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缺陷与论从史出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j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选取史料,命题立意,论从史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5—0046—03
  
  2009年高考海南历史卷第27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教案”问题。命题人希望借助这一近代史上特殊的社会现象,考查学生在阅读和解析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应当说,命题人选取材料的角度比较新颖,能力考查的载体——教案问题,对于中学生而言,可谓既“熟悉”又“陌生”。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看来,这既能克服社会上的种种“押题”“猜题”等不良习惯,又能很好地体现历史新课程极力倡导的籍于史料的问题探究理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探索性。不过,如果对这道试题反复品味,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的某些缺陷。
  先将原题呈现如下: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史称“教案”。1862年,江西巡抚沈葆桢为教案一事派官员到民间密访。官民对话记录如下:
  问:你们纷纷议论,都说要与法国传教士拼命,何故?
  答云:他要夺我们本地公建的育婴堂,又要我们赔他许多银子,且叫从教的来占我们铺面田地。又说有兵船来挟制我们。我们让他一步,他总是进一步,以后总不能安生,如何不与他拼命?
  问:我等从上海来,彼处天主堂甚多,都说是劝人为善。譬如育婴一节,岂不是好事?
  答云:我本地育婴,都是把人家才养出孩子抱来乳哺。他堂内都买的是十几岁男女,你们想是育婴耶?还是借此采生折割耶?……
  问:你们地方官同绅士主意如何?
  答云:官府绅士,总是依他。做官的止图一日无事,骗一日薪俸,到了紧急时候,他就走了,几时顾百姓的身家性命!绅士也与官差不多,他有家当的也会搬去。受罪的都是百姓,与他何干!我们如今都不要他管,我们止做我们的事。
  问:譬如真有兵船来,难道你们真与他打仗么?
  答云:目下受从教的欺凌也是死,将来他从教的党羽多了,夺了城池也是死……他不过是炮火厉害,我们都拼著死,看他一炮能打死几个人!只要打不完的,十个人杀他一个人,也都够了。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
  (答案要点:西方列强侵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平等条约为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提供了条件;中西文化的隔膜与冲突;官府的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教案予以评价。
  (答案要点:反洋教是抵抗侵略的斗争;传教士有为列强在华利益服务的性质;客观上有助于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
  与中国近代史上的众多教案一样,题中的南昌教案也发生在“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之间,但试题中提供的材料仅出自冲突的一方——非信教民众之口,既没有传教士、教民对这一问题的陈述,也没有官员的调查结论。因此,这一材料只传达了非信教民众的“声音”和“立场”。如果要全面地反映冲突情况,还应该补充别的资料来说明。奇怪的是,试题设计者的命题立意并不在此,而是单纯将民众的话视为反映客观历史真实的文献提供给考生分析。这在材料的使用上就出现了不足,因为在没有提供全面史料的前提下,学生无法辨别这些材料所反映的真实程度。但是,如果我们查阅有关研究成果,如《沈葆桢研究》,就会发现,题中所说的育婴堂由法国传教士在南昌筷子巷所设,有无要夺本地公建育婴堂的企图并无资料说明。“对话”只提到了赔偿银两、武力威胁,但是材料并没有说明提出这些要求的原因。实际情况是,南昌民众拆毁了法国的育婴堂和教堂,砸毁了与教会有关的店铺、房屋和船只,然后法国公使提出了上述要求。至于“采生折割”之说,则近乎造谣。当然,这里不是为教案冲突中的传教士行径辩护,而是想说明结论不能建立在“偏听偏信”的基础上。
