,又向译文读者传递了其文化信息。
3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种人类文化的特殊形态,不但影响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且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文化再现过程中,有时简洁的注解还是必要的,尤其在其上下文交代不甚清楚的情况下,因为此时的文化负载是最沉重的。
4 语言文化
翻译,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文化交际。各文化语言的结构特点、表达模式、交际习惯、比喻意象、措辞用法不可能是完美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利用翻译传统的优势补充双方的缺陷,丰富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使之趋于完美,正是文化再现的意义之一。
二 古典诗词英译中文化再现的翻译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不可能只遵循一种原则或采用某一种方法,“文化再现”的原则也会受到各种限制。对于不完全被译语读者理解或接受,尤其是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有关民俗、民谚、比喻、双关语、历史人物和事件、专用名词、神话典故、特殊典籍制度等词汇或诗行,若译者顾及读者接受程度,原文特定的内涵无疑要受损失,但若保持原文风貌,很多时候两种文化的思维或观念会相冲突。所以,从交际的角度讲,过度移植或异化不利于交际。
古典诗词的“文化再现”需要多种模式和方法。译者可以依据翻译目的论,对其中涉及的各种文化因素分析研究后,采用多种方法。例如,为了帮助译文读者了解有关文化背景知识,译者有必要用直译加注的方法进行解释说明。用增译的方法在译文中明示出原语读者视为当然而译语读者不太了解的意义,译出弦外之音;在符合译文语言表达习惯的情况下,再现原文主要意义,但不必拘泥于原文表达形式。概括起来不外乎直译、转化、意译、注释、增译等。
1 直译法
由于文化的共通性,英汉两种语言确实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法。对于这些在语义、文化和句法结构均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便可以采取直译法,“对应”词译出源语文化信息,从而能够尽量保持源语文化,开阔读者文化视野,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例如,周总理的“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可译为:
Cherry blossoms flush over the paths,
Green pillows shade the pier.
2 转化法
由于历史、地理、风俗、宗教信仰等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色,所以各民族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必然存在着差异。翻译这种文化差异时需要把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转换成译语中带有同等文化色彩的词语。这种译法多用于习语和比喻性词语的翻译。试比较“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两种英译:
译文一: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原文中的“烟花”本指繁花盛开的阳春三月,但在这里却成了“冒烟的花”。)
译文二:Go south to Yangzhou in the flowered early spring.
此译文才能准确再现语的文化色彩。
3 意译法
由于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迥异,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在译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语来表达,这时只有采用意译法来表达。所谓意译,是指舍去源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含义,在翻译中,用跨文化的“对等”词来表达出源语的文化信息。例如,李煜的《浪淘沙》中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可翻译为:
译文一:
Flowing water,falling petals,all reach their homes,
Sky is above,but man has his place.”
译文二:
“Spring has gone with the fallen petals,
And the water running.
What a difference,
Between a prisoner and a king.”
在译文一中,译者采用了直译,但外国读者很可能不能领会这两句的弦外之音,更达不到传神达意;而译文二则采用了意译,符合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再现了源语的文化特色。
4 注释翻译法
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源语与译入语不会造成文化冲突,在翻译时用脚注或附加解释来解释源语中特有的文化现象。所以,对于带有一定文化色彩的一些人物、典故、历史事件,在翻译时可先直译,然后采用增词和加注等方法予以解释或说明文化背景。这样既可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又有利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例如,词牌名《卜算子》(Bu Suan zi;“Song of Divination),在无论是音译还是直译都不能完全表达词牌的文化蕴意和历史内涵的情况下,直译加注是非常得体的译法。
5 增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含义。例如:卢纶的《塞下曲》之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诗中用的是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如果照字面直译的话,就不能准确传达原诗的“意美”,因此需要变通一下。许渊冲的译文就加词译出了典故,再现了原诗的深层内容:
In the dark woods at wind’s howl,
The general takes it for a tiger’s growl.
He shoots and looks for his arrow next morn
Only to find a rock pierced’mid the thorn.
