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灵感,创设情境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srabbith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阳修说:“作文之体,初欲奔驰。”在习作教学中,我一直坚信:只要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他们就会写出童言、童趣、童心,在习作这块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我觉得习作教学的重中之重还是老师的教学设计,特别是要设计有趣的习作话题。不过只依靠教师的灌输或学生自我体会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在习作教学时,让学生获得启发,或者得到老师有效地帮助,说得直白些,就是既有内在体验又有外在支撑。
  在习作中,我们不断强调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而在表达过程中,一个人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借鉴别人的想法来提升自己的思想,这也是有效提升习作水平的一种策略。我们姑且把这种真实和习作对象(人或文本)进行多元对话为主要内容,以对话的方式呈现的作文,称为“对话作文”。
  “对话作文”目的是改变学生的作文观念:从“完成写作任务”转为“对话交流”的自我需要;“对话作文”能使学生意识到,作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以另一种方式说话;“对话作文”是学生以文本形式进行对话的过程,如:生本对话习作、师生对话习作、亲子对话习作等,让学生通过与写作对象在思想和语言方面的碰撞与交流,从而创作出更具有丰富内涵的习作。
  众所周知,在写作时,用对话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不难。如果要运用“对话”表达出更加丰富的生活故事和与众不同的想法,可不容易。其实,只要我们老师都能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及时捕捉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趣的小细节,那就会成为学生习作灵感的来源、变成学生习作的源泉。
  一、把握灵感,及时与作文对话
  习作需要灵感。而灵感是稍瞬即逝的,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生活中的灵感到来时,就需要我们立即握住它,让它成为你教学的闪光点。《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的雷夫老师在愚人节这一天开了一个玩笑,提醒孩子学力标准测验即将举行,并告诉他们,老师要帮助他们准备一些练习提高成绩。因为这是为孩子们将要参加的真正考试做准备,训练时便告诉他们要听从老师的指令,训练中不允许说话,而且写完训练题时要保持沉默,直到老师收卷。
  于是,我也尝试着和学生们开个玩笑——一场恶作剧的考试即将拉开帷幕。我首先列出大约四五行的考试说明,然后每间隔一行,就在下方添加一系列的带有括号的说明和问题。
  试卷内容如下:
  这是一个看你能否按照考试说明完成的练习。请你抓紧时间作答,因为你只有很短的时间去完成。开始前,请你务必认真读完试卷上的每一道题。当你全部完成25道问题,你可以把笔放进笔盒,自主阅读一本课外书。祝你考试成功,并记得尽心尽力认真完成。
  当孩子们拿到试卷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大多数的孩子因害怕试卷来不及做,直接跳过考试说明,提笔完成第一道题。许多孩子不会去留意第三句话,那句话告诉他们:开始前,请你务必认真读完试卷上的每一道题。
  出示试卷内容:
  1. 写下你的姓名。
  2. 你知道自己家在哪一个小区吗?
  3. 你的生日是哪天?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还顺利。有的孩子非常认真地在空白处写出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因为那格式似乎如此明显。等到第四个问题,我就更仔细观察孩子是否能够按照考试说明——发现这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
  4. 请你在试卷空白处画一画监考老师。
  5. 你有多少个兄弟姐妹?
  ……
  24. 你会站起来,对着老师,大声地说:“我爱功夫熊猫。”
  25. 不要做前24个问题。让试卷空白着,把笔放下,不要说话,看看你是否发现了什么。
  我环顾四周,一边让孩子们赶紧传试卷,一边假装漫不经心地说:“抓紧时间认真写,试卷只有一面,写完就交!”孩子们快速地传递试卷,生怕迟了来不及完成。
  我装做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我相信会有“机灵”的孩子能发现其中的玄机。偏偏不想要出現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当其他孩子抓起笔低头快写时,坐在前排的“机灵鬼”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声:“啊?”我赶紧走过去,假装生气地瞪了他一下,轻声说:“不要乱说话,赶紧答题。”再巡视教室,幸好孩子们都在低头忙于答题,无暇顾及这边。此时,我虽然故作生气,但是却满心欢喜:嗯,不错,终于有一个聪明的学生发现了问题。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调皮”突然惊呼一声:“噢!”便开始停笔……渐渐地,停笔的孩子越来越多,教室里开始有学生左顾右盼,有学生在偷偷地笑……等到试卷收上来的那一刻,也是揭开谜底的那一刻,部分没写完试卷的孩子还没有发现自己原来被老师“戏弄”了……