  纵观中国近代史,关于教会的谣言很多。扬州的教会医院解剖死胎,把它浸在酒精中,被人看见,就有谣传教会剖孕妇之腹,取胎儿制药;育婴堂收容婴幼儿,对垂死小孩也施加洗礼,民间谣传教堂拐骗幼童,挖眼剖心。1869年天津谣传,育婴堂对小孩施以魔法,伤害他们的身体,挖取他们的心脏和眼睛来制药;后来又谣传,义和团总师傅曾潜入紫竹林租界,看到三个大瓮,一贮人血,一贮人心,一贮人眼;甚至还把自然灾害归咎于教堂:“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虽然这些谣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教会与传教士的态度,但谣言所描述的内容毕竟与历史的真实相距太远。
  “对话”中,非信教民众还认为,官府偏袒教会,绅士向着教士。应当说,他们的这种认识未必符合史实。在南昌教案发生前夕,前翰林院检讨夏廷榘、在籍甘肃臬司刘于浔等人为了进行宣传,“一日夜刷印数百万张(檄文),遍贴城内外通衢”。在他们的煽动下,南昌很快出现了匿名传单“订期齐集教堂,与外国人理论”,而且当晚就出现了拆毁育婴堂、教堂、店铺、房屋的行为。江西巡抚沈葆桢自始至终都没有站在教会一方,在处理教案期间的一封家信中,他写到了自己的态度:拆毁教堂,“出于义愤,不能说他不是。夷人不敢与民为仇,而在京者以危词恫喝(吓)总理衙门,勒令赔偿教堂、拿获人犯。日来总理衙门之檄,雪片而至。然抑民从夷,实于世道人心有碍……我以防范无方,访拿无术,自请严议,将万不宜赔偿、拿获情形”。沈葆桢顶住压力,情愿丢官也不愿抓人、赔款,这是在偏祖教会吗?
  晚清教案中大多是士绅明为倡首,官吏暗为护符。黎仁凯先生认为,因为士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传教士以征服者的姿态进入中国,想用耶稣代替孔子,使中国皈依基督教;传教士还把治外法权推及教民,削弱了士绅对宗族和民众的控制;又通过经常举办慈善事业与士绅争夺民心,所有这些都僭越了士绅的权力,严重削弱了士绅在基层社会的权威。这自然激起了士绅的强烈不满,他们便自觉不自觉充当了反教会“斗争的旗手和鼓手”。就各级地方官来说,传教士的治外法权大大削弱了他们的权威,使他们对西方宗教产生反感。但作为朝廷命官,他们必须服从皇帝的命令,认真履行条约,否则自身难保。因此,他们多采取比较隐蔽的方式,暗中支持士绅从事宣传和组织反教活动。1878年福建教案中的丁日昌、1880年四川泸州教案中的田秀粟都暗中支持平民。山东的拳民正是在两任巡抚李秉衡和毓贤的支持下,才发展成为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的。黎仁凯先生强调指出:“在多数教案中,地方官暗中支持平民是不争的事实。”
  这样看来,这道试题的命题人在材料选取上有考虑不周全的一面,无法向学生呈现“南昌教案”的基本概貌,所以,这不但无助于学生了解“南昌教案”的情况,更会对学生认识和评价晚清教案产生误导——因为仅凭一段存疑的口述史料记载,是无法认识和评价晚清教案的。
  除此之外,这道试题的参考答案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官府的态度”是怎样影响教案问题的?参考答案的表述非常含糊,从字面上看,有两种完全相反的理解:一种是官府偏祖教会,使民众的情绪更加激化;另一种是官府支持民众,推动了反教斗争的进行。如果结合试题中的文献信息,意思就是前者,但这又与史实不符。命题人考查学生对于“教案问题”的评价,但设计的参考答案有些“牛头不对马嘴”,难以理解,比如“反洋教是抵抗侵略的斗争”一句是对“中国人反洋教斗争”的评价,而不是对“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冲突”的评价;“传教士有为列强在华利益服务的性质”“客观上有助于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评价的是传教士的活动,也不是对“晚清教案”的评价。
  设计者在命题过程中坚持了“论从史出”的史学理念,这是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但是,由于命题人对晚清教案的基本概貌并无全面介绍,对于所选取史料在揭示历史现象本质上的局限性没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导致命题出现了不应有的失误。这告诉我们,“论从史出”理念的教学实施,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施教者对于历史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历史认识,提供全面而客观的材料供学生分析。如果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是有缺陷的史料,那么,如何能保证学生“论从史出”的科学性呢?