翻译,既是语言转换,又是文化交流。传统的诗词翻译理论中往往把重点放在语言方面,而忽视了文化因素。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改变旧的翻译观念,提高文化的敏感性,采用灵活的方法处理文化差异。在翻译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保留哪些源语文化、怎样保留,哪些又必须调整去适应译入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的目的、作者意图、文化色彩在原文中的重要性以及读者类型等。
古典诗词英译要遵循文化再现的翻译原则对译者的跨文化素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译者首先要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自觉性,而且译者应该是文化的传播者,他的职责和最高原则应是忠于原作,再现原作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是,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只有具备扎实文化功底和良好的文学修养的译者才能肩负起跨文化交流、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并在翻译过程中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当然,“文化再现”并不意味着要求译者去保留不可理解的东西,而是在如实地保留不同东西的同时,对原文加以变通处理,使读者能够理解文化差异及其内涵,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白靖宇:《文化与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
[3]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 李正栓:《毛泽东诗词精选汉英对照读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 《中国翻译》编辑部:《诗词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
[6]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版。
[7] 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董亚娟,女,1979—,河北秦皇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刘晨曦,女,1984—,河北秦皇岛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日语,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关键词:古典诗词英译 文化再现 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古典诗词是中国几千年悠久历史与文化的遗产。由于中国古典诗词格律严谨,大多内容含蓄、隐晦,如果外国人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文化背景没有深刻了解,欣赏这些诗词是有很大难度的。历年来,很多国内外的汉学家和翻译家都曾经翻译过我国的古典诗词,却出现了很多错译、误译与漏译,足见中国文字之艰深、古典诗词之难译了。关于诗词翻译的衡量标准,目前翻译界中的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忠实与通顺”的标准。而对于古典诗词的翻译,虽然这个标准同样适用,但相对来讲还是缺乏概括性,没有针对性。因为诗词的语言高度形象化,中国古典诗词也具有其独特的风格,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及中英文的语言特征差别十分显著,所以翻译这些诗词时,“传神”与“达意”就成了两个首要注意的问题。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用典,对古汉语和我国古典文学不了解的西方读者理解起来很困难,这就要求译者在意译、直译、加注等翻译方法上多加考虑,在“达意”上多下功夫。再者,“传神”的问题,即把原作的风格和作品的意境充分地传达出来,这一点对诗词的翻译非常重要。还有一点,本文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是“文化再现”。奈达在其《语言·文化·翻译》一书中,曾把文化看作一个符号系统,这实际上肯定了文化在翻译中已获得了与语言相当的地位。他说,翻译意味着交际,交际又离不开文化。因而,语言、文化和翻译这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文化差异,掌握一些基本翻译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些文化差异,并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再现原作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交流。
一 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文化再现原则
文化再现,首先指再现原诗文化特色。鲁迅先生提出翻译必须“保持着原作的风姿”。在英译古典诗词时务必注意不得任意抹杀和损害原诗的文化色彩,力求保持其所体现出的文化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其次,文化再现还指再现源语文化信息。翻译时不要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要深刻理解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并在译文中再现出来。例如:《卫风·硕人》中的一下诗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有译文如下:
Her fingers were like the blades of the young white-grass;
Her skin was like congealed ointment;
Her neck was like melon-seeds;
Her forehead cicada-like;
Her eyebrows like [the antennae of] the silkworm moth.
原诗的词语经过历代骚人雅士反复吟唱,中国读者觉得很美,但此译文却把诗中的美人形象译成了英文读者心目中的怪物。至于“凝脂”是猪油还是牛油,“蛾眉”中的“蛾”是蚕蛾还是灯蛾,中国人并未深究,因为这是长期形成的、广为人接受的、古雅的形容美的比喻。从美学角度看,译文事实准确反而不对,阻碍了原文文化信息的传达。下面再举几个古诗英译中由于忽视文化信息所出现的问题:
1 违反常理
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译文:I rise at early dawn to weed and prune,
Till,shoe on shoulder,I return with the moon.
英文中的“Prune ”是修剪枝子的意思,可在豆地里如修剪呢?
2 无中生有
原文: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译文:Since my lord left-ah me,unhappy hour!
The half-spun web hangs idly in my bower.
诗贵在含蓄,诗人不愿直白不幸(unhappy hour),译者却偏偏给译了出来。
3 破坏意境
原文:江雨菲菲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译文:Six Dynasties passed away,as a dream.
O’er their decline,the birds try in vain to scream.
