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心理学的 学科视野与新解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20082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当代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教育家林华教授于2018年出版的个人文集《艺术抽象和抽象艺术》{1}可看作是他所致力开拓的音乐审美心理学领域的成果小结。文集中的14篇论文分别完成于他《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音乐审美的符号操作与艺术解释》等专著的发表前后,是对他音乐审美心理学理论体系的精炼和补充。
  多重身份显现多维视角
   林华教授上世纪40年代生于上海,师承桑桐、陈铭志、王建中先生,从事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四十余年,为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除了著有复调理论专著及论文三十余篇外,还作有室内乐、合唱、钢琴独奏及艺术歌曲等各类形式的音乐作品,包括钢琴五重奏《桃花坞木刻年画》、三重奏《阳关三叠》、弦乐四重奏《京剧之美》、管风琴曲《G大调前奏曲、圣咏及赋格》、钢琴曲《a小调帕萨卡里亚与赋格》、钢琴组曲《向刘天华致敬》及钢琴套曲《司空图24诗品曲解集注》等。
   林教授长期从事音乐创作以及他多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使他兼具音乐理论和实践的多维视角。恰逢8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美学界的研究开始触及社会学、人类学、认知心理学和语义符号学等领域,吸收综合这些学科的研究方式为美学元理论作校验、补充和修正的兴趣方兴未艾,音乐审美心理这门新型学科渐渐形成。从事相关研究不仅需要对美哲学、作曲技术、认知心理等相关学科皆有深湛的造诣,更需要对艺术之本、育人之本秉承衷心,林教授遂由原先对于形而上的美学本体思索,逐渐转向方法论的探索,专注于审美心理的运转过程,立志“以审美心理的视野,重新考察音乐艺术的最根本问题,考察音乐的写作技法,甚至对音乐史的种种现象都予以心理动因的审视”{2}。
   本文集所收录的论文正是辑合了该审视之历程,其中既有对审美心理与音乐符号运用逻辑、基本原理的解释,又有对音乐创作技法与审美思维关系的探讨,还将研究对象投向即兴表演的心理机制及现代音乐思维的构成特点,可见其理论展开的多维性,提炼如下:
  1.对音乐生态的分层
   作为美哲学的分支,音乐审美心理学无法回避音乐美由何来、艺术价值何在的问题。所谓知其然,需知其所以然,该学科通过运用审美心理学的方法原理,对音乐作品、种种音乐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使其价值和意义得以了然。文集的开篇,就引发艺术抽象的问题,指出抽象运动存在于人类艺术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始终,“有各种外部条件,诸如生存环境、社会生产能力、民族性格,时代思潮等;也有自身原因,例如形式与内容的矛盾,秩序与情感的冲突,繁复与简化的交替等。但无论涉及哪一方面,其中都包含着抽象运动”{3}。进而将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阐述为意象得到形式规范的过程,从而归纳出音乐中的四种趣味{4}、三档抽象{5}、最后分成两类音乐——文化音乐与艺术音乐{6}。
  从音乐符码的表述水平来判断音乐作品之艺术价值,以内涵文法为主的感性表述方式还是外延语法为主的理性综合表述方式来作为评价音乐作品艺术性的依据却有偏见,但文中指出艺术音乐的生成必须把种种不同层次的意象通过音乐思维统合,借用符号的内部逻辑,以外延语法去组编音响符号,进行理性综合表述来置入意义的隐喻,从而诱发听众产生幻象,完成超脱现实、追求精神自由的审美诉求,也实乃创见。
  2.对使情成体系统工程的阐述
  在艺术心理学看来,心理动能是将心底深处的热情推到一般形式的能力,亦是杰出作品的能量所在,音樂审美心理学理论将艺术创作的过程称之为“使情成体系统工程”。心理动能包括艺术感知觉,需要对物理场、生理场、心理场中生命力之轨迹拥有“异质同构”的能力。例如音乐中和声序进体现的音乐心理动能张力,造形模式体现的音乐心理动能外显等等。音乐发展史中的心理动能轨迹,实际上就是完形外及属性外两种冗余码的交替递进。
  文中将音乐中的心理动能与完形理论有机结合,解释了诸多音乐风格特性产生的缘由,诸如“错音技术”是对常规秩序的破坏,节奏交错产生的迷乱以及东方民族装饰性拖腔等等。仔细想来,音乐发展的历史确实是秩序与热情的抗争史,本质上是人类自身心灵中所存在的感性和理性,情感和秩序的对立统一。
   3.对音乐思维原理的构建
  围绕音乐意象思维的四要素——结构思维、和声思维、复调思维及音色思维,林教授又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音乐的区别归因为不同思维模式运行之结果并加以论述,可谓是对音乐审美心理学的又一新解。从音乐思维的角度来看,西方各时期的音乐作品都是这四类思维在不同发展阶段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各民族结构思维的萌生始于“停歇”而生的秩序感,东西方民族对空间和时间的不同感受使得结构风格发展迥异。西方民族以和声营造富于表现力的艺术时间,显示力之轨迹,从而韵律化地演绎事件进展历程,并以和声内部的对立矛盾实现和谐的过程,表现主体对理想境界的探索,又以复调的格律规范,将心底动能中的迷乱、热情加以秩序化的控制。
  有了音乐思维的分析立场,我们会发现东西方民族在音乐感知经验、心理结构以及实践方法中之所以大相庭径,正是体现了两类截然不同的音乐思维,如何从本民族音乐思维的传统中保留民族审美特征,并加以发展和改良是我国音乐艺术发展的当务之急。
  文辞犀利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情感交融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巧妙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和唤醒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将数学知识的传授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变得鲜活和生动起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体验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市里组织的一次小学数学观摩课。有一位主讲教师讲的《时、分、秒》趣味横生,诙谐幽默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在这堂课里,我们找不到刻
