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重建亟需摒弃功利思维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zheng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仰的核心是人性的尊严与价值
  信仰,就其本义而言,并不一定意味着对神灵或彼岸的信仰。人类的信仰体系本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结构,有多种不同的层次。信仰的对象可以是某个具体的存在物(如鬼神或图腾等),也可以是某种抽象的价值(如真理、道义、美德、尊严等)。人们接受某种价值,形成自己的人生观或世界观,其中就包含重要的信仰因素。当一个人对某种价值的信仰达到这样的程度,可以为之付出任何代价、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时,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有坚定信仰的人。
  数千年来,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虽不以神灵或死后世界(彼岸)为信仰核心,但以对生命意义的领悟为核心,以自我人格的修炼为途径,曾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培育出无数志士仁人。他们对人性的堕落嫉恶如仇,对生民的苦难念兹在兹;他们为人间的道义赴汤蹈火,为社会的公正呕心沥血。在中国古代修道者看来,信仰本质上是对自己生命意义的信仰,而不是去信仰神灵或彼岸;对于人间道义、对于万民利益、对于社会进步等等的担当,也是以此一信仰为基础的。
  对人性的尊严与价值的信仰,是超越一切教派、种族、阶层等区分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誓死捍卫。这应当是我们一切信仰的基础或核心。然而多年来,我们或因推行激进的“主义信仰”而摧残了人性的尊严,或者因为鼓励当下的利益追求而湮没了人性的价值,从而导致今天人们不再相信任何崇高、超越的抽象价值,变得只相信赤裸裸的当下利益。这是今日中国人信仰失落的深层原因。
  解决今天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就要重建对全民都有普遍意义的神圣价值,即重建中国人对于人性尊严与价值的信仰。
  改造党的意识形态,既不鼓吹高大理想的教条,也不迷恋经济建设的指标
  我曾在多处研究中指出,中国文化是一种以人际关系为本位的文化。这一文化习性决定了,上行下效对全社会的心理作用极大,社会风气对全民族的精神影响深远。由此,社会大众的精神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社会精英的作用,各行业精英、特别是政府官员对全社会起着风向标的作用;二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全民精神追求的潮流。这两个因素都与政府的作用直接相关。当然,在社会自组织(如家族、行业协会等)健全、民间宗教发达的情况下,政府的上两项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但是在“文革”结束、社会自组织和民间宗教均不发达的情况下,政府的这两项作用几乎是压倒一切的。
  从上述第一个因素出发,今天中国人信仰重建的首要工作莫过于执政党自身的精神信仰重建。能不能给千百万党员提供真正的价值信仰,是考验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如果党员丧失了信仰,全社会也可能会丧失信仰。而党员丧失信仰的原因决不是“觉悟不够高”这么简单的事情,它同时是党的意识形态如何在新形势下重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真正崇高、神圣的精神价值的事情。一个渺远的彼岸世界,如果不是建立于生动活泼的人性基础上,不可能被人们真正信仰;一种功利的物质理想,如果没有深刻、崇高的精神价值基础,也可能导致人们在利益追求中彻底丧失信仰。当党员失去了信仰,他们手中的权力就可能变成恶魔,吞噬着人民的生命,毁灭着民族的精神。
  最近数十年来,我黨一直在进行着意识形态改革,但为什么未能解决信仰危机呢?原因是未能在新时代建构出某种崇高、神圣、永恒的抽象价值,而是把一些功利的指标放在了首位。在这方面,我认为我们应该吸取中国古代信仰传统的合理成分,那就是回到人性、回到人的尊严与价值上来。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信仰就是对生命智慧的获取,对人生真谛的领悟;是对贪念的摒弃,对迷妄的破除。这种不以神灵或死后世界为核心的信仰,由于建立于人性的基础上而活力无穷。如何改造党的意识形态,既不鼓吹高大理想的教条,也不迷恋经济建设的指标,而是以人性的尊严与价值为核心,让千百万党员找回生命的意义、树立天下的担当,是当下执政党重建信仰、并引导各族人民走出信仰危机的关键所在。
  政府在信仰建设上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在大政方针上进行调整。具体来说,要在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上摆脱过于功利的思维,真正把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当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成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今天中国人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不知道什么叫正常、健康的生活,什么是安逸、幸福的人生,一切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处处以本能欲望为标准。这种现象,不能说与当初过分重视利益机制、盲目相信经济建设的政策无关。虽然在特定时期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确有必要,但是在今天,迫在眉睫的事情莫过于调整大政方针,走出功利思维;随着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的确立,人们自然会思考什么是合理的人生态度,什么是健全的生活方式,从而逐渐认识人性的尊严与价值,确立合理的价值与信仰。我深信,只要政府不浮躁盲动,社会就会从躁动不安中冷静下来;只要执政党不急功近利,人民大众就会越来越重道德。
