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综合征35例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Ju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收集2002~2006年住院的高血压伴左室肥厚254例,其中具备肥厚性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标准,即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综合征35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诊断标准:①5年以上高血压病史,无肥厚性心肌病家族史;②室间隔增厚≥16mm,伴回声增强;③室间隔呈向心性肥厚,或不对称性增厚,与后壁厚度比值≥1.3;④心电图右室肥大伴劳损;⑤右心径<45mm;⑥左室流出通<20mm其中1-2条为必备件,加上3~6条中任何1条即可诊断“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综合病。
  一般资料:35例,女20例,男15例。年龄48~81岁,高血压年限5~30年,重度高血压29例,轻-中度高血压6例。
  症状与体征:劳力性呼吸困难32例,;心悸34例,心绞痛6例,胸骨左缘收缩期杂音19例,心间区收缩期杂音6例,心脏扩大11例,肺底啰音16例。
  心电图表观:左室肥大35例,左房肥大33例,窦缓Ⅱ°窦房阻滞12例,Ⅱ°~Ⅲ°AVB3例,窦性心肌失常(房早、室上速AT/AF)31例,室性心律失常5例。
  超声心动图表观:左房扩大≥35mm34例,室间隔16~20mm28例,室间隔≥21mm12例,向心性间隔肥厚21例,左室内径≤46mm30例。
  
  讨 论
  
  长期严重高血压者可引起续发性肥厚性心肌病,即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综合征。本病在临床中较多见,易误认为肥厚性心肌病,但其临床征象、心电图、心动超声图特点与原发性肥性心肌病具有不同的特点显示,根据本组临床分析,以下几点有别本病诊断:
  ①年龄>50岁长期重度高血压史,本组除4例为轻-中度高血压病史,31例为重度高血压,入院时舒张压>115mmHg。②临床上突出表现慢性心功能不全,本组心功能不全31例,占88.5%,均为左心功能不全,优势型,入院时心功能Ⅲ~Ⅴ级,其中30例经超声心电图检查表明左心室内径正常,左房内径不同,程度增大28例,二尖瓣开放波幅降低,A峰≥E峰。治疗方面,除9例因并快速心室率心房纤颤应用洋地黄有效,余24例对洋地黄耐受性差,改用硫氮卓酮或硫甲基丙脯酸,加利尿剂而获效,表明本病心衰机制以左室舒张功能有不全为主,由于左室严重肥厚,左心腔几何图型改变,收缩,舒张不同左心腔僵硬度增加,其顺应性下降,致左室充盈障碍,即原发性心功能不全所致充血性心力衰竭。本组4例非典型心绞痛,无1例表现胸痛,昏厥等体征,仅少数病例(3例)心尖区闻及轻度收缩期杂音,以上症状与体征均有别于原发性肥厚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③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本组室向隔厚度均≥16mm,其中12例呈重度室间隔肥厚(>21mm),以向心性为主(60%),与本文献报告相符。此外,超声心电图突出表现左房扩大,正常左房内径与二尖瓣开放受限,无1例表现二尖瓣E峰与室间隔碰撞,无1例CD段“SAM”征。④本组心电图均有明显异常,100%表现左室肥大劳损,但无1例有异常Q波,32例(87%)表现为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AF/Af房速),文献报告肥厚性心肌病以室性早搏最多见,占51.7%。是猝死的可能先兆,但本组室性心律仅5例(14.2%),无1例并发猝死。
  本组中有18例AF/Af同时存在室内传导阻滞,并交替出现显著窦缓,Ⅱ°窦房阻滞和窦性静止,呈典型慢快综合征,提示本病征由于长期左房负荷过重,引起左房肥大,纤维样改变坏死,导致心房电生理乱和窦房结功能障碍。这在原发性肥厚性心肌病是不少见的。
其他文献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 溶栓治疗 rt-PA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7例病人均在症状发作3小时以内,经过CT扫描后,除外颅出血或血液学异常,血压控制在180/105mmHg以内,在适应证范围内;男25例,女12例;年龄52~78岁,平均65岁。  给药方法:无菌条件下,将50mgrt-PA干粉溶于0.9%生理盐水100ml,取上述液体5ml静推5分钟后,余液连续静脉滴注1小时。24小时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吉林地区妇科病发病状况,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05~2006年吉林地区20~55岁的3600名妇女进行普查,分析其常见病与多发病的原因及人群分布特点。结果:3600名妇女中共查出1100例患病者,患病率达30.55%。共查出18种疾病,按患病率前7位依次是:宫颈疾病(13.8%)、乳腺疾病(5.28%)、阴道疾病(5.25%)、子宫肌瘤(2.64%)、盆腔炎(1.77%
期刊