  测试的结果完全在我的预料之中,全班52个人,只有两个孩子最先看懂了试卷的要求。可是,令我惊奇的是,最先发现问题的那个“机灵鬼”还写了好几题!奇怪?他可是第一个发现问题的呀!原来,我以为他第一个发现了我的秘密,其实他只是暗自奇怪试卷和以往不一样,却被我的“过度警觉”提醒了,哈哈,原来我是“打草惊蛇”了。
  当我大声说:“孩子们,愚人节快乐!”孩子们的表情五花八门,教室里的喊声也此起彼伏。我想,此时此刻的他们肯定有很多想法、很多话想说。于是,我为后面的习作教学做了一个铺垫,请同学们为今天的“故事”拟一个题目,于是《一个“陷阱”》 《神秘的试卷》 《意外的“骗局”》 《高招》 《今天你被“愚”了吗?》……从孩子们的笔端诞生。
  当孩子们在讲述自己内心感受的时候,内心是五味杂陈——有的满心欢喜、有的满心好奇、有的疑惑、有的惊讶、有的后悔……最有趣的是有几个孩子说自己发现了老师的秘密,但是看到大家都埋头写,就害怕自己理解错了,继续埋头写;有的孩子是中途发现的,可是想着宁愿多写不能少写的“考试规则”,最终没有停笔……就这样,这节课当堂完成的习作篇篇情感真实,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从孩子们的习作中,我也看到了他们最真实、可贵的童心。当孩子们洋洋洒洒地写完习作交给我的时候,我郑重地告诉孩子们:“刚刚的课堂习作,其实是在进行小作文比赛的预选赛!”全班孩子愣住了。我接着告诉他们:这也是老师想通过今天的习作课,通过这样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练习,告诉你们机会是留给有心人的,只要用心你就会牢牢地把握住机会!   二、制造悬疑 使对话作文真实
  其实,类似这样的小灵感,我们每个老师都会在读书、学习中感悟,关键是看自己是否能抓住灵感来的一瞬间,作为自己的教学小亮点!孩子们是天真可爱、活泼好动的,他们也是最善于发现、敢于探索、勇于研究的。我们班的孩子有一段时间迷上了福尔摩斯,迷上名侦探柯南,哈哈,那我就将计就计,一场悬疑大戏拉开帷幕……
  那次,我被学校派到外地听课学习,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很担心,不在的这几天,“小猴子”们又会给我制造什么“惊喜”。于是,我在临走前特意暗示了一下孩子们:老师这几天外出学习,不在学校,希望你们自觉遵守各项常规纪律,好好配合代班主任。我还在班上每天安插一个“小观察者”,叫他们时刻留意各位“小猴子”的一举一动,每天都会在QQ上向我汇报。请同学们在这几天中不仅要严于律己,还要注意仔细观察,这位“小观察者”可能三天是同一人,也可能是不同的人,看看哪位福尔摩斯明察秋毫,找出“小观察者”,找对有奖!《我猜……》就成了我不在学校的三天中,留给他们的作业。
  其实,我并没有安插任何的“观察者”在班级,可是这三天孩子们个个细致观察、巧妙推理、大胆揣测,一副“柯南”“福尔摩斯”状,个个有模有样、有理有据,不过冤假错案也层出不穷,批改习作时,真令我捧腹大笑。这就是儿童,他们是喜欢挑战,充满好奇心的。枯燥地说教,远远比不上“一次有趣的发现”。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们不情愿去写作文,也不是他们写不出童趣真实的习作,而是需要我们老师抓住契机,不断地点燃孩子们写作的“燃爆点”,偶尔也来一次“煽风点火”,你就会有别样的收获!
  三、创设情境 让对话作文言之有物
  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而不歇。”繁琐细碎的日常生活、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各不相同的内心世界……只要你恰当地创设习作的情境,孩子们就一定能有感而发,言之有物。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生命活动,欢乐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老师一定要让孩子爱上阅读,爱上写作,在他们的心田播撒下阅讀的种子。
  在我们班,我特别喜欢带着孩子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我喜欢带着孩子一起在玩中学,学中玩,每周我的习作课总能给他们不经意的惊喜。
  这节习作课,我又把综艺节目中的小游戏“Copy不变形”带到了课堂上。游戏很简单,一组五个孩子,第一个孩子根据我出示的成语进行动作表演,然后不能发出任何声音,第二个学生猜(其他组员关在门外),然后第二个孩子模仿动作表演给第三个孩子看,以此类推,由最后一个学生说出成语的名称,答对组为胜。
  瞧这第一组,第一个还活蹦乱跳的“载歌载舞”,传到第三个便成了摇头晃脑的“慢悠悠地去散步”,到第四个便已经退化成“有气无力”地草地爬行了,最后的答案竟是“匍匐前进”……教室里热闹非凡,“演员”“看客”都笑得前仰后合。
  有趣的场景,可爱的动作,被孩子们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个个习作都写得精彩纷呈、角度独具匠心。作为“看客”的我,忍俊不禁,看了还想看!