  
  责任编辑 吴丹
  参考文献:
  [1]政协福州马尾区委员会、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沈葆桢研究 [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0
  [2]黎仁凯略论晚清教案的分期及其特点[J]历史教学,2005(10)
  [3][美]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6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4]何成刚 西方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资料研习”[J] 历史教学,2008(7)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图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和“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那么,高中历史教学是否遵循了课程改革目标?教学活动如何实践、是否实现了既定的三维目标?这些问题的答案最终得由教学评价界定和解释。其实,在布鲁纳(J·Bruner)看来,评价本是与新知识的习得、转换几乎同时发生并共同构成学习的。①高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 评课,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复习课,激活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2)19-0038-04  在高中的历史学习中,有大约一半的时间是用来复习的。所以,科学定位历史复习课的功能、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少教师认为,复习课就是提高学生的重复记忆水平、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解题技能,这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和教学时间的浪费。如何使历
摘 要 中世纪英国乡村社会底层民众普遍经历了物质生活贫困。由于独特的经济、社会和宗教环境,英国乡村家庭内部救济、庄园共同体济助和基督教慈善救助等诸多济助因素,共同构建起多元化救助体系。其根植于传统社会的救助网络,保证了乡村贫困人口在物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能够生存下来,缓解了社会贫困压力,避免了社会动荡,为乡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济助体系由宗教慈善向世俗救济、临时性施舍向
[关键词]基本内涵,改朝换代,具体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3—0050—04  前不久,读了王晓荣老师的《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根本原因的分析及教学思考》一文,文中有不少观点耐人寻味,读后颇受启发;但对王老师认为中国近代民族危机根本原因是晚清社会腐朽落后的看法还有些心存疑惑。最近,由于指导本科生教育实习之故,笔者必须直接面对并认真思考这
[关键词]命题改革,多角度,开放性,中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1—0062—05  历史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中考怎样考,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方向。笔者所在的资阳市,新一轮课改已启动近八年,由于我市较早将历史纳入中考科目,可资借鉴的经验较少,所以在最初几年的中考命题中进行了不少探索。笔
关键词 罗马法,新课程,商品经济,资产阶级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2)19-0054-06  新课程“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一目,是新增内容,课程目标的要求是: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很多教师反映这节课的教学比较困难,在理论上,对罗马法的一些概念认识模糊;在实践中,一些教师大谈罗马法的阶
[关键词]教案,教学设计 新课改,备课趋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5-0030-07  任何教学进入课堂前都必须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这种工作一般称为备课。20年来中学历史学科的备课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一般称写“教案”,现在一般称进行“教学设计”,有的地方也叫编制“教学案”“导学案”“学案”等,名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思想的
【关键词】演历史叙述,初中,元谋人  [中图分类号]G63 眼文献标识码{眼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1-0033-05  元谋人是初中生在中学阶段所接触的第一个历史知识点,历史教科书对于元谋人的叙述,会给学生留下关于历史叙述和历史学科的第一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一印象往往会“先入为主”,影响到人们以后的认知。因此,以教科书对元谋人的“叙述是怎样的”为例,分析教科书的“叙述应该如
[关键词]课程开发,过程模式,连续统思维,超越的悖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23-0005-04    不管意识到没有,“过程目标”及“三维目标”的吊诡已使所有对它动口或动手的人吃足了苦头。本文的简要分析,但愿能对事情进展有所裨益。    一、“过程目标”是特殊的目标    “过程目标”的特殊首先来自于“过程”概念的特殊。倘若把“过程”
【摘要】所谓以史料为主体,即史料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主干,史料的汇编与研读的指导构成了教科书的正文部分。史料教学已成为世界性历史教学发展大趋势,而富有成效的史料教学,其前提条件便是要为学生提供大量合适的史料。美国2000年版的《发现美国的过去:从史料中进行探究》,独具匠心、与众不同,以史料为主要内容并提供历史方法论指导的教材体系,为中学生“做历史”(1earning history by do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