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节地理课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重点要求创设地理情境和地理教学氛围,从学生的发展要求出发,给每个学生提供发言、发挥、发展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本文以地理竞赛课《设计旅游活动》为例,对课堂教学设计做了系统的构思和设计,并进行评价和反思,以期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情景式教学;活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10-02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的学科,但又十分注重实用,所以我认为,在高效课堂下的地理教学有两个基本要求:创设地理情境和地理教学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广博、生动的自然与人文地理中,从更深广的社会、伦理等层面激活学生的个体意识,引发学生思想、情感、知识上的共震,从而学、乐相生,教、乐共融;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把讲台还给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发言、发挥、发展的平台,给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提供无限的空间,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基于这两点,对地理竞赛课《设计旅游活动》这一课采取了如下设计。
  一、课堂教学策略与设计
  本课题目是《设计旅游活动》。该课主要教学目标是激活学生学习、探究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人文的情感,以及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转变学生传统的地理学习方法。我选择此课作为参赛课,是充分考虑该课题所包含内容的生动性、开放性和启发性。在教学设计中,我在每一个要点里设计了学生参与探讨的问题,比如第一个要点—了解旅游者的愿望和能力等。具体设计的思考题是:(1)旅游动机与旅游偏好有何不同?(2)同一个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是否会发生变化?(3)比较一下父母与自己喜欢的旅游活动有没有区别?为什么?(4)列举你最想去的地方,并谈谈你的理由。(5)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旅游活动的偏好有何不同?
  高二(13)班全班48人,按照小组编制,以6人为一小组进行探究,并采用为小组积分的策略让每一个同学在课堂上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主动展示自己。小组讨论、发言之后,我及时进行点评,并为优秀小组加分。由于本课题《设计旅游活动》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内涵宽泛,既有开放性和弹性,又能随时收拢话题。所以我认为,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应该能做到收放自如。
  二、过程与实效
  实际教学过程中,从学生方面来讲:(1)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利用整体的力量取长补短,拓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帮扶互补中习得知识。(2)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学生都能够很自信地展示,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真正主人。(3)老师的及时点评和肯定,为并且为小组加分,点燃了学生的激情,使课堂生动活泼。从课堂整体结构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问题引领课堂。在课堂中贯穿了大量问题,用问题切入课堂,用问题展开课堂,用问题衍生问题,用问题延伸课堂,用问题总结课堂。可以说,我这节课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问题教学法,而且我设计的问题大都能够击中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问题的能力层次多,可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都能发言,都能展示。(2)以激情点燃课堂。情境式教学是我在本课中用的第二种教学方法。通过举实例的方法,让学生想象自己要去某个地方旅游,把他们带入那个情境中,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动态,甚至于鼓励从事创造性的思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3)用活动推进课堂。高效课堂强调交流学习、合作学习。这节课我是充分让学生占领讲台,以学定教、以学引教,甚至我是“不教之教”。整节课堂生生、师生良性互动,协同推进。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活课堂,培养了学生主动的探究能力,于“润物细无声”中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课堂反思
  作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有限,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模式,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诸多不足或有待成长和完善的地方:(1)高二新教材选修课共七本要讲三本,内容多,有时为了赶进度,教师对新课的设计不到位,很多时候都急着去上课。一堂课下来,觉得知识塞得满满的,弹性时间不长,学生消化吸收的速度慢,学生的学习也比较被动。(2)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和实践活动,有更多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机会。然而,有时候教师为了完成任务,没有很好地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比较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多时候没有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能力层次,而是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讲题时,有时一味就题论题,没有教学生分析方法,理解“所以然”,这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针对不足,今后应采取的对策:(1)要重视教学的三维目标,在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力争达到最优化。要有课前比较周详的教学设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经验水平。对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在学生活动和合作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和谐的探究气氛,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欲望,并要注重适时点评。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2)每节课都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3)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地接受知识。
  最后要说的是,随着教学工作时间的增长和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在教学中我也会出现更多的不足。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大的收获,能够给每一个有梦想的学生提供知识的引擎,从而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合格的接班人。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选题、具体实施、项目总结及整体过程的教学体会,探讨了创新性实验计划中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论述了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来使理论教学和科学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创新性实验计划;理论教学;科学实践;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64
摘要:随着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大力发展,探讨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基于学位制度设计的特征和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点:基础性和实践性。基础性强调通过基础课程设置和基础科研训练,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学术视野;实践性强调通过大量全方位的校内外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
摘要:贺绿汀是20世纪中国现代音乐文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和见证人。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他创造性地把欧洲近代作曲技法和本民族的音乐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外来的和声、复调等技法与中国曲调相结合,从而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声钢琴织体,并力求和长期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审美心理、审美习惯相适应,在作曲、理论、教育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富于开拓性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贺绿汀;钢琴音乐;传承;借鉴  中
摘要: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一种新的模式,以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高职的职业性特点。园林与花卉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表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传统课程体系。该体系有助于知识、能力的对接,工学的结合,更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选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985”高校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的分析,发现至少有22%的教授并未参与为本科生授课。作者从教授聘用、职称晋升、津贴与奖励、管理等四方面的制度探讨了影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因素,提出了制定教授分类管理制度,改革教授晋升和津贴奖励制度,以及加强教授聘后考核管理,建立政策制度执行监督等多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985高校;教授;本科生;授课制度  
摘要:农村是相对于城镇的居住区,具有分散、以农业为主要特点的生产生活居住区,是我国主要的人口聚居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农村在发展基础农业的同时,轻小型工业也有所发展,在推动地方GDP增长之时,也对农村环境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当下农村存在“五小”等工业污染、村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污染和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带来的污染,这些污染已成普遍问题,针对该问题,需要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性治理措施,给予解决。  关键
摘要: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探究式教学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一般而言,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依次为:创设情境、开放课堂、适时点拨、合作探究、课后留创新作业。在探究式教学中,应把握如下基本原则:目的性原则、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主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与网络交互式教学相互补充的原则。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探究式教学;过程;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趋势,师范类院校探索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模式是适应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大趋势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师范类院校探索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现状,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介绍了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的具体措施,为师范类学院在探索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模式上提供借鉴。  关键词:师范类院校;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
摘要:教育无小事,关键多关注!如今中学德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难,教育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很多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心声”,更已蔓延成一块“心病”。学校和教师该如何以艺术的角度来审视德育?并让德育达到有效教育的效果?这不能不引起广大教师的深思。而“悄悄话,教育大”是有效的德育艺术方法。能很好防止学生再犯错误,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润滑剂和桥梁。更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摘要:在我国,不少学生在师道尊严与学业的双重压力下,或不敢多说,或不愿多说,或习惯沉默。然而,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我们会发现:善于表达与合作交流,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交能力,是融入并适应社会的重要前提。那么,学校能否提供这样的机会和舞台,营造这样的氛围?教师能否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引导?笔者在英国课堂上的教学经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与思考……  关键词:主角;引导;平等与信任;包容与鼓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