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构建丰满而立体的语文课堂

来源 :学周刊·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awei2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丽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千锤百炼,为的是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我们的精心设计和构建中沐浴着生命的成长和语言的生成;千锤百炼,为的是构建丰满而立体的课堂,构建学生精神愉悦的训练场。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7.134
  在刚刚踏上小学语文讲台的那几年,我曾经千百次地问自己:“语文是什么?”于是,我整天在在教材、教参和他人的教学设计书中苦苦寻觅。直到有一天,我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突觉眼前一亮,我的潜意识告诉我,我找到了答案!我简单地理解着,我也简单地教学设计和实践着,但总觉得我的语文课堂缺少点什么。为什么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没有我想象的美好?反复的失败让我总是忙着调整自己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一、“隔叶黄鹂空好音” ——“一厢情愿”的初次设计
  去年,应学校“古诗文诵读”课题组和教研组的要求,我在学校开出了一节四年级上册的古诗教学研讨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在课前,我反复地研读两首古诗。在两首送别诗中,我读出了一幅幅依依惜别的场面,最后将两首古诗读成两个词:“尽”和“更尽”,两首诗虽然表达相同的情怀,但却有不同的送别形式:一个目送,一个酒送。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我挥挥洒洒地设计了一个高容量的古诗课堂:既有“烟花三月”春意黯然、诗情画意的情境体会,又有“西出阳关”的凄凉写意共鸣;以诗串诗,以诗解诗,体会“折柳”的意向;同时紧扣“诗眼”,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最后又有送别组诗的拓展……
  该课堂实践了,我信心十足。可是,一节课下来,感觉整个教学节奏拖沓,各个语言点和情境体验点匆匆而过,课堂上只见我的激情洋溢却不见学生的全心投入。在课后的研讨会上,教研组和课题组的教师纷纷给我提建议。最终,我明白了:我的所谓丰满的古诗课堂教学只是展示自己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大量的课堂资料使学生顾此失彼,他们在应付着我的一个个教学板块中浅尝辄止。这样的课虽然是丰满的,高容量的,但却不是立体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达到“诗我合一”的境界,诗歌的语言点和文本价值引导并没有在学生的学习中融合。怎样改?学校教师的研讨建议让我一直思索着……
  二、“天光云影共徘徊” ——临阵潜心会诗
  在上学期,学校教研组又让我将这节课继续研讨下去,也好准备参加区古诗文教学研讨会。想想也有道理,我觉得那节课使我的心一直悬着。为了让我的心更踏实些,为了我心中的古诗词课堂,我依然接下了这“活”。课前的思考总是最“磨”人:到底上一首还是两首,上一首该上哪首?怎样让我的古诗课堂更立体?让学生也能激情地走进诗歌?反复的思考让我彻夜难眠,有时干脆半夜起床去看名师的教学实录以及他们的备课手记。在这其中让我最有启发的是王崧舟老师在上《长相思》前的“精神三变”。于是,我又去读《诗论》及李白和孟浩然、王维和元二的大量资料。但还在两首和一首之间迟疑:上一首感觉容量不够;上两首感觉在同一个平面上推移,没味!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一字未写,但在梦里我却反复地在“上”两首古诗,那样的滋味换来的代价是:早上头重脚轻,中午瞌睡连连,晚上又继续“梦课”。但学校工作还得要做,我决定结束这痛苦的过程。于是,我决定上一首,两首都备,一切全由学校教研组教师定论。可是怎么让课堂立体起来?我又犯愁了。晚上,我无意间看到盛新凤老师上的《春日》和《游园不值》两首古诗的课堂教学实录,我顿时豁然开来:同样教学两首春天的诗,一首精读,带读一首;在其中一首里抓一个点,张开一张“嘴”,“包住”另一首。我何不抓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烟花三月”一词,指导学生说“眼中的烟花三月”时穿插另外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如《江南春》《忆江南》等,引领学生在诗中找“烟花三月”?灵关一闪的时刻总是最幸福的时候!
