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众看中国崛起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pan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9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这是来自印度人民党联盟的印度总理莫迪于2014年5月26日执政后,中国国家领导人对印度的首次访问。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媒体发文指出,“中印关系已经成为21世纪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双边关系之一”。作为亚洲人口众多的两大近邻,中印两国在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发展都令世界瞩目。两国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印度政体是多党议会选举制,民意在选举式政体中一般都有很大的影响力。莫迪执政以来,其内外政策受到了印度民众的广泛支持。印度民众以非常积极的政治参与姿态投入到本次大选中,登记选民达8.14亿,投票率高达66.4%,二者均是印度大选的最高纪录,大选结果也和早期的民意调查结论相吻合。莫迪时代的中印关系让人们充满了期待但又复杂难料,不过作为一个有很高民意基础和民众支持的总理,其中国政策在相当程度上会受到印度民意的影响,同时也会反映出印度民意对中印关系及中国崛起的看法。
  【摘要】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委托亚洲风向标民意调查组织在印度开展了有关中国崛起的民意调查,这也是中国首次主导此类调查。在印度民众眼中,对亚洲最有影响的国家,中国当前排在美国之后、十年后则次于印度,总体上印度民众对中国的态度时好时坏,摇摆不定,莫迪的外交政策会受到印度民意的一定影响。
  【关键词】 中国国家形象 中印关系 印度民众 认知 【中图分类号】 D835.1 【文献标识码】A
  “上海调查”:中国首次主导的在印度有关中国崛起的民意调查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委托亚洲风向标民意调查组织在印度开展了有关中国崛起的民意调查(简称“上海调查”),这也是中国首次主导此类调查。自2012年9月开始,“上海调查”项目通过搭载和嵌入关于“中国与亚洲国家发展关系和影响”的六组问题,来考察印度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在亚洲的认知和关系状态。①调查覆盖印度22个主要的州,而东北部的一些小州则被视为一个整体来处理,调查范围覆盖印度97%以上人口。调查采用面访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18岁以上的印度公民,数据信息渠道源于印度“国家总选举事务办公室”(State Chief Electoral Officer,CEO)网站,网站上有最近更新的选民登记信息,采用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概率抽样法,通过近一年的调查,在全印度取得有效样本6043个,其中男性占比53.4%,女性占比46.6%;受访者平均年龄为41.75岁,最大者99岁,最小18岁。
  我们设计的六组核心问题涉及四个要素:1)目前和不远的未来中国在亚洲和世界的影响力;2)中国影响力的正面或负面评估;3)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否受到欢迎;4)各国民众对本国与中国的双边关系的看法。这些问题要求民众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估,但同时也测量了民众的主观意见和“情感温度”,综合了主观态度和客观评价。当然,中国崛起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涉及层面极为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创新的层面,也包括观念、意识形态、文化与情感层面的反应,以及各种偏见和误解等。
  印度民众眼中对亚洲最具影响力国家:现在是美国,其次是中国;十年后印度排第一位,中国次之
  调查结果显示,24.6%的印度民众认为目前“对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国家”是美国,18.9%认为是中国,14.8%认为是印度,而6.7%认为是日本;十年以后“对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分别是印度(27.2%),中国(14.6%),美国(14%)和日本(6.4%);两个问题分别有34.7%和37.4%的缺失值。(详见图1)印度民众认为无论是当前或者未来十年中国在亚洲的影响都处于“配角”的地位,当前美国依然是亚洲影响力最大的国家,而十年后的将来,印度将会是亚洲影响力最大的国家。
  印度民众的看法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及地区受访民众的看法大相径庭。同一时期在亚洲13国与地区的调查显示,大多数民众认为中国崛起不可阻挡,在十年后中国将成为亚洲最有影响的国家。而且东亚多数国家的民众认为,中国崛起对于亚洲来讲是好事而不是坏事。调查东亚民意的一个重要的发现是,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正面看法普遍大于中国周边东北亚国家,但同时他们认为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大于中国;反之,认为中国影响大于美国的中国周边近邻国家对中国影响的担忧则更加强烈。这些数据反映了亚洲国家民意的务实和矛盾的心态,也说明中美关系是影响亚洲民意的一个核心因素。
