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影响的研究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yang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领域和相关产业造成了极大冲击。高等教育同样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探讨了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并提出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 高等教育 对策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领域和相关产业造成了极大冲击:企业破产、国际贸易萎缩、消费投资领域停滞。高等教育同样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发展高等教育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金融危机的发展与根源
  
  美国金融危机由次贷危机引发。2007年4月3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布破产,拉开了金融危机的大幕。2007年8月贝尔斯等称信贷市场20年最差,欧美股市全线暴跌。2007年12月,美、欧、英、加、瑞士央行宣布,将联手向短期拆借市场注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扩散到了欧洲、日本等全球范围。2008年9月1 5日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布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债务高达6000多亿美元,美国五大投行成历史;2008年9月27日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最大规模银行。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并对世界各经济体产生深刻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产阶级超前消费方式是危机形成的根源;银行和金融机构过度竞争和违规操作直接导致了危机的形成;对次贷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品缺乏监管是危机形成的催化剂;美国房价持续下降和美联储持续加息带来的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导火索。此外,金融危机的产生也是世界经济周期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实表现。根据经济周期理论,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可将经济周期划分为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等四个阶段。宗建亮、李天德和熊豪认为,1970-2005年,世界经济的发展存在6个周期,即1971-1976、1976-1984、1984-1988、1988-1994、1994-2000和2000-2004。目前,金融危机的产生,是世界经济活动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中的危机阶段的表现。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就。据教育部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各大高校占地面积15.03亿平方米,一般图书14.27亿册,电子图书5.0万片。拥有教学用计算机431.4万台,固定资产值736.33万元。专任教师总计113.77万人,聘请校外教师总计32.00万人。研究生指导教师共计18.88万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86万人,副高级职称9.02万人。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教职工共计205.85万人,外国留学生在校学生数总计8.21万人,研究生在校学生110.47万人,其中博士20.80万人,硕士89.66万人。普通本科生共计849.06万人,专科生共计712.96万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包括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独立学院、分校办学点共计2286家。目前我国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了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已达7000多万人,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国正在加速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全国教育经费投入和财政性投入逐年增加,高校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逐年攀升。表1统计了2000-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情况。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全国教育总经费从3.85千亿元增长到12.15千亿元,财政性教育投入从2.56千亿元增长到8.28千亿元;招生人数从220万增加到567万,毕业人数从107万增加到495万,如图1所示。而财政投入占GDP比例则在2.82%-3.41%之间上下波动。据有关统计,教育经费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这表明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还远远不够,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水平更是差距巨大,同时,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也是不相一致的,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尚待提高。(见表1)
  
  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社会生活都产生的重要的影响,根据产业波及理论,金融危机的影响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金融业直接影响到与之相关的产业部门,进而由这些相关产业部门影响到与其它产业部门,依此传递,影响力逐渐减弱。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首先影响到金融业,其次是与之相关联的实体经济,然后再通过这些实体经济进而影响到社会各行各业。
  教育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与其他行业较为独立。杨青、刘晓明、张茜和吴娟③根据我国1995年、1997年、2000年的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计算得出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分别是0.901、0.925和0.905,感应度系数分别是0.495、0.474和0.467。教育行业属于公用事业,其响应度和影响力都很小,表明教育基本不会因经济周期影响而有很大的波动。教育行业是一个开发和培养人力资源的行业,越是在外界生存环境恶劣、竞争形势加剧的情况下,越是需要增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在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教育行业非但没有萎缩,反倒呈现出和经济形势相反的繁荣景象。金融危机对教育行业细分后的影响程度有明显的差别,表2分别从教育类别、学科分类、地区比较、行业比较等四个方面,来比较金融危机对各类教育细分的影响程度。(见表2)
