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的心理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必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现代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身心健全发展的人。通过多年的探索,我体会到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有效地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
一、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二、通过体育活动创设成功体验培养学生自信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做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突出的特点,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自我效能理论的观点,以往成功活动的体验可以提高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值,增强自我效能强,加强内部动机。所以,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既能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又能激发和维持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并享受体育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
此外,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体育教师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三、通过体育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和集体观念
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能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要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赛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
此外,体育教学还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方式参与游戏等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形式,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
四、通过开展课后个别咨询活动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
学生心理健康是当今社会教育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外,还要针对学生中的个别学生差异,以及个别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尤其对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特别的关心和帮助。在课外,我们与学生多接触,多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与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要逐一地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并及时地进行解答,使他们生活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启发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克服,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能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能把素质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才能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具有完美心理素质的国家栋梁。
一、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二、通过体育活动创设成功体验培养学生自信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做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突出的特点,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自我效能理论的观点,以往成功活动的体验可以提高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值,增强自我效能强,加强内部动机。所以,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既能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又能激发和维持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并享受体育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
此外,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体育教师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三、通过体育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和集体观念
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能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要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赛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
此外,体育教学还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方式参与游戏等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形式,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
四、通过开展课后个别咨询活动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
学生心理健康是当今社会教育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外,还要针对学生中的个别学生差异,以及个别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尤其对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特别的关心和帮助。在课外,我们与学生多接触,多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与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要逐一地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并及时地进行解答,使他们生活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启发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克服,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能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能把素质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才能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具有完美心理素质的国家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