  相比起来,印度民众的看法可谓独具一格,其大多认为十年后在亚洲,印度而不是中国将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可见印度民众对于印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充满信心。印度民众不仅希望印度能够尽快现代化,同时也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多年来,印度一直坚持不懈地追求“有声有色”的大国梦,并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拥有核武器”和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其迈向世界大国的“三步曲”。随着2006年美国承认印度核大国地位,印度的大国梦只剩下“入常”。
  很显然,印度的大国之梦是将中国作为参照对象与竞争对手的,即中国有的,印度也应该有。民意调查清楚表明,印度人很自信地认为十年之后印度将会超过中国,起码在亚洲会成为头号强国。相对而言,印度人认为中国(14.6%)和美国(14.0%)在亚洲的影响力将大大受到削弱。
  就中国对印度本身的影响而言,45.2%的印度民众认为中国对印度“有影响”,33.7%认为“有正面影响”
  印度民众如何看待中国、美国及日本对亚洲影响的利弊? 87.2%的印度民众认为日本在亚洲的影响“利大于弊”,12.8%认为“弊大于利”;72.7%的印度民众认为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利大于弊”,27.3%认为“弊大于利”;而仅有54.9%的印度民众认为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利大于弊”,45.1%认为“弊大于利”。(见图2)很显然,在印度民众心目中,如果要给正面影响亚洲的强国排序,则第一是日本、美国次之、中国再次。   反映在未来发展模式的选择上,26.7%印度民众最认可的依然是“美国模式”,16.9%认可“日本模式”,有10.8%的印度民众认可“中国模式”,7.2%认可“新加坡模式”。(见图3)调查显示,中国发展模式并非印度民众最看好的未来发展的效仿模式,虽然印度跟中国一样,都是全球化浪潮下发展最快的国家。
  而就中国对印度本身的影响而言,45.2%的印度民众认为中国对印度“有影响”,15.6%认为“没有影响”(缺失值为39.2%),近半的印度民众能够感受到中国对印度的影响。然而,只有33.7%的印度民众认为中国对印度有正面影响,25.6%认为中国对其有负面影响,另有40.7%的缺失值。(见图4)
  印度民众对中国崛起持有三种态度:建立在对中国敬畏基础之上的“友好态度”;希望通过发展自身军事和经济力量来应对中国挑战的“战略性接触态度”;敌视中国崛起的“敌对态度”。调查发现,对中国抱“友好态度”(33.7%)略微高于对中国抱“敌对态度”(25.6%),但印度国内依然有对中国抱有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氛围,1962年两国军事冲突的阴影也依然没有散去,印度国内随时会出现某个政党或媒体渲染“中国威胁论”,绝大多数的印度人对中国有很强的戒备心理,这种心理决定了印度民众很难从正面看待“中国崛起”。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宁曾在《“我们的遥远的近邻”——印度的中国形象》一文中指出,印度社会对中国普遍存在一种冷漠并夹杂莫名敌意的态度,印度民众不仅缺乏应有的中国知识也没有关注中国的兴趣,即使是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也没有改变印度社会对中国的一贯冷漠,只不过强化了印度民众对中国的敌意罢了。印度民众对中国的冷漠也体现在2013年“印度民众涉华态度”的调查中,所调查的六组问题的缺失值均达到了30%~40%。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近邻,印度民众许多选择了不知道或者拒绝回答。
  印度民众对中国的态度:时好时坏,摇摆不定
  从2005年开始,美国著名民意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对于印度民意的对华态度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数据反映了印度民意对华态度的变化,可与我们的“上海调查”作一比较与参照。2005年5月皮尤调查显示,印度民众对华好感达到56%,达近年最高。皮尤全球态度项目(Global Attitudes Project)有一项关于印度民众对中国态度的调查,问题为“请告诉我们您对中国‘非常喜欢’、‘有点喜欢’、‘有点不喜欢’还是‘非常不喜欢’?”历年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其中“有点喜欢”和“非常喜欢”归类为“喜欢”范畴,“有点不喜欢”和“非常不喜欢”归类为“不喜欢”范畴,不足100%的部分是“不知道或拒绝回答”;数据来源:PEW Global)。
