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n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阅读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有利于智力开发。读书越多,脑子越活,观察、判断、推理以及想象能力就不断加强,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感知过程,通过阅读,获得了知识与经验,而这些知识和经验,就是智力的基础。
  随着社会信息的急剧增长与更新速度的加快,我们不但要坚持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尽最大可能优化课堂教学质量,还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课外阅读这一教学领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块尽可能广阔的天地。为此,笔者就如何能够使学生衔接好课内外的阅读,做了一些肤浅的研究。
  一、培养阅读习惯,提倡自主阅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所以我们在组织进行课内阅读时要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包括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按计划读书、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善用工具书等。
  阅读活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心灵的对话。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要实现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必须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我们在阅读课上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提倡阅读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主体性。一位老师上《风筝》一课,有学生问“本来一般人做错了事巴不得别人忘记才好,但鲁迅的弟弟忘记了鲁迅小时候做的错事,他的心情却更加沉重和悲哀了,为什么会这样?”还有学生问“如果鲁迅的弟弟一直记着这件事,岂不是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兄弟感情吗?”问题之犀利,角度的现代感之强,问题表达之清晰都令老师惊叹,而这是长期让学生自主阅读的结果。
  二、注重方法指导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得法于课内”说的便是课内要严格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教师要通过教材这个例子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首先,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这就犹如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其次,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彩部分和难点,则需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两者结合,收获更多。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读就不会学习,会读才是阅读的目的。真正做到会读必须手脑并用,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一般文章中都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语句段落,可以建议学生摘录下来,储存进他们设立的“词库”、“句库”中,为日后作文打好基础;对于自费订阅的报刊,读后还可以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没有思考的阅读称不上真正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记下所产生的感受和疑点等。
  三、抓住课内外阅读链接的有效途径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说:“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要想取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衔接的实效,就要抓住课内外阅读链接的有效途径。
  其一,以课文内容为核心,课前查找有关资料。例如,学习高尔基《海燕》这一课,课前查找高尔基的生平,熟知他的名著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并用多媒体的形式整理出来,学生在学习时就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课内外阅读相补充,以课文内容激起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其二,抓住课文内容,阅读其他作家所写的有关内容,进行对比性鉴赏。例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及写梅花的名句,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等。由于有相同点,学生由阅读一篇到阅读多篇,从不同角度了解同景物的描写方法,这对提高语文素养很有好处。
  其三,抓住文章的作者,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千古名句,学生能多背几首,是大有益处的。学习文言文同样如此,如在学习柳宗元的《黔之驴》时,向学生推荐他的《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麇》。因为《三戒》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讽刺了社会上的三种人,将三篇文章结合起来阅读,学生对柳宗元的寓言就有了更多的了解。
  其四,抓住课本节选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读原作。如教材节选了《智取生辰纲》,可以推荐《三国演义》,由课内的《范进中举》延伸推荐《儒林外史》等。
  其五,适时推荐一些时下流行的新美诗文,如名家的散文诗歌、各种报刊上有哲理性能引起学生思考的文章等。王国民的《每个生命都是一种行走》这篇文章,写的是以12秒87的成绩一举打破了刘翔所保持的男子110米栏的世界纪录的古巴田径运动员罗伯斯。文章写了他在参加北京奥运会前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提出了“每个生命都是一种行走,坚持走下去,才会有出路”的观点,笔者要求学生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四、读写读说结合,进行反馈阅读
  为了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解,同时也是使阅读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可将读与写、读与说结合起来。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要求他们把每天所看的文章以及得到的感受写出来,也可以写其它非阅读内容,可以是批判,可以是欣赏,可以是再创造。同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谈所阅之感的机会。在每节语文课前,笔者设置了课前3分钟演讲这个环节,每天让一位学生来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或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也可以就某篇中的某个观点开辩论会,形式不拘一格,观点任由发挥,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体验,尽显那“一千个哈姆雷特”。以此培养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训练其思辨和想像能力。
  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的过程是孩子们精神生长的过程,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有意义。读书是一桩快乐的事情,让学生沉浸在书的海洋之中,养成读书的嗜好,从而终生享受书籍所带来的无穷乐趣这是社会、学校与家长的共同期望。“读书贵在少年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去亲近母语,热爱母语,去扣开课内外阅读的门户,让书香伴随他们走过一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陆桥中学(214425)
其他文献
Molar mass μmin of the lightest gas, which will exist "forever" in the atmosphere at the planet surface,can be evaluated by Jeans rule. The μmin of Pluto is 1
This paper uses two-timing to solve a class of reaction-diffusion equations of Oregonator and constructsformally stable target pattern solutions to leading term
The chaotic properties for six particles interacting by a monopolc pairing force in a two-.j stiell modelcoupled with a deformed core are studied in the frame o
The ambiguities of the Sciberg Witten map for gauge field coupled with fermionic matter arc discuessed.We find that only part of the ambiguities can be absorbed
Two new mapp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angular coordinate on the black hole (BH) horizon and radialcoordinate on the disc are given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Evolution process can be calculated from the relativistic hydrodynamic equation with certain estimatedinitial conditions about a single spherical fireball here.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的艺术手段之一。设计成功的导入,会让学生尽快明白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习重点,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理想的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讲究导入艺术,在此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做如下几方面探究。  一、结合实际,合理设计  导入设计应该明确一些必须遵循的规则,首先,要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采用相应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学习的幸福,应该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是语文教师一生的追求。那么,语文课堂的幸福在哪里呢?  一、在琅琅读书声中感受幸福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幸福的语文课应该是思维放飞和智慧开启的地方。我们的语文课本所选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抒情性较强,很适合学生朗读,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就能很好地领略文章中反映的情感美,丰富自身
语文教学中课堂是主要板块,课堂教学行为的提升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们广大教师要特别注重认真分析课堂教学行为,特别是要注意分析自己的教学语言以及所制订的目标,还要兼顾到教学具体手段和教学流程,提升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从而扎实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 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渲染力度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教学工作是一项交流活动,教学语言在其中发挥着桥梁纽带的作用,提高教学语言的生
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语文教师从授业者转化为与学生并肩作战的探究者,语文课堂也由原来的“满堂灌”、“一言堂”变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语文学习平台。《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必备的基本功,而且是学生将来融入社会必备的基础素养。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信、响亮、准确地表达呢?笔者认为,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