  (作者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责编/周素丽 美编/李祥峰
其他文献
近来,有些人从生理机能角度提出,“邱少云忍受烈火燃烧一动不动是不可能的”,否定邱少云英雄事迹。对邱少云的质疑并非个案,近些年来,恶搞、亵渎英烈的现象一再出现,人们熟知的英烈人物如雷锋、江姐、刘胡兰、董存瑞等都被戏谑、调侃。尤其是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对于革命英雄人物的诋毁和攻击表现得尤为突出。“英雄诋毁说”全然不顾史料佐证,罔顾战争亲历者的见闻,玩弄科学术语,貌似站在“常识”的立场上,文字后面却
期刊
“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  “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
期刊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糜之风这“四风”上。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官僚主义是需要“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的“四风”之一。最近,拜读了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周发源同志撰写的《直击官僚主义》这本书,我认为是一部佳作,读后很有感触,很受教益。作者是湖南省社科联的一位领导同志,行政事务很多,工作繁忙。然而,他在繁忙的行政事务中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实践的不断开拓,理论也在不断创新。十八大以来丰富多样的理论创新成果,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一笔新的宝贵财富。  党的理论创新,蕴含着许多光彩夺目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概括。十八大以来,在
期刊
随着施政目标的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战略思想逐渐清晰,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明确灵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期刊
【摘要】 四中全会《决定》的思路,笔者概括为十二个字:正本清源、标本兼治、德法并举。正本清源,这个“本”和“源”,就是回归宪法,以其为核心;标本兼治,即关注核心为法律对权力的制约,遏制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行政腐败;德法并举,谈的是教育和人才培养机制。全民守法,需要建立在知法敬法的基础上;而知法敬法的实现,离不开教育。  【关键词】法治中国 四中全会 宪法 【中图分类号】D920.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在阐述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时,从人口流动的角度讲了两句话:“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学者用“漂移的社会”描述现阶段中国社会的特点,应当说这一描述是符合实际的。一年一度的春运是“漂移的社会”的典型标志。为什么会有如此规模的人口流动?因为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社会。城市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产生了对劳动力的巨量需求,因而从
期刊
【摘要】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法治建设的口号是“以法办事”,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一次立法高峰,重建司法机关和司法系统,反右之后被搞乱了的执政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被重新理顺。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知识界率先开始了对“法治”与“法制”的辨析,中国从以法办事走向依法治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行政执法不断强化,司法愈来愈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民众的权利观念兴起。  【关键词】法治建设 依法治国 法治中国 【中图分类号】
期刊
近年来,深圳市宝安区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思考践行群众路线中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问题,不断探索实践新时期联系服务群众的新方法、新路径,取得了良好成效。  宝安区地处珠江东岸,是广深港发展轴上的一刻璀璨明珠。截止2014年上半年,宝安区实有人口从1980年的30万发展到500多万,各类企业6万多家,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2亿元。各类基层党组织2126个,党员总数38749人。其中,“两新”组织党组
期刊
当下社会确实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扰,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往往变成了媒体和公众追捧的焦点。人们对于这些现象义愤填膺,但似乎又有点消极犬儒;骂起来头头是道,但对于丑恶现象的存在似乎又有一种无奈。  对于丑闻,一面是自信满满的揭密,一面是否认和沉默;一面是义正词严的道德追问,一面却又不乏低级趣味的好奇心;一面是媒体对于公众知情权的高调陈述,一面却是难以掩饰的对于眼球和点击率的功利追求;一面是对于司法介入的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