  印度民众认为目前“对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和中国,但他们认为未来十年对亚洲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将分别是印度和中国。其认识到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目前在东亚乃至全球范围内依然保持绝对的优势水平,也认识到中国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但他们不认为时间会一直站在美国和中国一边,未来十年中国和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将迅速衰减,而印度则将迅速崛起为亚洲影响力最大的主导国家。
  印度民众的这一雄心无疑和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愿望大相径庭,反映出印美关系尽管随着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取得较大进展,但也潜藏着矛盾与分歧。美国不仅希望借助“重返亚洲”战略来遏制“中国崛起”,也希望能够扼杀亚洲借中国发展之势集体坐大,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在亚太的利益和全球霸权,自始至终保持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领导地位”,因此美国不仅无法容忍“中国崛起”,也同样无法容忍“印度崛起”。
  但印度的雄心远不止实现经济增长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而是要获得和中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不仅要能够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而且还要能够成为超越美国和中国主导亚洲的“有声有色”大国;尽管印度和美国一样关切中国崛起,但印度不愿意成为“制衡中国的工具或战略平衡手”。印美两国的互相猜疑体现在美国在支持印度“入常”的态度上,尽管奥巴马在印度公开支持印度入常,但希拉里·克林顿嘲笑印度为“自封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一候选国”,同时印度似乎也把奥巴马的口头支持视为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反观印度民众对日本却抱有非常“友善”的态度,基于两国共同的理念和抱负,印日似乎是天然的盟友。不过在印度民众心中,“美国模式”依然其最向往的发展模式,其次才是日本模式。
  印度民意影响下的印度中美日外交政策
  总体上莫迪会延续上届政府的对外政策,不过会更加独立,将会以“新形式”的不结盟政策来实现印度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继续充当21世纪“全球性摇摆国家”。
  2014年9月初,莫迪访问了日本,在接待完习近平后,其将于9月下旬访美,如此密集而高端的“闪电战峰会”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印度已回到亚洲博弈的大舞台。印度民众对于中日两国而言,明显更偏爱日本,所以印度在中日之间,与日本的关系也会更加紧密。日本安倍政府也加紧了针对中国的亚洲和周边外交,中国因素在印日关系中显然举足轻重。而日本因素对于中印关系来讲也同样不可忽视,尤其会受到印度民意对中日喜好选择的影响。莫迪和安倍都试图提振本国经济,他们会利用私交加强印日关系。由于日本的技术和投资能够加速印度经济发展,印度将会努力吸纳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随着印日两国关系的升温,最近日本国际合作银行(Japan Bank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对日本制造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印度是日本企业青睐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地,仅次于印尼,而中国首次下滑到第四位,原因是能来中国投资的日本企业大多都已经来了,故对华新增投资的空间正在逐渐萎缩。此外双方还将就国防合作和一项民用核能协议展开谈判,印日关系将成为印度海外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推力。   就印美关系而言,美国必须赢得莫迪的支持才不会让奥巴马的“转向亚洲”战略变得空洞无物。印度在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布局中所扮演的遏制中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尽管印度不愿意成为“制衡中国的工具或战略平衡手”,但会乐于和美国、日本等国相互打牌和借力,以便在对外关系中抓住有利时机最大限度地谋取自身利益。莫迪当选后,美国对其态度可谓180度转变,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更表示莫迪造访美国不会受到签证方面的影响,奥巴马两度积极邀请莫迪访美。此外,美国依然是世界最大经济体,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政治和文化等实力,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能够决定印度未来的关键就是印度和美国及中国的关系,也只有中美才能帮助印度转型。