  一夜奋战,两首诗的两个教案一气呵成。第二天,我兴冲冲地来到学校,将教案摆在教研组长和几个语文骨干教师面前。那时,我的心特别紧张,我感觉这两首诗的教学设计就像是我的两个孩子,它们正在接受着别人的“品头论足”。艰难的历程结束,最后一致“敲板”: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心里一阵轻松。接下来的日子便是:反复推敲自己的每一句话—下课堂—修改设计—实践—修改,这样几轮“磨”下来,我心里踏实了些,但在课堂上总是感觉缺少点什么。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赛课“败北”陷困境
  片区先选拔,我上第一节课,非常有幸当时马俊校长也应邀来听课指导。一节课按预定的流程下来,还算顺利,只是学生感觉不够主动,总被我牵着,课堂教学节奏艰涩……大汗淋漓的演绎之后,马校长点评我的课堂设计理念很好,设计也很精巧,能够以诗来领诗,诗中有诗,比较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地用诗来化解“烟花三月”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不过,课堂只见我的精彩预设,不见学生出彩的生成,感觉整堂课为完成教学板块匆匆而过……马校长中肯的点评让我逐字逐句琢磨了好几天。我一直在思索着,如果再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我该如何改进?
  四、“半亩方塘一鉴开”——专家引领终觉悟
  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了沈大安老师的讲座《文本解读:观念和方法》。听着听着,沈老师的话让我突然不安起来:“文本的解读要立足孩子的实际,教师在读文本时,要思考:如果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他们会提出哪些问题?”“尽管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到,但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他们向前……”“好的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
  一语道破天机!我在心里反复地问自己:我在课前了解孩子的实际水平了吗?我有蹲下来与他们一起学习了吗?其实,自以为对教材处理很到位的我根本没有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这样看来,在我平时的课堂上,我大多是对教材进行替代性的处理,忽视学情,忽视了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忽视学情的预设让我在久而久之中失去对课堂的应变能力,失去了很多精彩生成的引领能力。我突然顿悟:所有精彩的生成缘于充分的预设,而不仅仅是教师自己“一相情愿”对教材的解读;课堂不是展示教师解读教材的舞台,而是学生学习的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在,当我再次拿着这首古诗深读咀嚼的时候,我不再只是忙着找“切入口”,我会先去了解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会充分考虑儿童的实际学习困难。这便是一年多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磨课历程带给我的收获。(责编 张翼翔)
其他文献
心房颤动动物模型的建立围绕“触发”和“维持”两个方面。触发因素为局灶的异常放电,可能来自心房肌、自主神经、肺静脉心肌袖,由相应部位的电刺激模拟。维持因素为时间依赖性
目的观察超声指导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2例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衰患者行CRT治疗,其中2例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同时行房室结消融
目的 评价中位右室间隔起搏﹙RVSP﹚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 101 例行 RVSP,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126 例作对照。在 X 线指导下将室间隔分四区,分别为 His 束区、右室流出道
摘 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民主和谐、高效快乐的数学课堂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所追求的。那么,如何营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呢?首先,要从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从学生出发,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最后,从自身出发,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激发兴趣;了解学生;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目的通过分析体表心电图平面QRS—T夹角,从而探索一种陈旧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心功能不全的心电图评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住院的陈旧性心梗患者,心电图机自测QRS波向量与T
摘 要:通过市场调研的方法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毕业年限和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调研数据,分析毕业生的一次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状况,帮助学校进行课程设置,使学生的就业满意度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0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阅读不仅是学生获取和理解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文学批评之所以在晚清发生现代转型,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主要与国学中的经世致用思想、西学东渐后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以及文学自身文体变革等密切相关。经世致用思想导致文
目的探讨左室舒张功能不全(LVDD)患者运动负荷试验后3 min内的心率恢复(HRR)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83例LVDD患者及37例正常对照,均进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记录静息心率、峰值
柏拉图的洞喻对于西方形而上学具有奠基作用。考察德里达解构的基本姿态和语境,追寻使解构运作成为可能的基本着力点,包括"超越"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重点落实在德里达是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