关键词 高空腹血糖 现况调查 现患率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南京市白下区的常住居民,排除长期外出及因病无法配合调查者。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社区为单位确定调查对象。  调查内容及方法: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和入户调查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收集及各项指标的测量。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吸烟、饮酒、饮茶与饮食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等。被调查者禁食12小时,于次日上午6~8点
期刊
初始化工作    (1)固定资产的编码设置:在建立表格之前,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编号,可以方便查询和日常管理。编码应当注意:①尽量简单。可以直接用流水号作为编码。②唯一性。每件资产都应有唯一的专用编码,保证不重码,只有采用唯一编码才能分别跟踪每件资产。减少的固定资产使用过的编码也不得重复使用,以方便档案信息管理。③编码尽量统一采用数字,不要混入字母、汉字和特殊字符,以便在利用计算机输入数据时,不必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藻酸双酯钠治疗高血脂高血黏的疗效。方法:采取用药前日晚餐后禁食12~14小时笠日清晨抽静脉血同步测定血黏度、血脂、血糖。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藻酸双脂钠50mg加0.9%氯化钠250ml静点连续15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阿司匹林75mg和脂必妥0.4g口服,治疗结束后抽血化验检查。结果:治疗组有明显的降血脂降血黏的作用,疗效非常显著。结论:高血脂高血黏与动脉硬化高血压冠
期刊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共153例,26例发生继续出血,男16例,女9例,年龄37~79岁,病史有37例口服阿斯匹林片(75mg/日)6~24个月,无继续出血127例,患者中有13例口服阿司匹林片(75mg/日)时间2~36个月,发病至手术时间:26例继续出血6小时内12例,6到24小时内10例,24小时以上4例,继续出血127例,6小时内13例,6到24小时内25例,24小时以上89例。26
期刊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本组观察脑梗死27例,其中女9例,男18例,平均年龄63.5岁,本组病例治疗前后均做头颅CT、血流变学、血脂、凝血4项等检查,入选病人均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有肢体瘫痪、言语不利,偏身感觉异常等局灶症状,另选患者25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64岁,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根据病情需要用复方丹参、川芎嗪、肠溶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注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对60例应用尿激酶溶栓后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资料分析。其临床再通率为70%,溶栓后出血率为5%,住院期再梗率为3.3,35天死亡率为11.7%,比我院93年急性心肌梗死`93例临床分析中35天病死率19.4%下降7.7%,提示尿激酶溶栓是安全的,可以使AMI病死率明显下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溶栓治疗    资料与方法    本文收集5年来在我院内1科,保健科住院的103
期刊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男78例,女38例;年龄38~89岁,平均68.6岁。116例中有102例有高血压病病史,大脑半球出血95例(其中基底节区出血79例,丘脑出血8例),小脑出血4例,脑干出血5例,脑室出血12例。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5分16例,6~8分66例,9~12分23例,13~15分11例。合并2种以上病者89例,包括糖尿病、冠心病、肺心病、慢支炎肺气肿、乙型肝炎、肝肾功不全、
期刊
摘 要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在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RP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病程第1、7及14天),并与9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从病程第1天即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31分)。选自同期来我院体检健康的体检者作对照组,共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65.3±5.0岁。两组病人均进行血压、血脂、血糖、血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