  是的,只要我们在日常习作教学中,做个有心人,抓住契机,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写作灵感,多角度“对话”,那么,看似平常的落日小草,也都能焕发出新意!
  (作者单位:南京市银城小学)
其他文献
著名诗人金波先生每次谈到自己的创作,总是念念不忘母亲在他小时候唱的儿歌:“秋风起/天气变/一个针/一条线/急得俺娘一头汗/娘啊娘,这么忙/我给我儿做衣裳/娘受累/不打紧/等儿长大多孝顺。”他说,这是他精神成长的起点。  儿歌是孩子最早接受的文学样式,在孩子还不懂得文学是什么的时候,儿歌正是以它明快的节奏、和谐的旋律吸引着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喜欢听儿歌,因为它的节奏和母亲心跳的频率相仿,能够
期刊
课前,看到讲台上放着一根黄澄澄的香蕉,我便拎起香蕉柄问:“这是谁的香蕉?谁放到这儿的?”同學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说不知道。  “这可奇怪了!”我抬头望了望天花板,故意皱起了眉头,“难道这香蕉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哈哈哈……”教室里响起一阵欢快的笑声。  随即,我灵机一动:“既然大家都不知道这香蕉的主人是谁,那就请你们开动小脑筋,发挥想象力,即兴创作片段——《这是谁的香蕉》,时间控制在10分
期刊
绘本阅读,就是将阅读图画书、讲故事、用图画表达(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与创造相整合,以此让儿童的学习力與创造力得到自由发挥。绘本教学应从引领学生认识书本开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走进书中,感悟故事,进而创造故事,使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爱读书、会读书,进而走上快乐读写的道路,享受幸福童年。下面以《蚯蚓的日记》为例,谈谈绘本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 说书——认识书本  1. 老师今天带来的故事是《蚯蚓的日
期刊
一、 赏画导入,激发兴趣,认识题画诗  师:梅花位列中国十大名花之首。古往今来,很多人爱梅、画梅、赞梅。北京故宫博物院就珍藏着元代大画家——被称为“画梅圣手”的王冕的一幅《墨梅图》。这幅画被誉为梅花图中的上乘之作。(PPT配乐展现画卷)画上有些什么?  生:画面上有一枝水墨梅花,有两首诗,还有好几个红色的印章。  师: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其他人题上一首诗。这样
期刊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当下语文教学中,老师们越来越注重由教“课文内容”向教“课程内容”转变。笔者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教学中,关注课文内容背后的课程内容,努力找寻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能力。  一、说一说——“能用‘瞻仰’说一句话吗?”  师:(映示课文第6自然段,“瞻仰”一词变色)这是本课的生词,谁来读?  生:瞻仰。  师:正确、响亮。请你带领大家读
期刊
一、抓住古诗的标题  诗歌的题目常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往往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人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是读诗之中“精思”的着力点。  1. 从标题看写诗的情感触发点。比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题中的那个“幽”字就是诗作情感的触发点,是理解全诗的钥匙。诗作开门见山就写居处的“幽”:闲居一
期刊
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来看,三个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重在三个方面: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使用普通话,态度大方,有礼貌,有自信,积极参与;二要认真地听。听别人的讲话能了解讲话内容,听故事等能复述大意及感兴趣的情节;三要积极地表达。能较完整地讲小故事,能讲述感兴趣的见闻,敢于发表意见。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对照学生的情况,紫竹苑小学在“积极地表达”方面制定如下目标:  第一学段:乐
期刊
一、 上课前,借助“勤练习”书写规范字  语文教师,平时在备课中必须“勤练字”。练习中不但提高自身的书写水平。重要的是,你练了,才会知道哪些字是难点,哪个笔画不易写规范,及时思考突破难点的策略,进行指导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长期实践表明,老师每天照着《习字册》上的位置,用田字格认真练习写五个字,每个字写一行,教什么练什么,能快速提高教师的正书基本功,课堂教学中写字指导的效率能大大提高。  二、 上课
期刊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古诗词特有的言语表达形式,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教者结合古诗词课堂教学实践,探路问道,把准切点,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探寻有效的训练策略,培养学生言语技能技巧。  策略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语用兴趣点  由于古诗词时空跨度大,学生很难与其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或图片创设情境,让课堂丰富多彩。例如,
期刊
苏教版小语四下《习作7》是“记一次体验活动”,怎样创设习作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表达,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课前3分钟互动跳操,导入“体验活动”  1. 嗨,大家好!我是来自南师大附小的陈老师,因为我热情开朗,喜欢跳广场舞,所以同学们都叫我“广场舞大叔”。今天,我就把凤凰传奇的《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分享给大家,这也是我们的热身操喔。先听我的口令有节奏地跟着我拍手,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