诗人悲叹六朝的豪华像梦一样地去了,而不谙世道、不解人情的鸟儿却在那儿欢啼。诗人悲凉的心情与欢快的鸟儿形成强烈的反差。如果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不了解,把鸟啼翻译成“scream”,就没有作者表达的意境了。
因此,翻译除了在不同语言民族之间交换信息、沟通思想,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其所涉及的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和对比,充分揭示它们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再现的本质。因为翻译中的文化再现并不等于按字面意思逐字逐句照译,而是要研究其文化背景,揭示其文化内涵。当然,翻译也必须考虑到语言习惯、民俗风情及宗教信仰的等文化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 语言规则
再现源语文化过程中,译者必须遵守目的语文化的约定,其文化已经存在的、与源语文化内涵相同的表达应尽量使用。
2 文化差异
文化的个性造成了翻译尤其是古典诗词翻译的局限性。但语言的共通性又为译者再现源语文化时提供了相当大的施展空间,既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形象,又向译文读者传递了其文化信息。
3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种人类文化的特殊形态,不但影响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且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文化再现过程中,有时简洁的注解还是必要的,尤其在其上下文交代不甚清楚的情况下,因为此时的文化负载是最沉重的。
4 语言文化
翻译,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文化交际。各文化语言的结构特点、表达模式、交际习惯、比喻意象、措辞用法不可能是完美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利用翻译传统的优势补充双方的缺陷,丰富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使之趋于完美,正是文化再现的意义之一。
二 古典诗词英译中文化再现的翻译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不可能只遵循一种原则或采用某一种方法,“文化再现”的原则也会受到各种限制。对于不完全被译语读者理解或接受,尤其是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有关民俗、民谚、比喻、双关语、历史人物和事件、专用名词、神话典故、特殊典籍制度等词汇或诗行,若译者顾及读者接受程度,原文特定的内涵无疑要受损失,但若保持原文风貌,很多时候两种文化的思维或观念会相冲突。所以,从交际的角度讲,过度移植或异化不利于交际。
古典诗词的“文化再现”需要多种模式和方法。译者可以依据翻译目的论,对其中涉及的各种文化因素分析研究后,采用多种方法。例如,为了帮助译文读者了解有关文化背景知识,译者有必要用直译加注的方法进行解释说明。用增译的方法在译文中明示出原语读者视为当然而译语读者不太了解的意义,译出弦外之音;在符合译文语言表达习惯的情况下,再现原文主要意义,但不必拘泥于原文表达形式。概括起来不外乎直译、转化、意译、注释、增译等。
1 直译法
由于文化的共通性,英汉两种语言确实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法。对于这些在语义、文化和句法结构均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便可以采取直译法,“对应”词译出源语文化信息,从而能够尽量保持源语文化,开阔读者文化视野,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例如,周总理的“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可译为:
Cherry blossoms flush over the paths,
Green pillows shade the pier.
2 转化法
由于历史、地理、风俗、宗教信仰等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色,所以各民族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必然存在着差异。翻译这种文化差异时需要把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转换成译语中带有同等文化色彩的词语。这种译法多用于习语和比喻性词语的翻译。试比较“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两种英译:
译文一: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原文中的“烟花”本指繁花盛开的阳春三月,但在这里却成了“冒烟的花”。)
译文二:Go south to Yangzhou in the flowered early spring.
此译文才能准确再现语的文化色彩。
3 意译法
由于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迥异,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在译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语来表达,这时只有采用意译法来表达。所谓意译,是指舍去源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含义,在翻译中,用跨文化的“对等”词来表达出源语的文化信息。例如,李煜的《浪淘沙》中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可翻译为:
译文一:
Flowing water,falling petals,all reach their homes,
Sky is above,but man has his place.”
译文二:
“Spring has gone with the fallen petals,
And the water running.
What a difference,
Between a prisoner and a king.”
在译文一中,译者采用了直译,但外国读者很可能不能领会这两句的弦外之音,更达不到传神达意;而译文二则采用了意译,符合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再现了源语的文化特色。
4 注释翻译法
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源语与译入语不会造成文化冲突,在翻译时用脚注或附加解释来解释源语中特有的文化现象。所以,对于带有一定文化色彩的一些人物、典故、历史事件,在翻译时可先直译,然后采用增词和加注等方法予以解释或说明文化背景。这样既可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又有利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例如,词牌名《卜算子》(Bu Suan zi;“Song of Divination),在无论是音译还是直译都不能完全表达词牌的文化蕴意和历史内涵的情况下,直译加注是非常得体的译法。
5 增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含义。例如:卢纶的《塞下曲》之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诗中用的是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如果照字面直译的话,就不能准确传达原诗的“意美”,因此需要变通一下。许渊冲的译文就加词译出了典故,再现了原诗的深层内容:
In the dark woods at wind’s howl,
The general takes it for a tiger’s growl.
He shoots and looks for his arrow next morn
Only to find a rock pierced’mid the thorn.
翻译,既是语言转换,又是文化交流。传统的诗词翻译理论中往往把重点放在语言方面,而忽视了文化因素。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改变旧的翻译观念,提高文化的敏感性,采用灵活的方法处理文化差异。在翻译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保留哪些源语文化、怎样保留,哪些又必须调整去适应译入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的目的、作者意图、文化色彩在原文中的重要性以及读者类型等。
古典诗词英译要遵循文化再现的翻译原则对译者的跨文化素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译者首先要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自觉性,而且译者应该是文化的传播者,他的职责和最高原则应是忠于原作,再现原作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是,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只有具备扎实文化功底和良好的文学修养的译者才能肩负起跨文化交流、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并在翻译过程中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当然,“文化再现”并不意味着要求译者去保留不可理解的东西,而是在如实地保留不同东西的同时,对原文加以变通处理,使读者能够理解文化差异及其内涵,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白靖宇:《文化与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
[3]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 李正栓:《毛泽东诗词精选汉英对照读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 《中国翻译》编辑部:《诗词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
[6]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版。
[7] 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董亚娟,女,1979—,河北秦皇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刘晨曦,女,1984—,河北秦皇岛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日语,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