摘要:农村中学的英语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是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如:智能语音教具、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地使用这些电教设备,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容量,开阔了学生眼界,最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电化教学 学习兴趣 课堂容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加,尤其是我国的农村中小学。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我对这个变化是感同
摘要:暗含寓意的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是学生感到主题最难把握的作文类型。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让学生准确把握材料的内涵,使学生更接近出题者所要求的“意”,从而写出更符合要求的文章。  关键词:寓意 命题作文 材料作文 哲理诗歌    语文高考试卷中,作文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暗含寓意的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在历年及各省市的高考试卷中所占比例是很大的,也往往是学生感到迷茫、主题最难把握类型,要让学生最终赢得高
鸣是歌唱艺术的重要技法,它对歌唱的音量控制、音色调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长期以来,声乐界对共鸣的机理和操控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由此产生了诸多声乐概念和术语,如胸腔共鸣、咽腔共鸣、口腔共鸣、鼻腔共鸣、窦穴共鸣、面罩共鸣、头腔共鸣、高位置共鸣、混合共鸣、整体共鸣等。随着声乐科学的发展,有些传统的共鸣概念已被否定或被质疑。但是,由于声乐科研成果的普及有一个过程,目前,声乐界在对共鸣的认识和语言表述上存
15年12月19—20日,由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广东流行音乐学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在美丽的花城广州召开。来自内地和港、澳、台两岸四地的四十余名从事音乐学研究与流行音乐创作、批评的专家学者围绕“流行音乐文化”这一关键词,从不同视角和语境对流行音乐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正如中国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会长金兆钧先生在开幕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建设与开发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我们要对教材、技能和资源方面进行合理整合,使英语教学更生动、更有生命力和实用价值。在整合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优化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只有将英语课堂教学有机整合,才能有效地完成教材所要求的教学任务,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多科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整合;优化;学习策略;综合能力
作曲家王世光先生众多的声乐作品中,有一首歌曲不能不被提及,那就是1984年为电视片《话说长江》片头音乐填词而成的《长江之歌》。这首大气磅礴、慷慨激扬的歌曲,通过赞美长江转而表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后来似乎成为了长江的象征。按照王世光先生的话说,自那以后,他就与长江结下不解之缘。他认为,《长江之歌》虽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歌曲的容量毕竟有限,只有交响乐的规模、气势和长度,才能使“长江”这一主题得到深
2014年8月3日至8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岛市教育局承办的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暨第三届中国音乐“小金钟”奖管乐比赛在“音乐之城”青岛隆重举行。  作为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设立的、全国唯一常设的综合性音乐大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创办十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丰富完善,如今已经成为全面展示我国音乐艺术发展水
16年8月27日,许舒亚的新作《海上丝路》(2016)由张国勇指挥广西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在广西音乐厅首演。作为广西演艺集团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这部四乐章交响组曲以壮族山歌旋律为基础,融入东南亚音乐元素,展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交响画卷。我相信,任何熟悉许舒亚作品的听众,在听到这部新作时的反应都会和我一样惊讶——作为最早赴现代音乐的中心法国留学的作曲家之一,许舒亚的作品一向以精致抽象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理论家、教育家、作曲家李重光先生,在被问及“你的人生信条是什么”的时候,淡淡地说:“谈不上什么信条,也从不预设什么框框,我只想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走自己的路。”  《音乐理论基础》一书,是李重光的开山之作。四十多年来,我国音乐教育的实践历程验证了这部书的历史价值,确立了它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传统音乐历史悠久,反映音乐实践的乐学理论极为丰富,典籍浩繁,可以说,中国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