  正如印度前外长辛格所言,印度民众对中国崛起存在积极和消极两种看法,大多数印度人似乎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现实主义者把崛起的中国视为亚洲的一个潜在霸权,而自由主义者则视崛起的中国为亚洲的积极力量。莫迪的对华政策将会是:一方面借助美国、日本等周边国家遏制中国,挤压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中国的经济发展经验,凭藉中印合作来开放制造业和改善基础设施,借助搭中国经济之顺风车以发展印度经济。印度会和日本继续保持密切的经济等战略领域的合作关系,同时和美国、日本共同构建遏制中国的网络,这亦杜绝了印度倒向中国的可能,纵使中印经济合作力度加强。莫迪将游刃于世界大国之间,加强与日美的战略合作,同时也继续与中国深化合作——其政策走向有深厚的民意基础。
  莫迪于2014年9月16日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为中印关系提出了“从英尺到英里(Inch towards Miles)”的新概念,其中Inch代表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Miles意指“特殊协作的千年(Millennium of Exceptional Synergy)”。他还在个人推特中写道,“印中之间独特的化学反应可以谱写历史,并为全人类创造更好明天”,并提出印中两国是“两个身体,一种精神”。对此,习近平撰文表示赞同。不过,莫迪就在9月初访问日本时,几乎不加掩饰地批评中国的“扩张主义”,他在东京对日本商界领袖发言时说,人们必须在发展和扩张主义之间做出抉择,并批评了“那些抱有18世纪思维,进入和侵占他国领海的国家”。尽管莫迪这一次并没有点名中国,但此前他曾直接指责印度强大的邻国实行扩张主义,在其竞选时曾表示中国“应该放弃其扩张主义政策”。这一发言凸显出其努力在亚洲建立更坚强的联盟以抵制中国的意图。对此,有学者分析认为莫迪意在让“印度牵着中日的‘牛鼻子’走”。值得说明的是,对于印度民众而言,新闻媒体是他们获取外国信息的重要渠道,媒体涉华报道与中印关系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因此涉华报道一方面是印度民众认识中国的平台,但另一方面也塑造了印度民众的对华态度和认知,最终直接影响政府决策,尤其是事关战争与和平的外交决策。以服务印度政治精英的主流英文媒体为例,2003年以前涉华报道数量非常有限,但随着两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崛起,两国高层交流的升华,印度英文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中印经济比较、中印战略对话和边界谈判等较为积极的内容上。但总体上,印度媒体尤其是英文媒体的中国报道与英美媒体如出一辙,即大量采用英美媒体的报道与评论。多年以来,印度媒体和诸多印度政客在抨击中国和煽动针对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时不遗余力。“上海调查”团队在印度走访期间,广泛接触了印度学术界、企业家、精英和普通民众,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印度媒体透着有色眼镜在看待中国,印度媒体眼中的中国跟中国的实际并不相符,其对中国的态度也不能代表印度民众对中国的态度。但媒体毕竟是影响民众对他国印象的主要渠道。印度民意对中国的摇摆不定,跟媒体的态度有相当大的关联。
  习近平主席对印度的访问在当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的到访不仅把中印关系的战略高度和全球影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通过他与夫人彭丽媛的元首外交向印度人民直接发动了“魅力攻势”,给印度人民带来了一个直观、全新的中国大国形象和中国对中印关系的真诚期盼与愿景,这对夯实中印关系的民意基础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美国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美国杜克大学博士后曹永荣对此文亦有贡献)
  【注释】
  ①下列问卷在2011—2012年被应用于亚洲13个国家和地区,此次在印度的调查也采用同样问卷,六组问题如下: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民意调查问题(亚洲风向标)
  Q1. 您认为对亚洲最有影响力的是哪个国家?
  (1)中国 (2)日本 (3)印度 (4)美国 (5)其他
  Q2. 这一国家(Q1选项)对亚洲带来更多好处还是坏处?
  Q2a. 不论您是否认为中国是亚洲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
  请问您认为中国对于亚洲的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害?
  (1)利远多于害 (2)利稍微多于害
  (3)害稍微多于利 (4)害远多于利
  Q3. 未来十年内,您认为对亚洲最有影响力的是哪个国家?
  (1)中国 (2)日本 (3)印度 (4)美国 (5)其他
  Q4. 请问您认为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作为我们国家
  未来发展的学习对象?
  (1)美国 (2)台湾 (3)印度 (4)日本 (5)新加坡
  (6)其他国家 (7)我们应该遵循自己的模式
  Q5. 请问您认为中国对您自己国家有多少影响力?
