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特征。真正要让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问也”的程度,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是不能奏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言的系统和完整。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对朗读的指导起“引路人”的作用,而不是靠讲解和接受语文知识。面对课改下的阅读教学我是这样认识的:
一、读教学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在朗读中落实“情”
“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只有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才能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真实的感受。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教师在对《爬山虎的脚》中描写“爬山虎的叶子一段进行朗读指导,(师):爬山虎的叶子美吗?(生):(异口同声)说:美。(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哪些词语应该读得重一些?(学生一一回答后试读,分男同学读、女同学读)。如此学生三番五次地读,可学生的情感仍未被激发,始终读不出“美”的语气。又把要求重音的地方做了强调,仍然十分呆板、生硬。最后老师只好找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读。而另外一位老师则是这样处理的:(师):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学生边自由读动笔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讨论热烈)。师引导:你喜欢爬山虎的叶子吗?谁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学生把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全说了上来,老师合适时做手势。然后在指导学生看图,闭上眼睛想,那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颜色在变化,一阵风吹来还荡漾着波纹……多美啊!你能不能把那种美丽的颜色、那种变化的样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学生轻声读)(师):我听出来了,你们读的很好,谁能读给大家听听?(大多数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同样的内容,应该说教学效果是迥然不同的?这不禁使我感悟到了在朗读教学中“情”的落实。
二、阅读教学应该学会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是落实新课程理念。但是,课堂上仍然表现出大量的费时低效、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我认为要指导好学生“朗读感悟”,应遵循这样的思路:“整体感受,抓住核心——辐射重点语句——指导朗读,生成语感”。
(1)整体感受,抓住核心。所谓整体感受,就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它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整体——部分——整体”一般原则。抓住核心,即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在语文学习中新课程强调要注重学生的整体感悟。如何正确快速的整体把握课文,抓住课文的核心,是阅读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和基础。整体把握得好,核心内容找得准,等于打开了深入感悟理解课文内容走向课堂教学成功的大门;我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板题后首先解释“天堂”(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然后请同学们自读《鸟的天堂》,说一说读后的感受——意指:“你认为鸟的天堂怎样啊?有什么特点啊?”学生较容易地说出鸟的天堂“很美”、“鸟很多”。这就基本抓住了课文的核心部分。继而可以以次辐射重点段落及重点语句,指导朗读:哪段写了鸟的天堂的美呀?你认为哪句话、哪个词最能表现天堂的美呀?你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本文仅讲了些大榕树的美吗?还写了它的什么特点?意在引导学生找出大榕树的第二个特点“大”,进而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感悟到鸟的天堂 “大而美”。对学生有困难,让其再读课文、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的方法进一步引导。进而抓住有关段落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深入朗读体验。
(2)指导朗读,生成语感找出重点语句,怎样指导学生把它读好、读深入生成语感,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我认为应着重抓好两点:一是抓好本句的理解,二是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例如:指导学生朗读鸟的天堂的第二个特点——鸟多。可启发学生寻找哪个成语的描述体现了“鸟多”。引导学生抓住成语“应接不暇”,读好句子——“我注意的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继而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我的眼睛为什么会“应接不暇”呢?使学生找到读好“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有的——,有的——”。再返回头读刚才的句子,使学生切实体验到“应接不暇”的含义。 知识不是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各种资源,通过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自己逐渐建构、生成的。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要重视生活体验和已有知识的作用。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他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中去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实现移情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学习不是教师把统一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学生运用自己先前的知识去构建自己对新知的理解。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所以,感悟必然是个性化的,要注重个体的独特感受。正如课标中所说,“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三、阅读教学还应该重视积累并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通过学生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我想到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所以我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学生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及时组织一些形式多样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词句。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各学段目标中也都提到:“在写话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学生有意识地在运用中已有的积累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如独立阅读课文《可贵的沉默》一课,文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很多,如“左顾右盼”,抄写这些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两个造句。进行这类训练,我先让学生抄写词语,理解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灵活运用。学生写句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摘录本上分类整理的词语,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在习题评析时,对选材新颖、用词准确、词汇丰富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动力。运用还应根据课文所提供的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言,既有利于对课文中文人精神的感悟,又有助于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遵循语文知识的建构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以语言实践为平台,以读为基石,并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读教学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在朗读中落实“情”
