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jiani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教育的重要性、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分析,教育在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举足轻重,必须高度重视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参与,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观念,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育 西部民族地区 新农村建设 可持续发展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少数民族人口为1044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59.5%。据不完全统计,55个少数民族中有52个分布在西部。因此,西部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少数民族的教育。制约和影响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因素有很多,在各种生产要素中,人始终是最根本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不是单纯由于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①必须高度重视教育,才能使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标本兼治。
  教育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是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的复杂社会活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以来教育发展和教育产出积累的结果,一般用全体国民平均受教育标准来进行综合评价。在人口素质的研究中,常用的是“人均受教育年”这一指标,它指的是“人口所受正规教育年限总和/人口总数”,②反映了人口文化素质的综合增长,人均受教育年是由各层次受教育人口加权平均组合构造的一种统计数据,对人口普查的依赖性强。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的测算,2000年我国全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已经达到7.10年,若按“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统计口径,则人均受教育年已经达到7.61年。③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均受教育年与东部非少数民族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表所示)。可见,发展教育已成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教育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人类的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所谓治穷先“治愚”。只有解决了能力贫困的问题,发挥贫困人口的自我脱贫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状态才有可能获得比较好的改善。我国西部农村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大多自然生态条件恶劣,经济极其落后,基础设施匮乏,人口综合素质低下,当地的人口无力推进当地农业现代化,又缺乏外出就业的竞争力,面对这些偏重于体力的劳动者,单纯以“输血”的救济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少数民族人口的贫困状态,更谈不上把贫困人口从窘境中解放出来。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科技兴农,才能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教育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先决条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保存了许多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这对人类文化是一个瑰宝,而对本民族的发展进步则往往起阻碍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该民族发展的悲哀。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应该通过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生存能力,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教育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农村人口素质主要包含技术技能、理论素养与思想道德素质等,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农村人口走向现代化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也是建设成果的享有者。西部民族地区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制约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素质提高,离不开教育。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明确地将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后来更确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可是,在发展经济的热潮中,各级政府更倾向于为“看得见”的经济项目投资;教育经费被称为“剩余财政”,有剩余才投给教育。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实际上成了“略占地位”。教育经费的投入除了数量不足之外,多年来有限的教育经费大多投向城(镇)市教育,以确保升学率;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是十分有限的,加大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难于摆脱经济贫困。
  教育观念问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成为城市居民的主要途径是教育考试,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农村,跳出“农门”成为大多数农民教育子女的重要信条,现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上带有很大的“离农”性,受教育者知道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风土人情,地形地貌,而对本省、地(州)、市(县)、乡(镇)甚至本村的情形却缺乏了解,对乡土之情缺乏理性认识,加之本身落后的客观现实,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不愿意再回到农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还存在养儿防老,多子多福,重男轻女,不让女孩上学或少上学,甚至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还存在不与外族人通婚、不与外界交往等拒绝接受现代文明的现象。
  教育教学联系实际较少,教育管理单一。目前,农村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转,学生全力以赴学习必考的教材,实际动手能力非常有限。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并不是每一个农村人口都能够成为城市人口,城市的包容量还非常有限,很多的农村人口在农村接受教育后仍旧必须回到农村。现行的教学方式由于没有让学生在思想、心理、技术与劳动技能等方面形成预期的准备,其结果必然为农村制造较多的生存能力较弱的“书呆子”。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长期是教育部门一家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考虑较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影响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办学和农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
  对教育的外延认识不够。目前,人们对教育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其外延的认识都还有欠缺的地方,表现在内涵上的问题已经在前面有所论述,在外延上,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基础教育,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大教育,应该包括学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口素质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老年教育、社保教育、网络文化教育和道德文化建设等。
