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全国I卷论述类文本试题商榷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biw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是从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这篇文章删改摘编而来的。据此论述类文本,命制了三道试题,非常可惜的是,这三道试题都值得商榷。
  试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实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答案:A
  【分析】其实这道试题B项也是不正确的,也是可选答案。
  B项这句中的结论“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太随意武断。B项对应的原文是“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这句话中,“政府借贷主要为赈贷”,意思是说还有其它的借贷形式;“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意思说私人借贷也有其它的借贷形式。“高利贷”的利息高,并不代表所有的私人借贷的利息都很高,并且都高出政府的赈贷利息。所以B项“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的说法太绝对了。
  本题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命题人没有扣紧文本,仅仅根据原文“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就大而化之地武断“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试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B.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C.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答案:C
  【分析】这道试题B项也是不正确的,也是可选答案。
  B项“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这个说法是错的。原文是“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根据这句话可以知道,“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是“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的凭据,即是“提货凭证”,而不是“专卖凭证”。
  我们再对照试题,看看原文中的“茶引”属于哪种性质。“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句话描述的正是北宋前期使用“交钞”“交引”时经营茶叶的情况,此时“茶引”的性质属于“取货凭证”,而非命题人认为的“专卖凭证”。
  本题命制出错的主意原因,是“信用工具”为一种金融“凭证”,而宋代又实行“禁榷制”,“茶、盐”又属于禁榷的专卖货物,于是想当然地臆断“茶引、盐引就是茶盐的专卖凭证”了。
  试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捎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答案:D
  【分析】这道试题A项也是不正确的,也是可选答案。
  A项错在“唐宋时期”。原文是“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这句话的主语(陈述对象)是“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没说唐代的信用情况,所以也就不存在唐代“质库、解库”兴盛之说。本文的研究时段仅仅局限于宋代,包括南北宋。因此,A项扩大了文本的时间范围,也是错的。
  我们老师平时理解一篇文章,可以查阅各种资料,包括搜索百度,但是,学生在考试时只能依据文本做题。命出这样的试题,你想考查学生什么能力呢?
  通观以上三题,错因都在命题人没有能扣紧文本字句的表达,在变换原文本说法的过程中,随意加进了自己的理解与推断,我们认为,文学类文本在鉴赏时需要想象,而论述类文本在理解时要特别注意逻辑,稍有偏离,就会出错。
  最近几年,高考论述类文本试题已经成为了考试的难点。按理这些试题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学生反映,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很难拿到全分。究其原因,重要一点还在试题,在试题设计的不规范、不科学、甚至不正确。作为全国试题,我们真心希望它具有极为可靠的信度,希望它拥有毋庸置疑的权威性。
  作者单位:安徽泗县新集中学。
其他文献
我理解的课堂生成是这样的,老师充分课前预设,将一篇课文尽可能有的知识点、能力点、审美点、情志点充分琢磨,在裸读备课的情况下,再综合各种资料信息加以消化吸收,然后走上课堂。其出发点归宿点全在学生,课堂的生发点也基本由学生引起,老师在其中只起引导、诱发、促疑、纠错、拨正等作用。这样的课堂中的生成是动态,对话是开放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情境是生活化的。  我在教学《鸟啼》一课时做了尝试。现将在两个班的教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尤其是材料作文,一旦审错题,立错意,归错类,对高考成绩的影响可谓是致命的。江苏作文批改分六类法:一类卷,70~63分,要求切题,立意独到、深刻;二类卷,62~56分,要求切题,立意准确、正确;三类卷,55~49分,基本切题,立意基本正确;四类卷,48~42分,基本切题,立意略有牵强;五类卷,41~28分,不切题,立意牵强贴标签;六类卷,27~0分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本文文言知识浅显不艰涩,积累起来不是很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把握。  本文虽是文言文,但其中项羽这一人物生动形象,情节分明紧凑,颇能吸引学生。鉴赏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所以本课教学就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应该能顺利愉快进行。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古代散文的学习上,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功底,文言知识的掌握
名著《红楼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经典必讲篇目。以江西省为例,在使用全国统一教材时,第四册选入《林黛玉进贾府》,第五册设置《红楼梦》专题单元(含《诉肺腑》《宝玉挨打》《探春理家》);目前使用人教版新教材,必修3仍以《林黛玉进贾府》为独立篇目,且为小说单元首篇,另设有《名著导读》专栏《〈红楼梦〉导读》(明确指定为必讲必考)。  任何教材编订者对《红楼梦》向来是“青眼”有加,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明白: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批改中如何加强引导,激发情趣,对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具有重大意义。著名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在小学时代有两册三十二篇作文,其间老师的评语对茅盾先生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在《秦始皇高祖隋文帝论》后,老师称赞:“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国文至此亦可高无罪矣。”  而作文批改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如果说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是“作文
近年来,许多学生不但学习缺乏热情,而且变得越来越冷漠,凡事多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身边的人和事总是漠不关心。这些学生中尤其以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的为多,他们埋怨父母,埋怨社会,埋怨生活。看到这种情形,老师们都觉得非常痛心,这或许是包括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德育缺失吧。于是,我经常找学生谈心,苦口婆心给他们讲道理,讲人生,但用了许多方法,却都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扭转这种情况呢?我最终回归到了我们语文课的德育功
【课标依据】  2012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在审美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细腻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好的篇章,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对诗歌的不同艺术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做出比较,掌握作品其中的意蕴,在作品的欣赏中发现美,在诗歌的欣赏过程中,获得不同角度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与诗歌的创作能力。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读《再别康桥》一诗,不禁想起罗丹的这句名言。《再别康桥》作为现代白话诗的名篇,倾倒了无数读者。它令人称道的地方有很多,而在取材和修辞方面,尤其显示了诗人善于发现美的慧眼。  《再别康桥》善于从平常生活中提取素材,只要读读它的诗句就可以感受得到。那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靑荇,榆荫下的清泉,西天的云彩,斑斓的星辉,沉默的夏虫,对这些寻常事物诗人好像信手拈来。在诗人
在我国诗歌史上,王维以“诗佛”著称。他的诗歌今传四百多首,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山水诗在我国盛唐诗坛独树一帜。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几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果能把握好王维山水诗的意境,就能让学生初步领略王维精湛的诗歌艺术,体悟到他从自然界静美境界中透射出的闲情。  对于王维山水诗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诗歌意境的把握上。王维的诗向来享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他笔下所描绘的心物契合的“无我之境”、动静相生
新课程标准在课外读物的建议中给我们列出了中外文学名著的数量和要求,再一次以国家硬性规定的形式,昭示了符合时代和人们精神需要的名著,是学生提高文学修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走近经典,亲近大师,加强文学教育,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有益的。  但我们也不得不甄别专家推荐的文学作品。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在反思。  《水浒传》是新课标推荐的八年级学生的必读作品,也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