“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只有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才能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真实的感受。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教师在对《爬山虎的脚》中描写“爬山虎的叶子一段进行朗读指导,(师):爬山虎的叶子美吗?(生):(异口同声)说:美。(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哪些词语应该读得重一些?(学生一一回答后试读,分男同学读、女同学读)。如此学生三番五次地读,可学生的情感仍未被激发,始终读不出“美”的语气。又把要求重音的地方做了强调,仍然十分呆板、生硬。最后老师只好找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读。而另外一位老师则是这样处理的:(师):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学生边自由读动笔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讨论热烈)。师引导:你喜欢爬山虎的叶子吗?谁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学生把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全说了上来,老师合适时做手势。然后在指导学生看图,闭上眼睛想,那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颜色在变化,一阵风吹来还荡漾着波纹……多美啊!你能不能把那种美丽的颜色、那种变化的样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学生轻声读)(师):我听出来了,你们读的很好,谁能读给大家听听?(大多数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同样的内容,应该说教学效果是迥然不同的?这不禁使我感悟到了在朗读教学中“情”的落实。
二、阅读教学应该学会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是落实新课程理念。但是,课堂上仍然表现出大量的费时低效、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我认为要指导好学生“朗读感悟”,应遵循这样的思路:“整体感受,抓住核心——辐射重点语句——指导朗读,生成语感”。
(1)整体感受,抓住核心。所谓整体感受,就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它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整体——部分——整体”一般原则。抓住核心,即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在语文学习中新课程强调要注重学生的整体感悟。如何正确快速的整体把握课文,抓住课文的核心,是阅读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和基础。整体把握得好,核心内容找得准,等于打开了深入感悟理解课文内容走向课堂教学成功的大门;我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板题后首先解释“天堂”(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然后请同学们自读《鸟的天堂》,说一说读后的感受——意指:“你认为鸟的天堂怎样啊?有什么特点啊?”学生较容易地说出鸟的天堂“很美”、“鸟很多”。这就基本抓住了课文的核心部分。继而可以以次辐射重点段落及重点语句,指导朗读:哪段写了鸟的天堂的美呀?你认为哪句话、哪个词最能表现天堂的美呀?你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本文仅讲了些大榕树的美吗?还写了它的什么特点?意在引导学生找出大榕树的第二个特点“大”,进而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感悟到鸟的天堂 “大而美”。对学生有困难,让其再读课文、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的方法进一步引导。进而抓住有关段落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深入朗读体验。
(2)指导朗读,生成语感找出重点语句,怎样指导学生把它读好、读深入生成语感,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我认为应着重抓好两点:一是抓好本句的理解,二是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例如:指导学生朗读鸟的天堂的第二个特点——鸟多。可启发学生寻找哪个成语的描述体现了“鸟多”。引导学生抓住成语“应接不暇”,读好句子——“我注意的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继而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我的眼睛为什么会“应接不暇”呢?使学生找到读好“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有的——,有的——”。再返回头读刚才的句子,使学生切实体验到“应接不暇”的含义。 知识不是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各种资源,通过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自己逐渐建构、生成的。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要重视生活体验和已有知识的作用。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他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中去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实现移情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学习不是教师把统一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学生运用自己先前的知识去构建自己对新知的理解。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所以,感悟必然是个性化的,要注重个体的独特感受。正如课标中所说,“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三、阅读教学还应该重视积累并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通过学生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我想到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所以我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学生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及时组织一些形式多样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词句。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各学段目标中也都提到:“在写话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学生有意识地在运用中已有的积累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如独立阅读课文《可贵的沉默》一课,文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很多,如“左顾右盼”,抄写这些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两个造句。进行这类训练,我先让学生抄写词语,理解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灵活运用。学生写句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摘录本上分类整理的词语,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在习题评析时,对选材新颖、用词准确、词汇丰富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动力。运用还应根据课文所提供的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言,既有利于对课文中文人精神的感悟,又有助于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遵循语文知识的建构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以语言实践为平台,以读为基石,并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