  解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参与。发展教育必须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树立“综合”的观念,才能使教育内部和外部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为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服务。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要由主要为升学服务,转到主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兼顾升学上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部门要主动关心当地经济的发展,始终坚持农村教育教学为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四农”服务的办学方向。
  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首先,重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进一步抓好“两基”巩固和提高工作;扫除某些地方假报“两基”数据,搞自欺欺人的数字工程。加强农村初中和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其次,要扩大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解决普通高中持续扩招带来的问题。最后,应把“9 1”职业培训的对象扩大到全部不准备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和高考落选生,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以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即“80后”、“90后”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竞争力或返乡务农的生存力。(作者为中共贵州省黔南州委党校副教授)
  
  注释
  ①[印]阿玛蒂亚·森:《自由:发展的目的和手段》,1999年。
  ②叶平:“我国人口文化素质发展实证研究”,《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第11期。
  ③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6月。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抓住高校学生培养的专业定位,正确处理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才能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做到位,形成高校各具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品牌。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特色    在国家重视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策保证下,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是,一些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定位模糊,未能提炼出本高校学生思想
明代中后期以来,书籍的出版工艺较以往朝代有两个较大的转变:一是早先形态各异的仿名家字体逐渐被笔画横轻竖重易于雕刻的匠体字——宋体字取代,“匠体的引入使很多技术不高的写样工和刻工能够参与书籍的印制和刻印”([美]贾晋珠《谋利而印:11至17世纪福建建阳的商业出版者》,邱葵、邹秀英、柳颖、刘倩译,李国庆校,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56页),如此一来,雕版的效率得以快速提高,扩大了图书生产的印量
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新机遇,这是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我们应把握时代脉搏,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网络阵地,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个新名词,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我们党历届领导人一以贯之的思想理论。在党
【摘要】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而逐渐建立和完善的。在当代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环境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日渐国际化,并最终实现了完全的与国际接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为中心,以司法保护为主导并以行政处理为重要支撑。知识产权作为世界贸易组织体制保护下的重要内容,在当前中美经贸关系中的重要地位被充分凸显,美方将其作为实施贸易报复的手段值得警惕。美国指责中国
【作者简介】  陈潭,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地方治理、网络政治、应急管理。  主要著作:《单位身份的松动》、《转轨秩序的阅读》、《治理的秩序》等。  摘要 狭义的治理第三方即第三部门或称非营利组织;广义的治理第三方则是指独立于政府、有能力且志愿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和监督政府运行的公民、私人组织和民间团体的总和。高水平的社会资本是第三方参与治理的必要条件,而社会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洲陷入了战后最为严重的危机。难民危机考验了欧洲自认为很重要的一系列价值。欧盟成员各国不但当前面临很多棘手挑战,对未来发展也很迷茫,不知方向所在。法德轴心未能提出激励大家勇于闯关的一体化深化方案。欧洲一体化下一步走向哪里,内部共识凝聚非常艰难,而分散化的挑战则越来越难以应对。欧盟与一些东欧成员国产生了价值上的根本性分歧,英国“脱欧”开启了逆欧洲一体化的模式,欧洲一体化
【摘要】在气候环境恶化与国际减碳目标的压力下,长期被忽视的农村能源消费问题需要引起各界高度重视;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正在从传统的非商品能源消费模式过渡到商品能源消费模式,农家能源需求正在成为中国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该研究在中国能源供求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市13个涉农区县,抽选214个村,对1866户的调研数据,对北京地区农村能源消费现状及问题进行系统校对,进一步结合农村政策措施,
【作者简介】  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  研究方向:比较政治、政治经济学、中国政治、东亚新兴工业经济体、民主理论与实践。  主要著作:《中国式共识型决策》、《民主四讲》、《袪魅与超越》、《安邦之道》、《中国国家能力报告》、《分权的底限》等。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成功跨越了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实现了自立自强与脱贫致富的梦想;现在,中国处于第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领域和相关产业造成了极大冲击。高等教育同样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探讨了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并提出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 高等教育 对策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领域和相关产业造成了极大冲击:企业破产、国际贸易萎缩、消费投资领域停滞。高等
【摘要】中国的跨国移民及其相关研究是在全球移民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的跨国移民如何定义?他们和传统的华侨华人有何区别?他们的现状特征如何体现其在祖籍国和住在国之间的多重作为?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中国跨国移民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以客观包容的心态来审视这一现象。事实上,中国的发展以及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改变,决定了移民之于民族国家的多重身份和认同情感。随着未来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移民“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