  具体而言,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所受到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危机增加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对外依存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中国沿海一批出口加工型企业纷纷倒闭,导致大批工人被裁、或被迫无限期休假,企业用工出现低潮。而根据有关统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这样的形势对职业学校来说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影响。很多企业招聘像是作秀,“雷声大雨点小”,学生只是“走过场”,更有一些企业召开宣讲会不过是为了扩大他们的知名度。一些毕业生刚求职就得“就业恐惧症”。除了招聘方带来的压力,一些毕业一两年的往届毕业生也成了应届毕业生的 竞争对手。另外,国外就业压力加大,一些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加大国内高端人才市场的竞争,让国内应届毕业生求职更为艰难。
  出国留学不降反升,留学选择日益多元化。在国外,随着金融风暴的加剧,企业提供给学校的资金相对减少,其国内的教育市场呈现不景气,从而外国学校会扩大海外留学市场。很多意欲留学的人也认为经济危机存在周期性,在目前低谷的时候求学,在经济逐步恢复的时候找工作,是更合理的个人规划。此外,美元、欧元等货币对人民币的汇率不断下降,人民币升值,使得留学的性价比提高了,学生留学需求有所增加。
  留学的市场选择日益多元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留学国家的多元化,虽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加拿大等五国是中国学生最想去留学国家的前五名,但到新加坡、韩国、印度甚至是阿根廷、巴西等国的留学生也因学费低、待遇好等因素飞速增加;另一方面,表现在留学专业的多元化,原来是商科、金融、计算机为主,曾出现“六成学生选商科”的情况,现在的选择很多,连选择艺术的也增加不少。由于担忧未来几年金融行业的持续低迷严重影响就业,留学学习金融专业的学生急剧减少。
  受金融危机影响,研究生和公务员考试现场异常火爆。美国金融危机给毕业生找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避免“刚毕业就失业”的命運。一些应届毕业生另辟蹊径,无奈的选择了考研这条路。2009年,教育部表示,经历了08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下降后,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加大的背景下,2009年全国硕士生考试报名人数由去年的120万增加到今年的124.6万,增幅达3.83%。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公布,今年硕士研究生将扩招5%。就业压力加大,MSA申请人数激增。
  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公务员考试竞争日益加剧。2006年公务员考试人数超过36万;2007年超过60万;2008年将近80万;2009年超过100万。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3:1,相比于去年的60:1有大幅度增长。中残联组联部“基层组织建设岗”一职以4723:1的供需比稳居榜首。除了受公务员待遇优厚吸引外还受金融危机影响,在外企甚至是一些知名外企工作的国人在这次危机中受到冲击后,不少人会转向追求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
  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发展引起更多人对教育结构和学科建设的思考。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我国的教育发展与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必须要有大量的技术工人作为支撑,这就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实际上,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一直不能很好地满足这种人才需求,而与此同时,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却出现就业难问题。这次金融危机将进一步凸显这一问题。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人。而与此相对的却是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受到影响比较大,金融、会计、投资等专业的应届生将会面对比较严峻的现实,外资、合资企业可能会减少招聘名额。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仍有较大的空间。目前的学科结构需要紧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调整,如果学科设置没有考虑到就业问题,势必会影响大学的竞争力。
  金融危机对教育带来的其他影响。除了上述影响以外,金融危机还可能会对高校经费影响巨大。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认为,金融危机对教育造成的直接影响包括“三少一大”,即教育经费减少,与西方高校或基金资助的学术交流和访问机会减少,毕业生就业机会减少以及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他解释说,政府税收减少,用于教育的拨款就会相应减少,同时由于企业都要勒紧裤带过日子,给学校的资助也当然会减少。
  金融危机的发生,大学生就业的困难,这些也促使国民对教育投资的更多关注和讨论。经济不景气,很多人会选择再投资。但目前问题是,金融危机加大了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催生了对教育投资效益的大讨论。很多人预测经济会比现在好,但是考虑到“充电”的机会成本,是利还是弊就更难判定,更何况几年后的就业者因为新就业人数的增加和以往的积累会越来越多。
  
  金融危机下发展高等教育的对策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使政策向教育行业倾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投资教育虽见效不快,但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提供最强有力的保障。没有思想的民族不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没有人才的国家无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在加强基础产业的重要决策中应当把教育作为一项最大的基础产业,摆到重要位置,通过适度注入资金,拉动教育内需。一方面要极力为人民群众扩大受教育机会,另一方面必须尽可能多的为受教育者提供受教育的成功机会。应当不失时机地实施教育结构重心适度上移战略,对高等教育由抑制需求适当地转向满足需求,这既是我们国家发展集约型经济对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利用金融危机机会,多方面吸引企业和社会投资。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地产、金融制造业等行业均受到巨大影响。教育作为服务类行业的一种,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受到一些普遍性的影响是难以避免的。尽管投资方可提供的投资总量有所下降,但在金融、地产、互联网等行业的泡沫相继破碎后,投资大规模地复归传统行业的趋势已经出现端倪。而教育作为传统行业,同时也是人们的必需品,其消费具有刚性,价格弹性相对较弱,因为经济的不景气而大幅度萎缩的可能性较弱,这正是资产增值保值的理想手段。因此,在一段时内,教育可能成为投资人规避风险、获得适度回报的投资蓝海。目前,美国有30多家教育上市公司,最大的销售额达到几十亿美元、市值上百亿美元。在各个教育细分市场上都出现了领军企业,推动整个行业水准不断提高。而我国教育企业的销售额大都不到10亿元,发展空间还很大。我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美国的发展模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今后我国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从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多种教育成份、专业设置、教材、招生、分配等几个基本环节上进行彻底改革,推进教育的区域化、特色化、现代化。利用市场机制,加快非义务教育产业化的进程。教育产业化意味着不能再把教育单纯地看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和纯消费性事业,而应当把它视为一项必须讲求投入和产出效益的人力资本。给办学者较大的回旋余地,其中包括向求学者收回一定数量的教育成本,其数额一般是教育层次越高,收回教育成本的数额相对较高,这一点是与受教育层次越高得到的教育回报率越高是一致的。