  (1)非常有影响力 (2)有一些影响力
  (3)不太有影响力 (4)完全没有影响力
  Q6. 一般来说,您认为中国对您自己国家(或地区)
  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1)非常积极 (2)积极 (3)有些积极
  (4)有些消极 (5)消极 (6)非常消极
  责编/袁静 美编/于珊
其他文献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糜之风这“四风”上。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官僚主义是需要“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的“四风”之一。最近,拜读了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周发源同志撰写的《直击官僚主义》这本书,我认为是一部佳作,读后很有感触,很受教益。作者是湖南省社科联的一位领导同志,行政事务很多,工作繁忙。然而,他在繁忙的行政事务中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实践的不断开拓,理论也在不断创新。十八大以来丰富多样的理论创新成果,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一笔新的宝贵财富。  党的理论创新,蕴含着许多光彩夺目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概括。十八大以来,在
期刊
随着施政目标的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战略思想逐渐清晰,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明确灵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期刊
【摘要】 四中全会《决定》的思路,笔者概括为十二个字:正本清源、标本兼治、德法并举。正本清源,这个“本”和“源”,就是回归宪法,以其为核心;标本兼治,即关注核心为法律对权力的制约,遏制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行政腐败;德法并举,谈的是教育和人才培养机制。全民守法,需要建立在知法敬法的基础上;而知法敬法的实现,离不开教育。  【关键词】法治中国 四中全会 宪法 【中图分类号】D920.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在阐述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时,从人口流动的角度讲了两句话:“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学者用“漂移的社会”描述现阶段中国社会的特点,应当说这一描述是符合实际的。一年一度的春运是“漂移的社会”的典型标志。为什么会有如此规模的人口流动?因为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社会。城市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产生了对劳动力的巨量需求,因而从
期刊
【摘要】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法治建设的口号是“以法办事”,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一次立法高峰,重建司法机关和司法系统,反右之后被搞乱了的执政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被重新理顺。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知识界率先开始了对“法治”与“法制”的辨析,中国从以法办事走向依法治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行政执法不断强化,司法愈来愈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民众的权利观念兴起。  【关键词】法治建设 依法治国 法治中国 【中图分类号】
期刊
近年来,深圳市宝安区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思考践行群众路线中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问题,不断探索实践新时期联系服务群众的新方法、新路径,取得了良好成效。  宝安区地处珠江东岸,是广深港发展轴上的一刻璀璨明珠。截止2014年上半年,宝安区实有人口从1980年的30万发展到500多万,各类企业6万多家,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2亿元。各类基层党组织2126个,党员总数38749人。其中,“两新”组织党组
期刊
当下社会确实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扰,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往往变成了媒体和公众追捧的焦点。人们对于这些现象义愤填膺,但似乎又有点消极犬儒;骂起来头头是道,但对于丑恶现象的存在似乎又有一种无奈。  对于丑闻,一面是自信满满的揭密,一面是否认和沉默;一面是义正词严的道德追问,一面却又不乏低级趣味的好奇心;一面是媒体对于公众知情权的高调陈述,一面却是难以掩饰的对于眼球和点击率的功利追求;一面是对于司法介入的呼
期刊
信仰的核心是人性的尊严与价值  信仰,就其本义而言,并不一定意味着对神灵或彼岸的信仰。人类的信仰体系本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结构,有多种不同的层次。信仰的对象可以是某个具体的存在物(如鬼神或图腾等),也可以是某种抽象的价值(如真理、道义、美德、尊严等)。人们接受某种价值,形成自己的人生观或世界观,其中就包含重要的信仰因素。当一个人对某种价值的信仰达到这样的程度,可以为之付出任何代价、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时,
期刊
“开始于怀疑而又结束于怀疑”是习惯性怀疑症的典型表现  界定“习惯性怀疑”的当紧之处就是要紧紧抓住“习惯性”不放,它是解释“怀疑”的关键词。当一种“怀疑”用“习惯性”来修饰时,不仅说明这种“怀疑”的频次过于经常,更说明这种“怀疑”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思考的行为属性变成了思考本身。怀疑只是思考的一种属性,绝不应变成思考本身。当把“怀疑”变成“思考”本身时,是对“思考”的功能性歪曲。  “懷疑”只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