  深化教学改革,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我国教育发展改革的步伐不应放缓。我国要基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发展多种形式培养人才的新途径并主动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里的商学院来说,要调整专业和招生人数,例如金融、会计、财务投资等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专业要做适当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2月11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学习、提高党性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旨在筑牢共产党人的精神基石,奠定全面從严治党的思想基础,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根固本、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心之官则思,心是指导行动的发令者。心立则身修,
【摘要】面向本世纪中叶,中国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全球超级强国为总体目标,制定“三步走”的中长期对外战略。中国的战略目标以十年为界,分别是建构履行亚洲领袖国家责任、亚非领军国家责任、世界领航国家责任。在中国完全崛起为全球超级强国,形成对美全方位权力平衡之前,中国应采取进取性的内部制衡和区分性的外交谦逊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中国应该执行崛起战略、大国关系战略、国家统一战略、领土争端管理战略、中国
【摘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抓住高校学生培养的专业定位,正确处理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才能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做到位,形成高校各具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品牌。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特色    在国家重视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策保证下,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是,一些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定位模糊,未能提炼出本高校学生思想
明代中后期以来,书籍的出版工艺较以往朝代有两个较大的转变:一是早先形态各异的仿名家字体逐渐被笔画横轻竖重易于雕刻的匠体字——宋体字取代,“匠体的引入使很多技术不高的写样工和刻工能够参与书籍的印制和刻印”([美]贾晋珠《谋利而印:11至17世纪福建建阳的商业出版者》,邱葵、邹秀英、柳颖、刘倩译,李国庆校,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56页),如此一来,雕版的效率得以快速提高,扩大了图书生产的印量
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新机遇,这是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我们应把握时代脉搏,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网络阵地,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个新名词,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我们党历届领导人一以贯之的思想理论。在党
【摘要】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而逐渐建立和完善的。在当代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环境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日渐国际化,并最终实现了完全的与国际接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为中心,以司法保护为主导并以行政处理为重要支撑。知识产权作为世界贸易组织体制保护下的重要内容,在当前中美经贸关系中的重要地位被充分凸显,美方将其作为实施贸易报复的手段值得警惕。美国指责中国
【作者简介】  陈潭,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地方治理、网络政治、应急管理。  主要著作:《单位身份的松动》、《转轨秩序的阅读》、《治理的秩序》等。  摘要 狭义的治理第三方即第三部门或称非营利组织;广义的治理第三方则是指独立于政府、有能力且志愿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和监督政府运行的公民、私人组织和民间团体的总和。高水平的社会资本是第三方参与治理的必要条件,而社会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洲陷入了战后最为严重的危机。难民危机考验了欧洲自认为很重要的一系列价值。欧盟成员各国不但当前面临很多棘手挑战,对未来发展也很迷茫,不知方向所在。法德轴心未能提出激励大家勇于闯关的一体化深化方案。欧洲一体化下一步走向哪里,内部共识凝聚非常艰难,而分散化的挑战则越来越难以应对。欧盟与一些东欧成员国产生了价值上的根本性分歧,英国“脱欧”开启了逆欧洲一体化的模式,欧洲一体化
【摘要】在气候环境恶化与国际减碳目标的压力下,长期被忽视的农村能源消费问题需要引起各界高度重视;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正在从传统的非商品能源消费模式过渡到商品能源消费模式,农家能源需求正在成为中国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该研究在中国能源供求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市13个涉农区县,抽选214个村,对1866户的调研数据,对北京地区农村能源消费现状及问题进行系统校对,进一步结合农村政策措施,
【作者简介】  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  研究方向:比较政治、政治经济学、中国政治、东亚新兴工业经济体、民主理论与实践。  主要著作:《中国式共识型决策》、《民主四讲》、《袪魅与超越》、《安邦之道》、《中国国家能力报告》、《分权的底限》等。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成功跨越了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实现了自立自强与脱贫致富的梦想;现在,中国处于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